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趙子垚
通過聚焦產業發展規劃、多技術路徑研究以及創新引領,中國汽車產業緊緊圍繞時代機遇,強創新、促合作、賦智能,從科學技術著手,致力推動行業綠色轉型。
近十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技術、產品、供應鏈等方面自研創新中不斷進取,并以智創科技為目標,逐步夯實發展根基。近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同樣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因此,對汽車產業創新來說,如何將技術發展落實于引領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當前中國汽車行業企業的關注重點。
如今,中國汽車行業企業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號召,聚焦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圍繞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全面制定并發布專項發展計劃,快速推進產業布局,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
以中國一汽發布的汽車生態Ecolin5戰略為例,該戰略以“碳達峰、碳中和”為輸入,以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鏈為核心鏈,融新型消費鏈、智能綠色交通出行鏈、智慧能源鏈、新基建鏈等“五鏈”為一體,提出對未來型智慧綠色城市汽車生態系統和綠色低碳與智能化發展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已在吉林長春開展大規模試點應用。同時,在商用車領域,一汽解放發布“15333”新能源戰略:明確新能源“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大技術路線,以及“研發+產能生態”三大實施領域,全面展示一汽解放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從而推動新能源商用車持續領航的戰略愿景。
東風公司的戰略規劃則著重于創新科技。2021年,該公司相繼發布“東方風起”計劃和東風科技創新“躍遷行動”。謀求在新能源、智能駕駛兩大領域實現跨越式前進,致力于打造技術產業化,以技術實力建立新的競爭力,成為賦能汽車行業的科技型企業。
上汽集團則將發展精力投入到數字化轉型方面。從頂層設計發力,成立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制定數字化轉型整體框架,以“軟件定義汽車”為目標,率先對軟件開發、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網絡安全五大中心進行全面布局。目前,該集團已初步建立數字化軟件技術體系能力基礎。在智能制造方面,該集團旗下18家工廠被授予上海市智能工廠;上汽乘用車入選國家第五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以及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100個典型案例”,智能制造能力已獲全面升級。

吉利汽車集團發布“智能吉利2025”戰略以及“九大龍灣行動”,構建吉利在新能源、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全棧自研生態體系。據稱,五年內,吉利汽車集團旗下各品牌將推出超過25款全新智能新能源產品,加速向智能時代轉型,推動該集團成為科技引領型的全球汽車企業。
中國汽車行業企業深入電動化、氫能及智能汽車技術等的研發與提升,解決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領域技術難題、技術瓶頸,全面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其中在行業層面,隨著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的“2022年度中國汽車十大技術趨勢”發布,圍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九大領域,汽車行業已呈現出實現“重大突破的技術”、“實現新量產的技術”、“應用規模顯著提升的技術”等三類技術趨勢。
在氫能發展方面。早在2021年4月,由中國一汽自主設計研發的首款紅旗2.0L氫能專用發動機便已實現下線交付。據稱,這款氫能發動機的成功試制,攻克了氫能發動機燃燒系統設計、專用零部件設計、零排放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題,標志著紅旗品牌已正式開啟內燃動力“零碳排放、零污染”的“雙零”時代。上汽集團則聚焦于氫燃料電池重卡產業化發展,并通過旗下上汽紅巖、捷氫科技,攜手鄂爾多斯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現代化燃料電池重卡產業鏈。而對當地工業豐富的氫資源副產物再利用,令該氫燃料電池重卡產業化應用項目建成后,將助力鄂爾多斯每年減少近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與此同時,博世集團也在中國推動氫動力技術商業化,搭載博世氫動力系統的商用車已在重慶投入運營。
在智能化技術創新方面。中國汽車企業不斷革新智能化技術,并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充分利用5G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智能互聯、智能駕駛等智能技術發展,為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智能移動出行體驗。例如,江淮汽車發布智能汽車模塊化架構“MIS皓學”。據稱,這套架構除具有生態可擴展、軟件可迭代、功能可升級、系統可進化的特點,還可實現40%以上的節能降耗,為達成“雙碳”目標貢獻自身力量。廣汽豐田則推出“豐云悅享”車聯網系統進一步助力智能出行。當前,該系統已被導入9款新車型,并通過多次OTA實現車齡功能升級,為用戶持續獲取更好的駕乘體驗。在服務方面,該系統還對豐云行App強化生態服務,與行業相關方深度合作,對接停車、加油、充電等場景,并面向用戶提供了車輛以外的高頻場景服務,進一步滿足用戶出行需要。
與電動化強相關的產業及技術領域,中國汽車企業也在加強部署。在芯片緊缺背景下,東風公司打破國外IGBT(功率半導體模塊)產業壟斷,相關產品自主生產,實現東風零部件產業技術進階、創新轉型的重大遷躍。同時,這也標志著東風自主掌控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資源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北汽集團則與戴姆勒公司攜手,推動北京奔馳EVA 2電池生產線正式建成。不僅掀開了北京奔馳電動化轉型的新篇章,也為后續梅賽德斯-EQ品牌新能源產品國產化奠定堅實基礎。
進行持續的科技創新,并將其積極地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是汽車行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必要條件。如今,中國汽車行業企業正深入開展行業研究并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從行業發展現狀看,創新已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關鍵變量,驅動行業在變局中開創新時代。2021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為32萬件,同比增長4.2%,持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另據對2021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統計,國內企業占據TOP10七席,專利公開量趕超外資企業。
從部分行動看,堅持創新引領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路徑。例如,吉利發布全球動力科技品牌雷神動力,利用HEV、PHEV、REEV等 多 種動力形式的組合來提升燃油經濟性和性能,正式開啟吉利“動力4.0”科技電氣化新時代。而雷神動力匹配的DHT Pro系統則填補了全球3擋混動變速器的市場空白,為全球消費者帶來高效智能動力解決方案新選擇。蔚來同樣高度重視技術創新,目前已擁有換電相關專利超過1400項,全面深化專利布局。僅針對保證電池支撐強度的Bayobolt鎖止機構一項,蔚來就布局了10余項專利。
面對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發展浪潮,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和組織機構通過開展深度交流和合作,分享各自的洞察經驗、行業見解及實踐,探索汽車行業的轉型升級路徑。例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先后發布《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報告(2021)》、《中國商用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1)》,后者系統闡述商用車產業發展趨勢,解析商用車行業熱點專題,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商用車產業發展目標和路徑措施,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及相關企業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在全國共享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指導下,全國共享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享出行工作組(SAC/TC 587/WG1)已經成立,旨在研究建立智能共享出行標準體系,組織開展智能共享出行領域的標準制修訂工作,順應未來經濟與社會智能化、低碳化、高效化、服務化發展趨勢,為自動駕駛與共享出行融合發展保駕護航。汽車企業也廣泛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進程。中國一汽智能網聯開發院協同吉林省汽車電子協會、吉林大學等共同研究起草《基于商用密碼算法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目前,首批12項基于商用密碼算法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標準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