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臨夏現代職業學院,甘肅 臨夏 731100)
為了解決學生就業與創業難的問題,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2008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充分發揮倍增效應,緩解就業壓力。要通過解決學生就業與創業問題,實現社會的進步發展,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就業與創業結合的教學指導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意識,讓學生能夠更快速地適應社會需求與市場變化,成為國家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行業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學生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也有基本的創業能力,因此可以選擇創業來解決就業問題,這需要學生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能對社會市場需求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找到自身的優勢與特點,才能更好地完成創新創業[1]。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行業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學生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對社會市場的不斷變化,就業困難的問題始終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而通過創業的方式能有效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讓學生能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合適的創業方向,不用拘泥在就業環境當中,用創業帶動就業,不僅有效緩解了學生的就業壓力,還能通過創業的形式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1]。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需要面對就業問題,而創業之路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就業選擇。
院校與教師應當在就業與創業指導中突破傳統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與創業,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學生在經過就業與創業指導后,能夠按照自身的能力選擇就業方向,憑借就業過程中積攢的經驗能夠正確地決斷就業與創業選擇,利用就業促進創業的發展。對于能力較弱或者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就業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汲取經驗,儲備相關的就業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也為創業提供發展的可能。學生不管是選擇就業還是自主創業都需要有經歷與經驗,因此就業能夠促進創業的發展,學生需要通過就業經歷累計社會實踐經驗,了解自身適合的就業或創業方向,用就業帶動創業的發展,幫助學生解決發展問題。
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能培養更多的全面型建設人才,就業與創業結合的教育指導更有助于凈化經濟市場的風氣。數字經濟時代發展迅速,社會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加強就業與創業指導能讓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提升,使學生成為未來建設社會的主要人才,維護社會風氣。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有大量人才支撐,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更應注意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與就業創業能力,讓人才可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進一步達成發展目標。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就業與創業的選擇空間更廣,但也會導致市場的風氣出現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的同時要讓學生具備正確的社會價值認知,能夠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初心,通過正確觀念引導的方式凈化市場的風氣,讓學生可以有更加適合的就業與創業選擇。
就業與創業結合教育能夠讓學生對社會的發展有深入的了解,把握自身就業與創業方向,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地適應市場競爭環境。就業與創業結合是數字經濟時代需要的教育指導模式,能夠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大量的實用型人才,也避免學生出現就業與創業問題[2]。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能讓學生對就業市場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根據自身能力與需求選擇適合的就業或創業方向,強化對學生的指導教育能讓學生清楚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提前適應市場的競爭環境,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能力與素質,讓學生可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高校對學生的教育指導,意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學生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就業與創業結合教育指導能夠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變化,并根據自我意識激發社會意識,通過提升自身價值認知合理激發社會意識,塑造自身良好的品性。院校與教師應當重視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把指導質量與效果進行提升,讓學生可以提前感受到社會的意識形態,從而能在短時間內適應社會的需求與市場的變化,成為全面綜合的優質人才。院校與教師利用就業與創業指導,讓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社會需求與發展變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社會意識。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不僅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還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發展較晚,沒有進行系統化的設計與創新,仍然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導致我國現階段的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發展人才。
當前的院校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過程中,存在院校與教師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許多院校與教師沒有把培養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作為最終教育目標,教育指導觀念相對落后,課程設置不夠靈活,導致指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無法增強自身就業與創業能力。在實際的指導教學中,教師也沒有用實際的案例進行全面講解,學校也缺少與企業單位的合作溝通,沒有形成完善的指導教育體系。這些都會導致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的效果受到影響,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極為不利。除了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院校對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也投入不足,導致學生就業與創業空間受到限制,制約了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激情,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驗無法得到提升,致使學生無法找到正確的就業與創業方向。
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需要有專業的指導教師,因此教師的能力也是決定指導效果的關鍵。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教學水平,還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院校缺少專業的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師,也沒有對現有教師進行進一步培訓,教師不具備良好的就業與創業經驗,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難以對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指導,使得指導教學的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無法凸顯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學的實踐性與交流性[3]。此外,許多學生對就業與創業的認識存在偏差,不了解社會與市場需求,無法將崗位需求與自身能力正確匹配,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導致自身在就業與創業之路一直遭遇挫折。
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更多國際化復合型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許多院校缺少了專業特色,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課程的設置也相對僵化,指導教學內容單一,與實際社會市場需求不相符,這樣的指導教學只會影響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判斷,不能提高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4]。現階段的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學中,沒有針對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進行深入培養,也沒有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意識,導致學生對就業方向的選擇比較迷茫,對創業發展更是不夠了解,導致學生屢屢遇到就業與創業困境。課程安排的不足會導致學生就業難,創業成功率低,影響了學生的成長發展,也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的全面型人才。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更多國際化復合型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的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缺少了專業特色,沒有根據學生的專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育,指導的安排也相對較少,學生在僅有的指導時間內不足以深入了解社會市場的需求與變化,無法正確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導致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不足,出現頻繁跳槽換崗或是創業失敗的現象。許多院校沒有了解到就業與創業指導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指導安排,致使學生對未來的發展選擇出現困惑,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與創業內容,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發展,也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全性人才。
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課程的建設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就業選擇,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為市場不斷培養輸送全面綜合型人才。目前許多院校并沒有針對這一指導課程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安排,這些院校雖然在核心教育課程上有了妥善的安排,但沒有深入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課程的設置缺少了創造性與實踐性,指導教學的資源也相對較少,因此指導教育的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資源的不足是現階段教育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缺少合理的指導教育資源,沒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就業與創業指導。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課程的建設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就業選擇,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為市場不斷培養輸送全面綜合型人才。目前許多院校在進行就業與創業指導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注重指導平衡,對現有指導教育資源的利用也不夠充分,一部分教師會更加注重就業指導,忽視了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性,導致指導出現失衡,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的條件與特點進行正確的選擇。通常情況下,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指導資源,但在實際的指導教育中,教師缺少對指導資源的合理利用,沒有把指導教育中的理論內容與企業實踐進行結合,更沒有深入地挖掘指導教育資源,使得資源的利用效果不足,就業與創業指導的質量也會有所下降。
許多院校都設置了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但此類機構中心的建設不足,實際效用不能完全發揮出來。部分就業與創業指導機構的指導人員不具備專業的指導能力,機構的功能也相對單一,缺少了對社會市場的調查,也無法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只能用統一的方式進行基礎指導,導致指導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學習的專業不同,學習能力與個性方面也存在差異,如果就業與創業指導機構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細致化的指導工作,就會影響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判斷,也無法增強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意識,導致學生無法解決就業問題[5]。
院校與教師需要在指導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可以正確選擇就業與創業方向。首先,教師可以在指導教育中設立實踐機制,讓學生可以提前了解社會與市場的需求變化,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這樣學生才能在真正面對就業選擇的時候更加理性。其次,由于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意識相對薄弱,對人才市場的需求不夠了解,不能針對自己的優勢與特點進行就業選擇,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能力與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覺自身的特點,通過不斷學習以及經驗的積累增強個人能力與就業創業意識,讓學生可以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與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就業選擇,同時也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創業思維,能夠勇于創業,成為社會建設發展的支柱型人才。
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具有綜合性與系統性的特點,需要教師擁有專業的指導教育能力,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完成指導教育工作。
首先,院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引進專業的指導教師,用專業的指導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此外,還需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工作,系統性地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讓教師可以更加專業地進行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工作,提升就業與創業指導效果。高素質的教師團隊能夠發揮出更多的指導教育作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就業與創業問題,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可以更快速地適應社會與市場發展變化,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另外,教師還可以到企業中進行學習,總結實際就業經驗,這樣才能在指導教學中有更多創新性的思維,豐富指導內容。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市場也在飛速變化,教師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場動態,才能做到精準地進行指導[6]。同時,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與特點,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就業指導分析,對于想要創業的學生,要幫助其進行合理的市場調查,鍛煉學生的思維與判斷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之后的就業與創業中有更好的發展。
其次,院校可以邀請一些社會精英到校進行經驗講座,為培養全面綜合的專業指導教師提供條件,讓教師可以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專業指導能力,更專業地為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指導,確保學生可以有更好的出路與發展。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應從專業基礎知識、工作態度、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提升培養,學生應當具備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會使用現代辦公設備,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精神,還要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與溝通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認識,才能增強學生的綜合就業創業能力,讓學生的就業之路更加平穩。學生要找到自身的精準定位,了解自己的創業能力,分析市場的需求,這樣才能在數字時代的發展中提升個人競爭力,實現自己的創業目標。
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需要構建完善的體系,要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就業與創業指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建立完整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體系,要制定相應的指導教育制度,教師可以系統性地梳理近些年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數據,為指導教育提供數據支撐,根據學生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個性特點制定相應的指導教育制度,通過學生需求、實際能力、市場變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問題進行全面指導,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實踐環境,讓學生可以提前感受到可能遇到的就業問題[7],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解決。這對學生之后的就業與創業方向選擇有積極的作用,也能讓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提升。
其次,針對學生的創業問題,教師要做好市場調查工作,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給予相應的創業指導。例如,在數字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創業的選擇方向更多,學生也能利用創新思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項目,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能力幫助學生選擇創業內容,讓學生具備完整的創業思維,這樣學生才能完成自主創業,才能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發展變化。完善的理論體系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就業與創業問題,可以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尤其是創新創業方面,學生需要了解創業中需要經歷的過程,要利用所學知識針對性地解決創業問題,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創業發展,實現創業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加強理論教學,利用創業市場變化數據進行理論性的教育指導,教師可以尋找一些成功的創業案例,幫助學生分析創業成功的原因與方法,讓學生在進行創業選擇的時候可以更加順利。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準備一些失敗案例進行講解,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創業準備,而不是僅憑借一腔熱情選擇創業。教師可以在指導教育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小型創業活動,比如售賣物品或者提供專業服務等,提前讓學生感受到創業的不易,能夠在將來選擇創業時候更加慎重。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較為積極正面的,院校除了要加強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工作,還要利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指導教育,讓學生的品格得到提升,這對學生之后的就業與創業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幫助[8]。學生通過在校學習能夠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而在企業中的實習能夠加強實踐鍛煉,兩者的結合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消化理論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就業經驗,對學生之后的發展選擇有積極的幫助作用[8]。此外,院校還需要加強校企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可以在之后的就業選擇上更有目標。
首先,院校需要把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結合,院校需要根據學生的實踐需求與企業達成共識,構建模擬實訓場地,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獲得就業感受,被校企文化所熏陶,有效地塑造良好品格,成為國家社會需要的優質人才。其次,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僅體現在了合作指導方面,還保障了就業與創業結合的平衡性,使學生在企業中積累就業經驗,學習企業的運營與管理模式。學生創業不僅需要飽滿的熱情,還要有冷靜分析的頭腦,要對社會與市場進行分析,借鑒企業的發展經驗,從企業的運營中探索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式,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校企合作的意義。
院校培養學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院校需要進行多元融合,要構建合理的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機構,加強對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監督指導,讓學生可以向著更廣闊的天地出發。
首先,院校需要在機構中配備專業的指導教育人員,要根據社會與市場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工作。其次,院校要加強對機構的監管,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提高指導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后,監督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提高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可以在正確的指導中加強自身認知與就業意識,并且能夠具備優秀的就業與創業能力[9],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最后,院校需要安排專業的指導監督人員對教師的指導教育工作進行監督,從教育的內容到指導的方式進行綜合性評估,確保指導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監督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提高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可以在正確的指導中加強自身認知與就業意識,并且能夠具備優秀的就業與創業能力[9],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院校需要加強就業與創業結合指導教育工作,根據社會與市場的需求變化,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教育,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差異性進行系統化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把學生培養成社會與國家需要的綜合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