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甜甜



摘要:目的 對早產兒術后生長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情況進行跟蹤,探討早產兒的發育特點,為早期干預和治療,降低不良后果提供參考。方法 將2021年6月~2022年1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就醫的194例早產兒分為年齡別體重、年齡別身長和年齡別頭圍三組,采用 Z記分法進行綜合評估,對不同出生體重的早產兒的體格追趕發育程度進行對比;并應用Gesell發育量表對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進行評估。結果 對194例早產兒進行隨戶追蹤,發現其平均出生體重(2.25±0.50)kg,平均身高(45.30±4.00)cm。各月齡早產兒三項指標 WAZ、 LAZ、HCZ均>-2,呈現追逐性增長;LBW組和NBW組在矯正月齡2個月,VLBW組在矯正月齡4個月,分別出現WAZ和 LAZ追趕生長峰值,三組 HCZ的峰值出現在預產期;除了LBW與 NBW矯正月齡6、10、12個月相比,HCZ、LAZ、HCZ3個月的矯正月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在預產期內,所有早產兒的五項發育商都有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但隨著月齡的增加,各個發育遲緩的比例會逐漸下降。結論 對于早產兒來說,體重、身長追趕發育的重要階段在于出生后矯正月齡2個月時,此時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干預,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在于出生后矯正月齡6個月時,在這段時間內要對其神經發育進行監測,并采取適當的干預和康復治療,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
關鍵詞:早產兒;出院后;生長發育;神經發育
近幾年,國家為積極解決人口老化問題,陸續出臺“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使新生兒的出生人數得到了比較顯著的提高,但同時也導致了早產兒的增多[1~2]。盡管早產嬰兒的生存率每年有所提高,但早期兒童的體格和神經發育還不夠成熟,各種臟器的發育還不夠完美,從長遠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隱患[3]。本文跟蹤194名早產兒的體格發育和神經發育的變化,以期掌握其出生后的發展規律,以便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或減輕不良后果。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就醫的194例早產兒參與本調查研究,且符合下列各項規定:(1)由監護人簽字并保證接受全程隨訪;(2)37個月以內的早產兒;(3)患兒病情有所改善或痊愈;(4)病史記錄完整。為防止干擾因素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受試者均不具有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嚴重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及內分泌疾病,且在出生時沒有發生過任何呼吸困難、沒有接受過多種手術。
1.2 方法
采用家庭隨訪或早產嬰兒復查,分別測定和計算了月齡2、4、6、8、10、12個月的早產兒的年齡別體重、年齡別身高、年齡別頭尺寸,并采用 Z記分法進行綜合評估,計算公式是:Z=(μ-μ0/s)。其中,μ是個體實測值,μ0是整體參考值,s是具體的標準差。一般認為,如果 Z值高于-2,那么早產兒便是追趕生長的現象。
應用Gesell發育測量法評估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情況。經檢測和驗證,可得到發育商(DQ)來評估早期出生兒的動作分、語言和反應能力。正常發育的標準值為>85分,滯后發育的標準值為76~85分,輕微發育滯后的標準值為55~75分,中等發育滯后的標準值為40~54分,嚴重發育滯后的標準值為25~39分,非常嚴重發育滯后的標準值為<25分,最嚴重發育滯后的標準值為<25分。當DQ<55分時,可認定早產兒發育異常[4~5]。
1.3 數據處理
利用SPSS 22.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檢查與計算,正態分布的測量數據采用平均偏差和四分位間隔[M (IQR)];在多個測量數據的對比中,利用方差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各矯正月齡早產兒體格發育Z評分情況
194名早產兒的平均出生重量(2.25±0.50)kg,平均身高(45.30±4.00)cm。不同月齡的早產兒在WAZ、LAZ、HCZ三個維度上都有追逐性增長(Z>-2);在矯正月齡2個月階段,WAZ和 LAZ的追逐生長趨于相近,追逐峰值出現在矯正月齡2個月,隨著矯正月齡的增加,追趕生長趨勢逐漸下降;HCZ的峰值發生在分娩前。詳情見表1。
2.2 不同出生體重早產兒體格發育Z評分比較
194名早產兒中,69名為正常體重(NBW),102名為低出生體重(LBW),23名為極低出生體重(VLBW)。在WAZ上, VLBM組在矯正月齡4個月時達到追趕生長峰值,LBW組、NBW組追趕生長高峰出現于矯正月齡2個月,VLBM組較 LBW組、 NBW組晚2個月,各組之間追趕生長速度差異有顯著性(P<0.05),NBW組比LBW組快,LBW組比VLBW組早。在LAZ方面,LBW組在糾正月齡6個月后,LBW組和 NBW組追趕生長高峰出現在矯正月齡2個月,VLBM組較 LBW組、NBW組晚4個月,各組之間追趕生長速度差異顯著(P<0.05),NBW組比LBW組高,LBW組比 VLBW組早。在HCZ方面,三組的HCZ追趕生長峰值發生在預產期,LBW、LBW、NBW各矯正月齡的追趕生長速度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 LBW與NBW組在預產期,矯正月齡2、4、8個月的追趕成長率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情見表2、表3、表4。
注意:計算應用中心極限理論,大樣本可以被看作是正態分布,最后使用方差進行分析。
注意:計算應用中心極限理論,大樣本可以被看作是正態分布,最后使用方差進行分析。
注意:計算應用中心極限理論,大樣本可以被看作是正態分布,最后使用方差進行分析。
2.3 各矯正月齡早產兒發育商情況
在預產期內,五項發育商都表現出了一定的發育滯后。但隨著矯正月齡增加,各個階段的異常情況都呈下降趨勢。在動作能方面:從矯正月齡1~8個月后,未出現中等或以下的發育遲滯;但到矯正月齡12個月,仍然有少數早產兒處于輕度發育遲緩。在生理機能方面:矯正月齡8個月后未出現中等或以下發育遲滯早產兒;矯正月齡10個月后,未出現發育遲滯情況。在言語能及應人能方面:矯正月齡6個月后未出現中等及以上發育遲滯兒童;矯正月齡10個月后未出現發育遲滯情況。見表5。
3討論
3.1 早產兒生后12個月體格發育情況分析
本項研究資料顯示:各月齡早產兒三項指標WAZ、LAZ、HCZ均>-2,呈現追逐性增長。其中,體重、身長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矯正月齡2個月,表明此時是體重、身長追趕生長的黃金時期,進行相關指導和干預的效果最佳。而頭圍追逐生長高峰比體重和身長都要早,追趕高峰發生在預產期,說明在追逐成長過程中,腦部的追逐比身體的追逐發展要快。我國已有學者指出,新生兒頭圍發育速度最快在產后1~2月,加強營養可以促進頭圍發育。
3.2 不同出生體重早產兒體格發育情況分析
LBW組和 NBW組在矯正月齡2個月,VLBW組在矯正月齡4個月,分別出現WAZ和LAZ追趕生長峰值,三組HCZ的峰值出現在預產期;除了LBW與NBW矯正月齡6、10、12個月相比, HCZ、LAZ、HCZ3個月的矯正月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
3.3 早產兒發育商情況分析
本項研究資料顯示,與身體發展的早期相比,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追逐生長發生比較晚,各個發育商在預產期及矯正月齡2個月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發育遲滯。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在出生后矯正月齡6個月時,在這段時間內要對早產兒神經發育進行監測,并采取適當的干預和康復治療,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
綜上所述,早產兒出生后1年內通過干預和康復治療,可實現追趕生長,縮短與矯正同齡足月產兒的差距,并能促進動作控制、應人應物、語言表達等能力的發育,從而對身體、心理和神經系統發育產生長期的影響。但是,與足月嬰兒相比,早產兒發育程度仍然比較低,預防其發育不良的基本措施是加強孕期的監測和管理,防止由妊娠引起的早產。對早產兒,特別是VLBW的早產兒,要重視其營養與發育,進行常規的監測和科學的指導,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措施,減少發育異常情況。
參考文獻:
[1] 桑田,王穎,胡秀麗,等.極低出生體重兒體格發育與神經發育關系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6(3):161-167.
[2] 匡曉妮,張梅.85例早產兒早期追趕生長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2):199-201,202.
[3] 陳俊操,陳平洋.宮內發育遲緩與神經發育異常[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4(2):133-135.
[4] 劉光輝,張健,蘆瑋瑋,等.早產SG A在1歲時體格及神經發育追趕狀況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6):931-933.
[5] 王希,康楚云,高燕秋,等.中國3省市21家醫院早產發生的相關因素及結局研究[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