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博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目前,我國創業企業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印證了“全民創業”的火熱狀態。然而,新創企業的績效卻不盡如人意,很多企業還沒有度過新創期就已經面臨倒閉的風險,數據顯示,我國創業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5a。究其原因,是因為與老牌企業(established firms)[1]相比,這些新創企業存在新進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缺乏聲望、經驗、資本等資源稟賦,尚未形成完整的業務模式,其現金流、管理思維、規章制度等尚不健全,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卻要與老牌企業競爭。為此,舉步維艱的新創企業,迫切需要一種高速有效的競爭手段來提升企業的價值。在我國的法律支持、財產權利以及透明性規則等制度結構由模糊缺乏到明確建立的當下,那些非正式的制度約束,如創業者或者管理者所積累的個人網絡關系能夠幫助新創企業獲取信息、技術、資金、知識等資源。創業者網絡關系在現實中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然而從學術理論上來說其存在或者被追逐的動因是什么,類似于Coase所追求的“企業為何存在”,有必要從理論的角度對“創業者網絡關系為何存在”進行一番闡述,正如Ahuja所說,其存在離不開“動機”和“機會”的驅動。
農民工即進城務工的農民,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籍人員。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為農民工創業特別是返鄉創業提供了諸多便利,農民工創業企業的數量也逐年攀升。但是在現有關于創業者網絡關系的研究中,少有文獻將農民工創立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創業需要設備、技術、生產、銷售、人力等資源的支持,還需要協調各種網絡關系,對創建的新事業進行管理和創新。創業的農民工在務工期間對所需資源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以及外部環境的限制,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因此,有必要將農民工創業企業及農民工創業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創業網絡的形成。
創業者的個人網絡指的是創業者與商務伙伴、親朋好友、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等通過直接或者間接開展互動行為所形成的關聯狀態,這里既包括創業者因私交而形成的社會網絡,也包括因共事合作而形成的商務網絡。創業者之所以有意識地去創建、維護、完善個人網絡的根源在于新創企業的路徑依賴。創業者的個人網絡與企業的組織網絡構成了新創企業的整體網絡結構[2],然而新創企業先天資源不足,面臨新進入缺陷,很難在這一階段通過企業的地位、聲望、品牌等在利益相關者中形成企業的組織網絡,也就難以通過此路徑獲得所需的資源。此時,創業者的個人網絡源源不斷地向新創企業提供資金、技術、知識、信息等資源型營養物質,因此新創企業中,創業者個人的網絡關系又被形象的稱為“嬰兒的臍帶”。
創業者利用個人網絡獲取必要資源,從理論上可以追溯到資源基礎觀(Resource Based View,RBV)和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RDT)。資源基礎觀可以追溯至Penrose于1959年出版的《企業成長理論》一書[3],書中將資源視為企業成長的最重要推動力,認為企業實際上就是資源的整體集合。資源可以稱之為企業能夠任意控制的、幫助企業設計和實施一切提升效率的戰略集合,包括通常所認為的資產、信息,還包括隱含的能力、組織過程等。1984年《戰略管理雜志》上發表了《企業的資源基礎觀》一文,標志著RBV正式以研究理論的形式而存在,文中將資源劃分為有形和無形2種,其共同特征在于能夠為企業帶來優勢或者劣勢,并提出了“資源定位壁壘(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這一概念。資源定位壁壘不同于進入壁壘(entry barrier),資源定位壁壘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收入,這種優勢在后期可以得到繼續鞏固并且可以由一個市場轉移至另外一個市場,而進入壁壘只是基于基礎產品,只能用于一個產品市場,當退出該市場時,如果應用不當還會造成轉移成本過高而形成劣勢,為此企業應該去努力尋找那些能夠帶來定位壁壘的資源。著名學者Barney進一步構建了RBV的研究框架,使這一理論更加成熟系統[4];其認為,資源于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幫助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即實施一種輕易無法為對手所模仿復制,但能夠創造非凡價值的戰略,這類資源在企業中具有一定特點,如異質性分布(heterogeneity)即每個企業擁有的資源基礎并不相同,具有粘滯性(immobility)即不可流動,而且這類資源以高價值、高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存在替代物為標志。RBV的研究源于回答“競爭為何會使企業產生繁榮和衰退這樣2種極端不同的結果”這一問題,學者們不斷賦予“資源”這一學術名詞新的內涵,闡釋其如何作用于企業。
《TVA與基層結構:政治組織的研究》一文打開了資源依賴理論(RDT)研究的開端,Selznick在文中指出,完全理性運行的組織是不存在的,組織受外部環境尤其是內部成員代表的利益集團的約束和影響[5],雖未明確提出資源依賴的概念,但Selznick的研究打開了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研究之窗。《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視角》一書1978年一經出版就引起學界轟動,Pfeffer和Salancik在書中詳細闡述了資源依賴理論的體系,指出組織是開放的一個整體系統,最重要的任務是生存下去,而生存需要資源的支撐,很多資源組織無法內生只有依賴外部供給或者與外部進行交換,這就逐漸形成了對外部環境的依賴,而控制外部資源能夠帶來權力,組織要盡量增加資源的擁有量和實力,降低被權力控制的程度[6]。后期RDT的研究進一步指出,不同組織對環境的依賴存在對比,權力不平等也由此產生,那些掌握著稀缺資源的組織擁有更多的控制權,其他弱資源組織的屈從(subservience)就會使其面臨發展的不確定性,組織要采取有效手段管理這種外部約束,盡可能多的從外部吸納、存儲和應用資源,建立一種既能夠自我控制又能夠協調與其他組織關系的能力,保持組織的獨立性。能力更強的組織可以選擇通過合并企業、與當權者合作、并購、成立專業協會、董事會聯動等方式設法降低對某些資源的外部依賴程度。
RBV強調了企業內部擁有資源的重要性,RDT指出企業要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吸引、存儲足夠的資源以減少被權力控制的程度,雖然2種理論將資源定位在企業邊界內部還是外部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共同描述了創業者網絡形成的動機:以一切可能性的活動獲得資源,新創企業中組織網絡無法完成這一任務,此時創業者的網絡即時達到那些資源最短的途徑。
“關系”指的是一組行動單元(unit)在建立共同的聯系之后所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狀態,是單元之間物質以及非物質資源流動的中介力量。按照之前學者的觀點,關系在縮短資源需求者與資源擁有者之間嫁接了一座橋梁,是縮短兩者距離的最好最有效方法。與老牌企業的管理者相比,創業者屬于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往往沒有以往的數據、經驗、信息可以作為預測的基礎,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當進入一個全新領域或者全新行業時,這種不確定性更加明顯,所以傳統的預測走勢、設計目標、尋找方法、計算成本、最優抉擇這樣的因果邏輯(causation)并不適用于創業者和新創企業。為此,在有限理性理論的基礎上,Sarasvathy提出了效果邏輯(effectuation)理論[7],認為創業者在其具體創業意愿的基礎上,應根據“我是誰”“我知曉什么”“我認識誰”這3個問題來實際分析自身的能力、經驗、資源以及可以利用的社會關系,進而確定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在這期間以可能承受的最大損失為下限,思考“我能做什么”,確定創業的目標;“與我所認識的人進行互動”,在網絡關系中尋找支持,使利益相關者逐漸清晰并相互承諾;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資源,重新確定可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確定具體目標,并進行分解,使其更加清晰、可行。效果理論中,Sarasvathy將“我認識誰”作為思考前提,并將“與我所認識的人進行互動”作為具體實施的下一步驟,充分說明了“關系”對于創業者的重要性,而且,這一作用在中國尤為明顯。中國的人際關系中存在著“差序格局”,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個人網絡中,以己為中心,形成了由近及遠,越近越親,越遠越疏的形態,這種遠近不同的強度也決定了個人不同的行為和態度。應用至企業,與西方的企業家、管理者所遵循的契約、信任、規范等透明性規則和制度不同,中國的企業家、創業者更多的是從個人的網絡關系出發尋求支持和利益。在中國,可以說沒有關系的企業想要發展是寸步難行的,而總結中國企業家、創業者拉關系的方法,可以用襲、認、拉、鉆、套、聯6個字概括,步驟則可以分為尋找、編織、鞏固、發展,具體說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滲透、交情、信任。對于我國的法律支持、財產權利以及透明性規則等制度結構由模糊缺乏到明確建立的當下,那些非正式的制度約束,如創業者將家人、熟人、陌生人3種關系應用到企業的經營過程已經成為中國創業者優化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
結構洞也為創業者創建并隨時拓展網絡獲取網絡利益提供了機會。在《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Burt指出結構洞泛指關系人之間聯系的斷裂,從網絡的整體形態上看,就像出現了一個洞穴[8];結構洞的存在是非冗余關系人之間聯系的缺口,由于結構洞的存在,洞兩邊的聯系人就可以通過累加的網絡受益;其用玩家(player)一詞代表相互聯系的個體,玩家之間關系斷裂,只有通過中心玩家才能獲得彼此信息,則中心玩家掌握著結構洞。如果恰逢創業者是中心玩家,那么他就是第一個知曉新機會、新信息的人,結構洞為這些處于社會網絡中的創業者打造、拓展個人網絡提供機會主要體現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上。信息優勢具體表現在通路(access)、先機(timing)和舉薦(referrals)3方面。結構洞的存在為創業者提供了隱秘的有價值資源,并透露出資源潛在的需求者,這樣創業者就擁有了獲取資源與應用資源之間的中間通道,無形中具備了影響供給和需求的能力,也能夠創建更大、更廣、效率更高的個人網絡;創業者通過結構洞先于他人掌握了某項信息,就獲得了先機,由先機所帶來的先入優勢促使新創企業擴大信息的搜索范圍,形成不斷流轉的創業者信息網絡;網絡中的其他關系人在特定時間地點對創業者的舉薦能夠與第三人創建起聯系,構建新網絡。控制優勢則指當第三者(擁有結構洞的玩家)居中搭橋時,可以決定優先決定照顧橋哪邊的利益。總之,擁有結構洞的人,與中間人角色類似,提供誘因來吸引其他人,使其成為參與者,貢獻資源,而這些資源又成為另一個誘因吸引另外的其他人,周而復始,網絡也隨之產生并且無形中得以擴展。總的來說,結構洞使創業者有意識地接近那些資源擁有者,以通路、先機和舉薦增加與資源擁有者對話的籌碼,以控制優勢使自身地位高于其他玩家,形成機會集(opportunity set),并通過重復性的活動對創業者的網絡進行構建、分解、維護、拓展、再建。擁有優質結構洞的創業者在促進個人網絡完善的同時,也能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使企業跨越更多結構洞,更具備辨別威脅和機遇的能力。
農民工創業者的知識水平、識別機會的能力、可承擔的風險、創業的計劃性、創業項目的創新性等較差,其內部自我創造能力和積累能力較弱,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和依賴性更強。
社會網絡的存在為農民工創業及其成長提供了機會。為了創業成長,創業者及其企業必須有效嵌入在包括社會網絡與產業網絡的雙重網絡結構中,提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可獲得性和利用效率。理論上看,具備選擇、發起、調整、維持、拓展網絡能力的農民工創業者能夠獲取的資源更多。農民工創業者的社會網絡可能呈現同質性特點,由于就業領域的相近,創業者等社會網絡中由強關系主導,無法體現社會網絡的網差,很難產生學習和壓力效應,對創業成長的影響可能不顯著;社會網絡的稀疏結構與弱關系具有對應性,緊密結構與強關系具有對應性,農民工創業者的網絡結構和規模決定了創業項目和創業企業可能吸納社會資源的途徑和渠道。
強關系和弱關系這2個主要維度會使創業者有更多的機會獲取到信任、資金、信息等支持性資源,以彌補新進入缺陷的劣勢。因此,社會網絡在農民工進入城市、適應城市到創業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城市務工期間,農民工期待能夠融入城市,獲得身份認同;在創業期間,農民工期待通過身份的轉變、收入的提高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強關系影響農民工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網絡規模、網絡中心度、網絡關系強度和網絡異質性對農民工創業意向和創業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響,社會網絡和產業網絡的雙重嵌入影響農民工創業資源獲取,進而影響農民工創業的機會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
對于創業的經濟形勢中這種過于重視個人網絡的現象進行理論溯源發現存在動機和機會之說。新創企業具有新進入缺陷,為此,獲取資源是創業者重視、追逐個人網絡的最初動機,理論上來說資源基礎觀和資源依賴理論為其提供了支撐,前者強調的企業一切競爭優勢源于擁有異質性資源,后者認為企業要想生存就要從外部吸收、吸引、輸入足夠的資源,最終達到控制資源的目的,兩者共同作用于創業者的思想,解釋了創業者創建、維護、完善個人網絡的最基本原因。為接近資源,創業者不斷為自己創造機會。在我國透明性規則等制度結構不斷完善的前提下,個人關系仍然是創業者可以應用的最好方式,效果邏輯理論有效地說明了這一點,“我認識誰”“與我所認識的人進行互動”2個效果邏輯步驟所構建的關系縮短了創業者與資源擁有者的距離,使其有機會有意識地打造、拓展個人網絡;創業者所擁有的其他人之間聯系的缺口即結構洞成為可以利用的手段,而且通路、先機、舉薦以及控制優勢為創業者提供了拓展網絡的籌碼,形成機會集。在動機的刺激以及充分把握機會的情況下,創業者以其個人網絡為新創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所需營養,使其不斷成長發展,立足于行業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