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頸椎病的介紹
頸椎病是指椎間盤退變,誘發上下椎體邊緣關節變形,表現出關節突骨贅,會刺激頸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咽后壁及食管等周圍軟組織,進而引發一系列復雜的癥狀。如若頸椎僅出現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而頸脊神經根、椎動脈及食管等周圍軟組織并未受到壓迫,不能稱為頸椎病,只能稱為頸椎退行性關節炎或骨性關節炎。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頸椎病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且長期受保持不良坐姿或其他因素影響,導致椎間盤退變。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講,頸椎結構比較特殊,病理變化特點表現為,單純患有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較少,僅占5%;大多數頸椎病患者伴有骨質增生,尤其是鉤椎關節骨刺,如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療與護理,很可能出現頸神經根與頸動脈受壓迫的現象,也可能造成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并突出入椎管,嚴重壓迫脊髓。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頸椎病患者臨床表現各異,主要與受壓迫部位、組織的程度不同有關。具體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頸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及混合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
這類頸椎病最為常見,多表現為頸部疼痛,如若病程較長,患者會有頸部僵硬、異常響動。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椎間盤纖維環、韌帶、關節囊及骨膜等神經末梢受到嚴重刺激,進而引發頸部疼痛難忍或者反射性頸部肌肉痙攣。另外,患者睡眠過程中頭頸部的位置不當、受到寒冷的刺激,或者體力勞動過重等,同樣會導致頸部疼痛。體征表現是患者體檢時顯示,頭部向患病一側傾斜,頸生理前凸變直、頸肌緊張或者活動受限。諸多患者的疼痛點表現在肌腱附著點、韌帶或者頸椎棘突等。患者進行X線檢查,顯示為輕度或者中度頸椎退變。
神經根型頸椎病
這類頸椎病患者多表現為間歇性癥狀,偶爾出現頸部神經根性鉆痛或者刀割樣疼痛,主要是頸根部呈電擊樣,逐漸向肩部、手臂放射。患者體征表現為頸部強直、活動不便、頸椎生理前凸變小,嚴重時頭部處于強迫位,會出現頸橫突肩部放射性壓痛。患者進行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前凸變淺、消失,甚至反曲,病變椎間隙變窄,鉤椎管節骨刺形成。
脊髓型頸椎病
這類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較少,慢性發作,偶爾出現急性發作,發作時多表現出雙肢麻木、走路不穩、疼痛加劇、肌無力等。主要原因是病變的好發部位為下頸段脊髓,受壓迫程度較為嚴重,進而出現以上癥狀。患者體征表現為頸椎活動不便,伴有頸部棘間隙、棘旁及橫突尖部常有壓痛點。
頸動脈型頸椎病
這類頸椎病患者會表現出頭痛、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相對來說其他類型頸椎病,患者頭暈癥狀最為明顯,發作次數較多,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偶爾也會出現持續性頭痛的現象。患者頭痛的主要位置在頸枕頂部,表現為跳躍式疼痛或者灼燒疼痛,同時伴有酸脹感。通常情況下,頭痛發作是從頸后部開始,逐漸蔓延至耳后,之后到枕頂區,也有可能蔓延至眼部、鼻部;若發作比較劇烈,患者可能出現眼前一黑或閃光現象。同時,患者還可能會出現嘔吐、出汗、心慌、胸悶等現象。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這類患者多表現為疼痛異常、腺體分泌發生改變、營養吸收困難、內臟功能紊亂等。患者體征表現與頸型頸椎病患者相同,但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還可能出現心率增加、早搏等狀況。
混合型頸椎病
上述兩種或以上類型頸椎病癥狀體征并存。
頸椎病的病因
通過整理相關資料,誘發頸椎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點:(1)頸椎外傷。特別是外傷后引起頸椎骨折,會導致頸椎穩定性遭到破壞,從而誘發頸椎病。(2)中老年人身體狀況不佳,機體功能日漸衰弱,很可能出現頸椎退變、骨質增生,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情況日漸嚴重,很可能刺激頸部神經和血管,從而導致頸椎病。(3)如今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人們長時間伏案工作,平時習慣長時間低頭看手機。
長此以往,頸椎曲度發生變化或引起椎間盤突出,可能導致頸部血管或脊髓、神經根受壓。具體表現為:(1)姿勢不當。長期坐姿、臥姿不正確,容易造成頸椎勞損,甚至造成頸椎損傷,如長期保持不當坐姿玩電腦或保持不當臥姿觀看電視,很容易造成肩頸肌肉勞損。(2)長期伏案工作。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不經常活動頸椎,會使得頸椎出現生理屈度變直,進而引起頸椎變化,比如松動、增生、肌肉緊張等,刺激周圍血管、神經,容易誘發頸椎病。(3)不停直吹空調。夏季高溫天氣,很多人喜歡長期待在空調房直吹冷風,也會造成頸椎損傷,進而增加頸椎病發生率。
頸椎病對人體的危害
頸椎病會給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具體表現為:(1)因頸椎不適或疼痛,引發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2)出現頭暈、視力模糊、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大大降低生活質量。(3)可能表現出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并發癥。(4)引發腸胃功能紊亂,甚至慢性胃病。(5)血壓不穩定,而服用降壓藥效果欠佳,如果不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目前,可用于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多種。當然,不同治療方法的優勢不盡相同,針對的病癥發展程度也各異。因此,需要根據患者頸椎病發展程度,選擇適合、有效的治療方法。
具體而言,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
(1)鎮痛液注射。可改善病癥,使病情有所好轉。但要使鎮痛液注射發揮作用,需要了解患者疾病發生情況,進而準確判斷頸椎病類型,之后確定注射位置,比如硬膜外腔、鉤椎關節、關節囊、項韌帶、病變肌肉等,最后給予患者注射治療。如若患者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情況,在對其進行鎮痛液注射的同時,加用星狀神經節阻滯;如若患者椎間盤突出異常明顯,則需要在對其進行鎮痛液注射的同時,實施膠原酶溶盤術。
(2)手法矯正。在對頸椎病患者予以鎮痛液注射的同時,實施輕柔、安全的手法矯正,比如按摩推拿、旋轉復位等,促使病癥得到改善。
(3)理療或器具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實施局部理療及頸椎牽引,可緩解病癥。
(4)藥物治療。在整個治療期間患者可配合服用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中藥或者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