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淼,吳文平
(1.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長沙 410128; 2.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社會經濟形勢、行業發展狀況、自身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和個人選擇,畢業生就業壓力逐漸加大[1]。貧困生是高校學生中的特殊人群,其能否就業及就業質量高低對學生及其家庭來說都極其重要。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不完全統計,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率比高校平均就業率約低10%,與家庭條件相對優異的學生相比,其就業率低17.6%。貧困大學生內心情感的匱乏、與周圍同學物質上的反差以及教育水平的差距都會使學生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任其發展,不平衡心理在學生進入社會后會異化發展,導致失業率增加[2]。增強權能的概念首次在巴巴拉·索羅門著作《黑人增權:被壓迫社區的社會工作》中被提出,運用增權理論指導大學生思政工作,力求實現教育平等、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如何提高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貧困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戰略相結合,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質量,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增權理論中,“權”是指個人或群體的能力。缺乏能力的原因是缺乏權力,即社會中的某些個人或群體被剝奪了權力,或者其能力的發展受到阻礙和限制。因此,能力的提升其實就是權力的增加。增權的基本前提是相信每個人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也存在潛力,而且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幫助得到一定的歸屬感。因此,增權不是直接增加個人的能力,而其本質是激發個人的內在潛力。增權的目的是通過消除某些影響個人的內心狀態和社會障礙,提高個人的能力和信心,增強自我價值,對自己有充分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群體的需要[3]。
增權就是全面且有效地促進弱勢群體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使他們有一種安全感和認同感,同時兼顧這部分群體的內在需要和尊嚴,使他們能夠時時刻刻地對自己有一種認同感,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去面對周圍瞬息萬變的環境,可以無限接近甚至符合馬斯洛的七個需要。增權理論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第一,提高社會個體的自我生活自理能力,加深對自我的深刻理解。第二,增權個人應通過細致的學習,掌握談話、溝通和決策等基本技巧,建立和他人平等的人際關系。第三,個體可通過社會參與層次、個體表達自己的根本利益訴求和參與分配社會資源等方式爭取到匹配的、平等的社會待遇。增權的目的是挖掘和激發個體的潛力,本質是一種發展過程或干預方式,更加重視挖掘潛能和激發自身能力,以促進個人的進步和發展。
第一,心理問題。貧困高校學生的社會心理負擔顯著高于非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心理負擔,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出生于貧困家庭的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值往往過大,急于證明自己的實力,想要迅速在經濟上得到改善的心情過于迫切,使得貧困高校學生在畢業時對于工作的選擇因急于求成而變得更加狹窄。很多貧困生借助生源地貸款完成學業,無形中又給貧困生增加了還款的負擔與壓力。另外,由于從小生活在貧困的環境,各種焦慮情緒很難得到排解,物質方面的匱乏容易使貧困生對周圍的環境患得患失,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貧困大學生更加需要增權理論的幫助[4]。第二,專業技能方面。相對而言,在學業表現和專業技能上貧困大學生可能比非貧困大學生弱。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受教育質量往往較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較差。其二,貧困大學生家庭收入較少、經濟條件較差,為了上繳各項學業費用和滿足基本生活開支,很多貧困生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從而減少了學習時間和參加能夠提升專業技能的項目機會。
貧困生和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生長環境的差異,其眼界和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近年來,社會整體的就業形勢嚴峻,社會能夠給予貧困高校學生的工作崗位也較少。
在就業技能上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無明顯差異,但目前貧困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水平普遍低于非貧困學生。經濟條件落后、父母受教育水平不足、家庭在社會中人際關系資源匱乏,這些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著貧困生的職業認知水平,導致其對自身職業生涯缺乏科學規劃。目前,各高校雖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只是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并由非專任教師兼任授課,課程教學效果一般,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影響遠遠不足。因成長環境和受教育層次的不同,貧困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難題。成長環境的貧瘠使得貧困大學生的生活面臨很多挑戰,專業技能的匱乏無形中限制著貧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當前,企業招聘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逐漸增高,很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出現了不斷裁員的現象,更增加了畢業生尤其是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壓力[5]。近年來,我國各類教育逐漸普及,各類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企業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不斷下降,對勞動力的質量要求不斷上升,貧困生在激烈的競爭中優勢不足[6]。
使用增權理論的分層結構對貧困生進行解釋分析,是高校進行貧困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方法[7]。
貧困大學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較低,為了培養貧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高校應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目前,各大高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還應專為貧困大學生開設群體心理輔導、講座和課程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貧困生個人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依靠專業知識的提升。大學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得到重視并普及,家庭條件差、個人學習能力弱等情況會給貧困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應加強對貧困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為貧困生提供調節情緒、降低個人心理壓力的方法,幫助貧困大學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愛的健康人格。
此外,增加部分實踐操作課程,以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經驗,為其日后發展做好準備[8]。建立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將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成長。勤工助學崗位是高校資助體系的重要部分,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對接,鼓勵企業家、校友來學校設立獎助學金,拓寬資助渠道。高校勤工助學不僅能夠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問題,也更加注重對貧困生的精神幫扶,有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9]。完善助學金評價制度,助學金評審工作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助學資金的評定必須進行充分的調查和確認,輔導員要注重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建立有效的評價體制,在確認貧困證明的過程中,積極了解和核實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確保助學金的最終流向合理合規[10]。對符合助學金申領資格的學生名單進行公示,保證各類助學資金能夠真正發放至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學生。
雖然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比較優秀,但其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往往存在明顯的不足。部分貧困大學生會因為經濟或其他原因而深感自卑,因為家庭經濟實力限制了個人未來的發展,使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自信心不足。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用人單位不僅要了解畢業生的學術表現,更注重考察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從增權理論的角度來看,貧困大學生應學會增強自信心,不斷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一方面,貧困大學生應踴躍參加校內外舉辦的文體活動;另一方面,勇于在他人面前樹立自己的形象,以更健康和陽光的心態傾聽他人的意見,消除心理認知上的缺陷,提高自信心,力求在傾聽時耐心專注,在表達時精簡干練[11]。高校每年應多舉辦一些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等,幫助貧困學生融入集體,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感受更多來自他人的力量,不斷學習他人的長處,增強其自信心、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貧困大學生往往缺乏渠道去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也缺乏相應的資本進行創業嘗試,因而在面對就業時,對于職業的選擇往往會不知所措,同時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高校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主動承擔起為學生開設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的責任,幫助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自身的強項和弱勢,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定位以及適合的崗位,有針對性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高校應多舉辦一些文化活動、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活動,幫助貧困學生增強自信心,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加強校企合作,積極邀請企業設立校園招聘會,實現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從容、自信的狀態參加用人單位面試,增加就業成功率。
社會應盡可能地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寬松的就業環境[12],大學生在面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高校、教師、父母、朋友等各方面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方向,其中錯誤的就業觀念會干擾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選擇,部分貧困大學生受家庭落后觀念的影響,放棄了自己的特長和夢想,最終選擇了一個與自身能力并不相符的工作。非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應積極參與并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為想要自主創業但資金不足的大學生提供資金保障和專業技術支持。企業可以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幫助貧困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使貧困大學生可以有更高的發展層次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高校應該高度關注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搭建一個能夠提升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同時構建提升大學生基礎能力的活動平臺,努力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暢通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