尹麗萍 馬竟芝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高的發展趨勢。由于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尚無根治方法,患者只能通過控制病情,以保證自身健康、生活質量不會受到過多影響。但是,我國仍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對糖尿病缺乏基本認知,導致病情控制效果始終難以達到預期要求。而對社區人群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提升大眾客觀、深入了解糖尿病相關醫療知識的關鍵舉措,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對維護自身生命健康十分重要。
糖尿病病理特征
糖尿病屬于內分泌代謝疾病。相關專業醫學文獻研究發現,其已經成為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疾病后,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結合實際來看,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糖尿病所引發的各類并發癥,致殘、致死率都相對較高。所以,從現實角度出發,深入基層對社區人群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針對社區人群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
增強意識
增強社區人群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識,具體到實踐環節,社區醫院需要先對所負責的社區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在此基礎上通過形式多元的健康指導,如血糖和尿糖監測指導、藥物治療指導、生活方式指導、戒煙戒酒宣傳、心理健康引導等,推廣普及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識。同時,對社區內糖尿病患者做集中健康宣講,告知其保持穩定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檢測血糖,按時服藥。
健康檔案
醫院建立健康檔案先與社區居委會溝通,得到支持后便可對社區內的居民做全面調查。對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檔案記錄,內容涵蓋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確診醫院、病史、家族史、并發癥、治療措施等,以此為糖尿病患者跟蹤服務提供必要的依據,保障后續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多元的健康指導活動
對社區人群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要體現健康指導活動的多元性,比如每年請相關專家到社區向所有居民做專題講座;每季度或者每月,進行小型的社區活動1~3次,請社區內在運動、飲食、藥物治療方面控制比較好的糖尿病患者或家屬親自傳授經驗,并發放糖尿病健康手冊,組織大家觀看糖尿病防治專題宣傳片,為社區內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提供交流平臺;對部分年齡偏高、文化程度有限、身邊無子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為其配備責任醫護人員,定時上門服務,提供專業指導。通過多元的健康指導活動,能進一步降低糖尿病發病率,保障社區內糖尿病患者病情能得到長效控制。
針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
醫護人員要圍繞個人健康檔案,在了解社區糖尿病患者信息的基礎上,以均衡膳食為指導,告知患者要控制熱量的攝入,比如按照“三高一低”進食,養成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纖維食物、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每天4~6餐),每天主食攝入量控制在250 g以內,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專業的心理指導
醫護人員需通過相應的心理指導,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告知患者雖然糖尿病無法治愈,但只要長期控制得當,生活質量、身體狀態幾乎與常人無異,而如果不遵醫囑行事,一旦引發并發癥,很可能危及生命,以增強患者自我調節和疾病防控的意識。
運動及用藥指導
適度運動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達到降低血糖,減輕胰島負擔的目的。醫護人員可按照患者年齡、性別、身體情況、病情嚴重程度,合理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運動指導方案。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游泳等,都是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此外,醫護人員需對患者使用的藥物療效、副作用、劑量、方法、時間、注意事項等做全面分析,并向患者及其家屬做詳細講解,尤其胰島素注射、使用、療效、部位選擇、儲存方法要予以悉數告知。此外,低血糖反應、預防舉措等相關知識也要及時傳授。
自我監測指導及并發癥防治
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自己按規定服用降糖藥物,也沒有異常、不適感,不需要做血糖、尿糖測定。這種認知是不對的。只有每天、每周定時定期監測血脂、血壓、體重,才能達到長效、穩定控制自身血糖水平的目的。所以,醫護人員要教會糖尿病患者正確監測方法,養成良好的自我監測習慣。醫護人員還需要向患者及家屬深度講解糖尿病并發癥相關知識,一旦出現惡心、嘔吐、食欲差、呼吸加快等,必須第一時間前往醫院診療。此外,要定時檢查眼底、血壓,謹防視網膜病變;平時所穿鞋襪要具備舒適、合腳、透氣、衛生的特質,以防周圍神經及血管病變引發腳損傷;引導患者學習相關生活護理知識,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
定時隨訪
對于社區年紀較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糖尿病患者,醫護人員要定時隨訪,比如每隔1周或者10天前往患者家中,為其做健康體檢,掌握患者病情,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予以解決。
總之,對社區人群開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傳指導工作,首先需要取得社區群眾的支持,之后才能按照計劃合理推進。在科普宣傳基礎上,結合個人健康檔案,細分社區內糖尿病確診患者,再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方案,從而確保社區內糖尿病患者群體病情控制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