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發 胡霖霖 張永華
情志辨證理論體系是以情志辨識為特點的辨證體系,以洞察情志變化為要點,從情志入手協調心身關系,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辨證的優勢。脾胃病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情志失調不僅是脾胃病的病因,也是慢性脾胃病的長期伴隨癥狀。隨著當今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增加,情志刺激逐漸成為脾胃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F代中醫治療脾胃病較以往相比,應當更加注重對情志的察覺與把握。因此,情志辨證理論體系可為情志相關性脾胃病的辨證論治提供新思路?,F將主要思路淺析于下,以期拋磚引玉。
情志辨證理論體系以中醫形神一體觀念為理論指導,強調首辨情志,與辨體質、辨病癥相結合,三維立體分析病機,重視調整心身關系,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優勢。
1.1 重視整體,形神合一 形神一體觀是中醫的基本觀念,認為形與神是相互統一的整體。形即人體的形體結構與物質基礎,主要包括臟腑系統、經絡系統以及氣血津液系統。神即人體的意識、情感和思維,以五神-五志系統、七情系統為主體。形為神之所依附,為神的產生提供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又可調控形的運行和代謝?!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叭擞形迮K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蔽逯?、五神皆由五臟精氣所化,故五臟不僅是形神關系的中心,也是溝通形體的主要樞紐。由于五臟生理系統之間依靠生克制化關系維持平衡狀態,無論歸屬于何臟疾病均可引起氣血津液代謝紊亂,形體失衡,進而影響到神,出現情志失調的表現。反之,若情志不調,也可導致臟腑氣化不利,造成形體疾病產生。情志失調往往提示存在臟腑、經絡以及氣血津液的功能紊亂,而臟腑功能的異常也往往出現情志失調癥狀。因此情志變化貫穿疾病始終,是衡量形神關系的關鍵。
1.2 辨情辨體,調神治形 基于形神合一觀念的客觀要求,情志辨證理論體系要求在辨證時辨“情”與辨“體”相結合。所謂“辨情”,最主要的就是辨情志,即識別患者的情志狀況。臨證時重點詢問患者近期情緒變化、既往性格基礎、是否發生應激事件,尤其注重“郁”“慮”“煩”“驚”四大核心情志癥狀的辨識。通過對情志特征的辨識,體察患者神氣變化,有助于推詳病機,掌握形神消長變化。所謂“辨體”,包括辨體質和辨病癥。體質是人體長期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的固定特點,是對機體內在陰陽虛實等因素的反映,左右疾病的易感傾向以及病情發展趨勢。情志辨證理論體系通過觀察患者形態體型、表情舉止,傾聽語速聲調等方面,將患者體質歸納為氣郁質、痰濕質和火旺質。臨證時可憑借望、聞二診,通過望體態、望表情、望面色、望行為舉止、聞音調、聞語速等方面,收集患者體質特征。比如體型精瘦,面目紅赤,目光閃爍,坐立不安,反應迅捷,聲調高銳,聲音洪亮,語速偏快等多為火旺之象;體態肥胖,面色黃白穢濁油膩,表情木訥,反應遲鈍,舉止綿柔,聲調渾濁,語速緩慢等多為痰濁之象;體態消瘦,眉頭緊鎖,垂頭喪氣,眉目少神,面目蒼黃,語聲低沉,喜嘆息等多為氣郁之象。病癥是現階段下最明顯的形體不適,是左右形神和諧的負性因素,也是病機主要矛盾的體現。將病癥與情志、體質綜合考慮,能夠幫助醫者充分掌握患者整體病機,而非拘泥于一癥一病,對于厘清形神關系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充分發揮中醫個性化治療優勢。
2.1 情志怫郁,脾胃乃傷 《脾胃論·陰病治陽陽病治陰》言:“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后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1]?!薄毒霸廊珪吩唬骸捌⑽钢畟趧诰肭橹菊?,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不難看出,脾胃易感情志刺激而影響其生理功能。究其原因,一方面與脾主思有關。脾在志為思,“思”既是決定情志的起點和終點[2],也是情志平衡、轉化的樞紐[3]。情志不僅產于“思”,合于“思”,并且還消化于“思”。所謂“思則氣結”,凡情志過極皆可引起思志過用,使脾胃升降之機失司,妨礙脾胃健運之性。另一方面,《柳州醫話》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备螌倌?,喜條達而惡抑郁,凡情志怫郁皆損肝條達之性,肝氣郁而不舒,輒橫逆,乘克脾胃之土,亦害其健運之性。綜上,情志失和,脾胃乃傷之理昭然。
《金匱鉤玄》言:“今七情傷氣,郁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碑敯l生情志內傷之時,因其易感性,首傷肝、脾二臟。而肝、脾共主中焦氣機,若被情志所傷,則中焦氣機郁結在中而不得和?!端貑枴ばC原病式》有謂:“凡五志所傷皆熱[4]?!鼻橹舅鶄瑲鈾C郁久則易化生火熱?!稄埵厢t通》曰:“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飲[5]?!闭劶扒橹舅鶄?,津液不得隨氣機布化,聚濕成痰之理。故《臨證指南醫案》總結曰:“因情志不遂,郁而成病,郁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火熱。熱郁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勞沉疴[6]?!鼻橹锯鲇簦瑲鈾C郁滯,津液聚而不布,化作痰濁之邪,進一步郁滯氣機,久而從火熱之化;又或氣機郁滯化火,煎熬陰津,煉液成痰。氣郁、痰濁與火熱三者不辨先后,膠著難分。故情志相關性脾胃病實以“氣郁-痰阻-火旺”為基本病機。
2.2 脾胃久傷,情志失暢 許多慢性脾胃病由于病程長、病情重、預后差,對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產生病恥感、孤獨感、焦慮感、恐懼感等負面情緒;加之飲食受到限制,口腹欲望無法得到適當的滿足,生活質量降低,這些因素無疑更加重肝脾調控情緒的負擔。情志無法被充分消化、調攝,因而產生郁郁寡歡、多思多慮、心煩易怒、驚悸恐懼等不良情緒狀態表現。肝失條達,脾胃失健運,中焦氣機郁滯,神機不能暢達,則表現為心情低落,郁悶少歡;脾胃升降失司,水濕不得運化,聚而生痰,痰蒙脾神,思志不達,則表現為多思善慮,強迫思維;肝氣郁滯化火上擾,魂神不安,則心煩急躁,激惹易怒;中焦氣機郁滯,痰濁上擾心竅,心陽不振,心神蒙蔽,則表現出驚悸怔忡,恐懼不安。故情志失調亦是脾胃升降失職、中焦氣化不利所衍生表征,是脾胃病病程中病理性形神關系的體現。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共同完成受納、運化、升降、調攝等功能,是一切水谷消化充養的根基。凡脾胃升降異常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失調,皆屬于脾胃病的范疇,比如胃痛、腹痛、痞滿、噯氣、反酸、噎膈、便秘、溏泄等。傳統辨治脾胃病的方法多從病癥入手,重心放在對脾胃系癥狀的收集,運用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以“辨病-辨證”為主要途徑,常常將認知局限于脾胃癥狀之上,忽視人的整體性。情志辨證理論體系辨治脾胃病時,并不局限于對病癥的認識,而是從情志、體質、病癥三種維度入手進行分析,注重形神關系,辨證方法以郁、慮、煩、驚四大核心癥狀為綱,以氣郁、痰阻、火旺三大體質為要,綱要相得,經緯交錯,在此基礎上與病癥結合,綜合辨治。
3.1 郁郁寡歡 情志特征表現為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平素自感難以開心,遇事悲觀,興趣降低,不喜交談,喜嘆息。脾胃方面癥狀可見胃脘痞悶,甚則胃痛,連及胸脅,或痛處游走,食欲下降,腹脹矢氣,痛而后泄,大便先干后軟或黏膩。病機為肝郁脾虛,中焦郁滯。治療當以疏肝調脾,調暢氣機為則。方藥以柴胡類方為主,可選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為主方。若平素體質偏于痰濕,郁郁不歡之中又摻雜思慮紛紜,以悲觀內容為主,甚至自罪自責,病機往往偏向氣郁痰阻,在理氣基礎上應酌加化痰之法;若平素體質偏于火旺,郁郁不歡兼有心煩急躁,且心煩多郁悶在心而不發作,病機往往偏向氣郁化火,應當在理氣基礎上酌加養陰清熱之品。
3.2 多思善慮 情志特征表現為性格多疑,遇事糾結,完美主義,言語遲緩,思緒混亂不清。脾胃方面癥狀可見胃脘痞悶,嘔惡時作,噯氣吞酸,喉中異物感,口膩口淡,魄門重著,大便黏滯或溏泄。病機為中焦痰阻,痰濁內擾。治療當以健脾化痰為則。方藥以半夏類方為主,可選溫膽湯、半夏厚樸湯、半夏瀉心湯等。若兼見氣郁質特征,如悲觀,情緒偏于低落,則宜酌情選用疏肝醒脾,理氣開郁之品。若平素火旺體質,兼見心煩急躁,多屬痰火擾神,亦酌加清熱化痰之品。
3.3 心煩急躁 情志特征表現為遇事易激動,心煩易怒,表情急躁,言語急促,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轉換迅速。脾胃方面癥狀可見肋脅灼痛,噯腐吞酸,嘔惡劇烈,消谷善饑,口干喜飲,口苦,大便干結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病機屬火熱壅盛,治療當以清熱降火為則,方藥以黃連類方為主,可選黃連解毒湯、黃連阿膠湯等。若平素火旺質,怒氣郁而不發,又見胃脘嘈雜,饑不欲食,胃脘痞滿不適者,多屬熱盛陰傷,陰虛火旺,治療當但滋陰清熱,可選用滋水清肝飲、一貫煎等。若平素體質兼有痰濁特征,則應在清熱滋陰的基礎上兼化痰之品,比如半夏、茯苓、陳皮、膽南星等;若平素體質兼有氣郁特征,則應疏肝清熱,可合用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丸等。
3.4 驚悸不安 情志特征包括膽小易驚,心悸怔忡,心神不安,恐懼害怕?!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费裕骸爸T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斌@悸不安有屬于火熱內盛者,此類患者多胃脘痞滿,口苦口膩,大便干結黏滯,宜黃連溫膽湯等清熱化痰。驚悸亦可見于心脾兩虛,心神失養者,此類患者多感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胃脘隱痛,食少納差,口淡乏味等癥,治當補氣益血,健脾養心,方可選歸脾丸。
李某,女,40 歲,杭州某企業高管,2020 年6 月3日初診?;颊叻磸臀鸽淦M2 年余,曾于多家醫院反復就診并行胃腸鏡檢查、肝膽脾胰腺B 超、心電圖、生化、血常規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服用促胃腸動力、抑酸護胃藥及中藥癥狀未見明顯改善,難以控制的多思善慮,心煩急躁,自覺痛苦,故來門診就診??淘\:胃脘痞滿伴隨食欲不振,時有惡心欲嘔,偶有反酸,入睡困難,夜眠4 h 左右,形體消瘦,日間疲倦乏力,痛經,月經不規律,大便偏干,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既往個性敏感多慮,追求完美,遇事容易多思、心煩急躁。西醫診斷:功能性胃腸病;中醫診斷:胃痞?。ǘ嗨级鄳]型兼心煩急躁型)。治予黃連溫膽湯合丹梔逍遙散,擬方:半夏、炒枳殼、陳皮、竹茹各10 g,黃連6 g,梔子、丹皮各10 g,黃芩12 g,柴胡10 g,生白芍15 g,香附、當歸、木香各10 g,酸棗仁15 g,生甘草5 g。共14 劑,水煎服,日1 劑。分2 次,下午2:00和晚上8:00 各服1 劑。另囑勿進食生冷油膩,睡前作呼吸放松訓練,平日保持和緩心境。2020 年6 月17 日二診:患者胃脘痞脹明顯好轉,夜寐較前改善,胃納增加,心煩急躁已不明顯,多思善慮明顯減輕,原方減黃芩、梔子,繼予14 劑。3 個月后電話回訪,患者訴服用藥物后胃脘痞脹基本消失,情緒較平穩,精力較好,食欲較好,體質量增加3 kg。
按:患者以反復胃脘痞脹為主訴,夜間睡眠欠佳,同時伴有以多思多慮、心煩急躁為突出表現的情志癥狀,根據情志辨證理論體系,該病屬情志相關性脾胃病中“多思多慮型兼心煩急躁型”,治予黃連溫膽湯合丹梔逍遙散以清熱理氣,化痰養神,方中溫膽湯以祛痰化脾思過度而消“思”,加用黃連以清亢盛之火而除“煩”,同時合丹梔逍遙散,增加清熱瀉火之力和理氣開郁之功,達到痞滿除,思慮消,煩躁除,睡眠安的療效。二診中,患者心煩急躁減輕,火熱之勢減,張老師強調治療時應注意顧護脾胃,遣方用藥不可過用苦寒之品,應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故減黃芩、梔子等苦寒之品,以防敗胃,損傷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