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楠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00)
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到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立足新時代,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黃河生態廊道濱河大道(平羅段)生態修復提升改造工程對改善黃河沿線生態環境、提高沿線人民群眾生活環境質量、助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重大意義。隨著平羅縣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加快,道路交通及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降低了平羅縣的環境質量,平羅縣迫切需要加快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要通過項目實施加快平羅縣生態建設,通過主干道路綠化提升改造,著力打造區域整體環境,道路綠化承擔著減輕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滿足人們對優美環境的追求。
黃河生態廊道濱河大道(平羅段)建設工程全長42.65 km,沿線綠化帶已建設完成,總面積為1 424 970 m2(2 137.45畝)。2018-2019年,平羅縣自然資源局對濱河大道兩側綠化苗木成活情況進行跟蹤調查。調查發現,濱河大道(平羅段)綠化帶存在斷帶情況,已栽植部分綠化帶苗木存在不同程度的逐漸死亡現象,沿線土壤鹽堿化現象嚴重,影響了植物的正常生長。
結合該項目前期現狀,提出以下解決措施:一是因地制宜,結合原有綠化帶進行提升改造,原有植物采取撫育措施,對斷帶綠化帶和需補植區域進行綠化補植;二是選擇景觀效果好、耐鹽堿的鄉土樹種,根據植物季相變化進行搭配;三是改良土壤鹽堿情況,配置灌溉設施,滿足植物生長和養護需求。
本次規劃設計布局為:一點、一廊、四段。
一點:在城濱路與濱河大道交叉設計以植物組團為主的節點。結合水系道路現有樹種,突出體現塞上江南獨特的鄉土植物。節點位于渠口鄉段,在城濱路與濱河大道路口交叉處,結合現狀道路、綠化及周邊環境,進行節點設計,以植物組團種植方式為主,體現節點特色景觀效果。
一廊:依托濱河大道綠化提升改造工程,打造平羅縣黃河綠化生態廊道。
四段:以濱河大道綠化為基礎,結合沿線現狀,將本項目劃分為四個區,分別為通伏鄉段、渠口鄉段、頭閘鎮段、靈沙鄉段。
項目區沿線總長度為42.65 km,沿線分布四個鄉鎮,規劃以鄉鎮為單位進行設計。規劃對濱河大道平羅段實施道路綠化帶提升改造工程,由于道路兩側綠化帶已建設完成,因此計劃對道路兩側現狀綠化帶進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對現狀保存較好的綠化帶實施撫育;現狀苗木長勢不佳的綠化帶,對死株進行清理,缺株進行補植提升;對斷帶綠化帶進行綠化建設。總綠化面積為1 424 970 m2(2 137.45畝)。
經現場踏勘統計得出,濱河大道西側綠化面積為674 812 m2(1 012.21畝),其中斷帶綠化帶面積為251 170 m2(376.75畝),補植綠化面積為130 182 m2(195.27畝);撫育綠化帶面積為293 460 m2(440.19畝)。濱河大道東側撫育綠化帶面積為750 158 m2(1 125.23畝)。
按照現狀條件分為三種綠化方式,分別為斷帶林帶綠化建設、成林林帶綠化補植、綠化撫育三種類型。總綠化面積為674 812 m2(1 012.21畝),其中斷帶綠化面積251 170 m2(376.75畝),補植綠化面積130 182 m2(195.27畝),撫育面積293 460 m2(440.19畝)。
在綠化種植上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及植被,以防護林帶種植為主,優化提升現狀林帶,達到防護與觀賞相結合的生態綠廊效果。根據現有林分結構,以現有植被為基礎,現狀成林面積較大的,規劃設計采取成片保留方式,進行撫育養護;成林效果不佳、存在缺株死株地段,設計以補植優化為主;現狀稀疏的林地、斷帶地段,移除長勢不佳植物,整段改造。根據用地性質選擇適地適樹的植物,在種植上發揮植物的防護林帶功能,兼顧車行視覺效果,種植方式上以規則種植為主,自然式種植為輔。斷帶部分采用10~25 m林帶建設,規劃以標準段形式栽植苗木,由于現狀路段較長,斷帶區域分布不均,設計依據現狀立地條件,選取5個標準段作為本次綠化項目栽植方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2017年,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自身的學科優勢,于2020年正式啟動春風正綠黃河岸項目,團隊成員跨各個專業、各個年級,在生態振興、環境保護等方面積極主動作為。團隊正式組建后,居住在流域附近的學生迫切想要投身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之中,希望能夠為自己的家鄉貢獻青春力量和價值,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主動作為。通過參與此項目,項目團隊成員邁出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自身職業素養得到提升,提前完成從學校人到社會人身份的轉變,成員之間收獲了友誼,增長了知識和才干,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在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突破寧夏旅游發展的空間局限,全力構建“一核、兩帶、三廊、七板塊”的空間新格局,將寧夏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打造精品景區和特色線路,促進寧夏全域旅游發展。項目作為寧夏全域旅游線路中的重要一環,既能引領精品景區,又能作為特色線路,是打造寧夏全域旅游的根本需求,可提高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通過主干道路綠化提升改造,著力打造區域整體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路綠化能夠減輕污染,改善環境質量,舒緩交通壓力,創造良好生態,滿足人們對優美環境的追求。
項目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增加了就業機會,緩解了當地人的就業壓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用工量最大時每天需要人工近百人,項目后期仍需要數十名長期工進行后期養護,為當地群眾創造了良好的就業機會,進一步避免了勞動力外流,緩解了當地的空巢現象,為社會和諧、家庭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