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代武舉制度發展演變及其制度設計理念探析

2023-01-05 15:35:24周寶硯
教育與考試 2022年6期

周寶硯

我國古代官僚體系“文武分途”,科舉制度也同樣存在文舉和武舉之分。相對于文舉來說,武舉制度形成較晚,從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創設,到宋代才形成較為周密完備的制度。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治理理念,武舉制度幾經廢立,可謂“命途多舛”,且難以真正達到選拔名將的目的,被后世詬病甚多。盡管如此,宋代武舉制度在提高武人文化水平、促進兵學發展以及維護統治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對后世影響深遠。

一、宋代武舉制度發展演變的特定時空背景

宋代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混亂局面,但自始至終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宋代疆域的周邊,存在遼、西夏、金、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且宋與遼、西夏、金等均發生過或大或小的戰爭。在疆域北線,北宋與遼長期對峙,因后晉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予遼,中原可依賴的長城防御體系被打破,失去了眾多軍事戰略要地,這使得宋朝北部防線面臨無險可守的境地。在西北線,西夏占據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并多次對北宋發動戰爭,雙方在140 余年的斷續交戰中雖各有勝負,但在一些大型會戰中,以宋軍慘敗居多。興起于東北的金更是給北宋當頭一擊,終導致其滅亡。南宋建立后,疆域進一步向南收縮,只能以長江天險作為主要防御線。金不斷發動旨在消滅南宋的戰爭,南宋軍事壓力劇增。隨著金勢力逐漸衰退,蒙古勢力又在北方草原興起并不斷南下,南宋地緣危機進一步加劇。此外,在西南、嶺南等地,宋也面臨著少數民族起兵作亂的威脅。因此,如何抵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始終是宋代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持續的外患面前,選拔出安邦定國之才是宋統治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在選拔將領問題上,時人卻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要在勇武之人中選拔,一種是在“有材武、知兵法”的士人中選拔。從宋初開始,對勇武之士的不定期薦舉考拔一直存在,重點是對武藝的考核。但宋統治者對既具有儒家政治理念又具備謀略的儒將的渴望一直存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命兩制、館閣詳定武舉、武選人入官資序故事,既而未嘗行也。”[1]雖然開設武舉未能實行,但這一時期對武人考核的重點已改為“策論”。至宋仁宗初年,國家一直處于“澶淵之盟”之后的相對和平時期,但承平日久,武備松弛。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在《奏上時務書》中提出復設武舉的主張,他指出:“今天下休兵余二十載,昔之戰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戰事。”[2]天圣七年(1029),武舉正式恢復,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3]。這是宋代武舉正式開科的標志。但由于宋代統治者對武人長期存在著猜忌和偏見,武舉則隨著國家外部安全威脅的輕重緩急而時存時廢,往往在邊境用兵、將帥乏人時恢復武舉,而在邊境穩定時廢棄。武舉設立二十年后至皇祐元年(1049),因宋夏議和,武舉被廢。有識之士對此十分痛心,嘉祐三年(1058),蘇洵上書仁宗建議恢復武舉:“宜因貢士之歲,使兩制各得舉其所聞,有司試其可者,而陛下親策之。”[4]287他認為只有恢復武舉才能得到真正的將帥之才。但這一建議在當時并沒有被采納,直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才復置武舉,并對考試方式、考試內容和如何授官等作了新的規定。武舉在“靖康之難”后,短暫中斷。南宋初年兵荒馬亂,武舉斷續進行。直到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由于宋金完成和議,國家恢復安定,武舉也才恢復三年一次。至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武舉開最后一科。至此,武舉在宋代存在了230 年左右。

二、宋代武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的突出表現

武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宋代相較于前朝而言,無論是武舉的考試形式、內容還是為武舉儲備人才進行的武學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為后世武舉制度提供了樣板。

(一)進一步嚴格考試程序:“四級考”正式確立

宋代武舉制度與唐代相比,在考試程序方面已經較為嚴格規范。唐代武舉仿照文舉,每年舉行一次。考試程序分為兩級,先由地方州、縣組織地方性考試,再由兵部組織省試。宋代考試程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學術界主要有“三級說”和“四級說”兩種觀點。“三級說”認為,宋代武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四級說”認為,宋代武舉考試分為比試(引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級。出現這種分歧的原因在于“比試”或“引試”用語的多義性,從文獻記載中武舉考試的實際情況來看,解試前有資格考試,合格方能參加解試,因此武舉考試應為四級,解試前的比試(引試)改稱“資格試”比較妥當。[5]縱觀兩宋,北宋時期武舉規模較小,南宋時期武舉參與人數持續增加,才有了常態設置“資格試”的必要,“資格試”在乾道五年(1169)后較為常見。

“資格試”在京城一般由兵部委官看詳,而在諸路則“聽于本路安撫司”[6]4555,目的是通過驗視參考人員的人材、行止、弓馬、策論等,對參考人員進行初步的資格篩選,每次考試錄取人數在100 至110 人左右。解試由兵部負責主持,六月底在兵部報名,八月考試。錄取名額無明確規定,由兵部經解試后發放。武學設立后,解試名額大多由武學生占據,遇到朝廷推恩天下時,武學生也能夠以各種恩例得以免除解試。解試合格,即可參加省試。省試通常也被稱為兵部試,時間在解試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地點在北宋時一般于軍營內進行,南宋時一般在皇宮大殿前進行。省試的錄取名額一般不超過30 人,南宋時省試錄取人數經常在20 到40 之間浮動。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級別的考試。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親試武舉人,標志著武舉殿試制度化的開始。殿試時間一般在三月至五月,地點先在崇政殿,后移于集英殿。殿試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至嘉祐二年(1057),參加殿試者均不會落第,只是皇帝在考生成績基礎上,憑自身好惡決定御榜而已。總之,從考試程序來看,宋代武舉已趨于制度化、正規化,歷經從地方到中央的層層篩選,也顯示出統治者對武舉選才的重視。

(二)進一步豐富考試內容:武藝與程文考并行

唐代武舉考試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是考察武藝技能,包括長垛騎射、馬槍、步射等項;二是考察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包括負重、材貌、言語等項。對考生的軍事理論與軍事謀略方面的素養并無要求。宋代武舉為了選拔出懂謀略的將帥之才,在武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文的考察,考試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武藝和程文兩項,而身材、言語等基本素質被列入推薦條件,不再列入考試范圍。武藝考察的是考生騎馬射箭等實戰技藝,包括弓步射、馬步射、弩踏、刀槍器械。武藝考查的難度較唐代降低很多,如唐代的步射不僅要看射箭的規范,而且要看命中率。而宋代考生只要將弓完全拉滿,再將箭射出,即算合格,至于是否中靶則無關緊要。在降低武藝要求的同時,對文的重視尤為凸顯。程文考試考察考生對歷代著名兵法的掌握和理解,或者考察其謀略能力,考試內容分墨義和策論兩部分。墨義是指釋義兵法,用自己的理解或引述前人的觀點闡述兵法大義,分兩次考試,每次考題為十道;策論是指針對某一經史書籍中所涉兵事或者某一時政論述自己的看法,論述文字不超過700 字。宋初時策論題目僅有一道,后增為兩道。殿試考試內容以策論為主,弓馬武藝為輔。而對于考試錄取標準及等次,則采取“以策問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的基本原則。

宋代對武舉考試評定準則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軍事中“文”的方面即謀略的重視,而對武藝、勇氣等與戰場殺敵直接相關的才能并不看重,這種做法為后世所仿效,直至明清,武舉考試中都保留了策論相關內容。但這一做法使得宋代武舉錄取的絕大多數是研習兵法、精通文墨的讀書人,兵學儒學化傾向嚴重。從實際統兵的角度而言,策論也只是無用的“紙上談兵”,既無法使統治者得到將帥之才,也無法提高軍隊實際戰斗力。反觀宋代名將皆非武舉出身,狄青、岳飛、韓世忠等均起自布衣、建功行伍,宗澤、張浚出自文舉。所以蘇洵批評武舉的策論考試是“皆記錄章句,區區無用之學”[4]287。

(三)進一步完善配套舉措:武學為武舉儲備人才

武舉考試最主要的配套舉措就是開辦武學,因為武舉考試離不開一定數量的、可供選擇的生源。為了吸引更多考生參加武舉,并提升武舉應試者的素質,宋廷于仁宗慶歷三年(1043)五月設立武學。但由于儒家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及鮮有人愿意入學的現實,武學在設立短短93 天后即被廢去。神宗即位后,重視富國強軍的改革,重建武學之議又被提出。鑒于仁宗時期因倉促興學而導致的失敗,神宗君臣對武學進行了較為完整的規劃后,于熙寧五年(1072)在武成王廟正式復建武學。有意就讀的學生先考試弓馬,合格者才得以入學就讀。其后,武學正式納入宋代的官學體系,成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的專門學校,這也使得兵學研究有了專門機構和人才,開啟了兵學研究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宋徽宗統治時期,隨著國家安全形勢愈加嚴峻,興學之風大盛,州縣一級皆設置武學。南宋初年,由于戰亂,武學廢弛。但宋高宗考慮到“國家設武選,所系非輕。今諸將子弟皆恥習弓馬,求換文資。數年之后,將無人習武矣,豈可不勸誘之”[6]2224,因此下令在臨安府設置武學。但由于秦檜當政,主和派當道,武學只是虛有其名。直到秦檜死后,武學才于紹興二十六年(1156)真正恢復運行。此后,武學入學者愈多。乾道年間,武學因申請入學的人數太多而不得不舉行考試進行篩選。同時,有意報考武舉者也越來越多,武舉錄取名額也隨著參考人數的增加而增加。

從就讀資格看,能進入武學的一般有兩類人:一是三班使臣,二是文武百官子弟或由朝中重臣舉薦的平民子弟。北宋時期,具有初定入學資格的人一般先要經過弓馬武藝考察后才能入學,但由重臣舉薦的人可免試入學。南宋時期,所有人都必須經過入學考試后方能入武學;從辦學規模看,武學辦學規模總體較小。北宋武學學制三年,分外、內、上三舍,共約200 人,其中約100 人為外舍生、約70 人為內舍生、約30 人為上舍生。南宋時武學總人數被限制在100 人以內,其中外舍生不超過70 人、內舍生不超過20 人、上舍生不超過10 人;從學習內容看,武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和諸家兵法,練習弓矢騎射。武學教官被稱為教授,一般由軍中資深將領或文武百官中精通兵法的人擔任。武學教育偏重兵法謀略,導致武學生大多只是專注于精讀和研討兵書,實際作戰能力不強。但武學的設立,客觀上提高了武人的文化水平,也為武舉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生源。

三、宋代武舉制度是文官主導下的武將選拔制度

宋代以儒立國,追求文治,但軍事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緊張的邊防形勢使得軍事斗爭和軍事準備成為宋代君臣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要解決邊防安全就不得不依靠軍事人才。宋代文人是通過“讀書——科舉”的方式成為官員的,這是他們熟悉的套路,他們深信通過文舉能選拔出人才,通過武舉也一樣可以做到,但是文官集團此舉并非要建立起強大的國防,而是只要能夠抵御外敵入侵即可,消極防御戰略占據主導地位。再加上,宋統治者從五代十國政權更迭中也早對武將有深深的擔憂,太祖、太宗朝之后,“崇文抑武”的治理理念不斷強化,武舉之路不僅沒有達到強兵之目的,反而與戰爭的要求漸行漸遠。

(一)宋代武舉制度體現了文官對武將的理想與期待

宋代文官主導的武舉充分體現了文官對武將的期待。他們認為武舉既然要選拔武將,就必須把謀略放在首位。為此,他們積極主張設武舉、辦武學。如宋代名臣范仲淹、富弼、司馬光等都有類似的看法,當然,要讓人們在長期習慣于儒學教育的社會氛圍中接受武學的確需要一個過程,這也不難理解第一次武學招生就因沒有生源而失敗,但“文、武二選,所關治亂,不可闕一”[7],既然“學術”被認為是武官必備素質,那么武學還必須辦下去。

興辦武學遇到的最大爭議是武學教材的選取。閱讀兵書可能給現實統治帶來威脅,這是統治者最為擔憂的問題,因此宋初實行禁兵書政策。但在與西夏作戰連連失利的情況下,這一政策不得不有所松動。寶元二年(1039)兵書解禁有了實質性進展,宋廷解除了對《孫子》《吳子》等經典兵書的禁令,并在慶歷三年(1043),宋廷興辦武學之后,被當作教材使用。元豐三年(1080),宋神宗下令將《孫子》《吳子》《黃石公三略》《六韜》《尉繚子》《司馬法》和《李衛公問對》合編成《七書》,號稱“武經”,“武經七書”公開出版發行,成為武學教材。南宋時期由于戰爭的威脅更加嚴峻,兵學的發展獲得的比北宋更為強大的現實推動力,還出現了專門服務于武舉教學與武舉考試的兵書注述——《施氏七書講義》。兵學的官方化使得兵學思想有了合法的傳播渠道。其實,通過官辦武學,讓對武舉和武學有興趣者在政府的監控下進行研讀,實際上有助于統治者加強管理,減輕危害政權的可能性。當然,設立武學和武舉的最終目的是選拔軍事人才,選拔人才的標準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對此,文官集團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武舉設定為武將的選拔,因此,在選拔標準上重謀略輕武藝。雖然時人已經認為武藝考試過于簡單,但文官卻不以為然。終宋一朝,武藝考試都相當簡單,而策論則被視為選拔武將的主要標準,但從武舉錄取者多為低階武官的出路來看,武舉考試顯然沒能達到其預期目的。

(二)宋代武舉逐漸異化為文舉的附庸與變種

從表面上看,武舉的設立使其與文舉都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但現實中的武舉并沒有能夠實現獨立發展。有學者認為:“表面上,武舉和武學的建立提升了‘武’的地位,其實是文士以‘文’的理念來處理‘武’的問題,將軍事之學的發展置于政權的監控之下。結果是使武學和武舉成為太學及進士科的附屬品。”[8]78

宋代武舉異化為文舉的附庸,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其一,武舉成為眾多落榜士人進入官場的另一條出路。宋代統治者為了籠絡讀書人,文舉錄取人數比唐代高出許多,但由于考生人數激增,總體錄取率仍然很低。日趨激烈的競爭迫使更多的落榜士人選擇武舉,武舉雖然每年錄取人數不多,但畢竟給落榜文人多一個入仕的通道。再加上武舉考試重策論輕武藝,使得文人相較武人在考試中擁有更大優勢,落榜士人逐漸成為武舉參與的主體。其二,即使武舉中第后,武舉進士也大多不愿投身軍職,而是千方百計改換文資。北宋末年,已有武舉進士先出任武職,再通過“鎖廳試”取得文科進士的功名而成為文官。“鎖廳試”是宋朝已入仕為官者參加的科舉考試,是對無出身或出身不高的低級官員的一種鼓勵,鼓勵他們在任上繼續學習并參加科舉,以獲得更高的出身、得到更快的升遷。仁宗嘉祐三年(1058)規定除文散官外,曾應武舉者也可以參加。到了南宋,武舉進士試圖通過“鎖廳試”改為文官的現象已十分普遍。不少朝中大臣對“武官不習武藝,反改習程文”現象提出了批判,宋光宗和宋寧宗也都試圖實行過換文禁令,但均遭失敗。可見,武官轉換文資的風氣早已根深蒂固、積重難返。其三,武舉應試者由于在策論備考中需要研習儒家典籍,因此,在集體意識和價值觀念上逐漸與文人靠近,一旦考中武舉進士,則往往視自己為“士大夫”的一員。文官也往往對武舉進士另眼相待,認為他們有別于沒有武舉出身的武官,從情感上更容易親近且重視他們。由于武舉中第者的文官化傾向在南宋更為嚴重,也使得他們很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對此,有學者指出:“單就軍事的功能而言,南宋的武舉比北宋更缺乏實效。”[8]69

(三)宋代武舉沒有達到與文舉同樣的高度與成效

宋代武舉與文舉雖然都是科舉考試的組成部分,但宋代武舉遠遠沒有達到文舉那樣的高度,宋代文舉選拔出的優秀人才不僅在文學素養上一流,而且在國家治理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位大家。而通過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在宋代歷史上留名的甚少,《宋史·忠義列傳》也僅見王霆、褚一正、侯鬲、方允武等數人入傳。武舉無法與文舉達到同樣的高度,原因頗多。

其一,宋代武舉無論是錄取人數還是錄取后授官,都無法與文舉同日而語。宋代科舉取士(文士)數量之多,在中國歷史上都十分罕見。據北京大學張希清教授統計,北宋167 年所取文士(含特奏名文士),合計有60035 名,平均每年約360 人,而武舉取士,北宋一朝共錄取868 人,年均僅5 人,[9]其錄取規模遠遠小于文士錄取人數。再從授官和任用角度來看,北宋對新科進士十分優待,殿試合格者常要被賜袍笏、賜宴等,太宗朝還要舉行殿前唱名、皇帝親賜及第、進士登第儀式,直接成為“天子門生”,異常榮耀。從授官來看,真宗時,前三名多授監丞(正八品)、大理評事(正八品),并通判諸州;一甲的其余進士,多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從八品),知縣事;甲第較低者,多授主簿、縣尉(從九品)等職。北宋武舉最優者被授予右班殿值(正九品),還有一些擔任監官、庫管、武學教職之類的差事。可見,武舉與文舉相比,晉升通道更加漫長而狹窄,因此,能夠上升到高級別武官是十分艱難之事。其二,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治理方略,使得武人地位急劇下降,不僅文官不愿改換武職,就連武將也不愿其后代繼續從事武職。前者如范仲淹,由于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宋仁宗決定讓其改為武官,但范仲淹卻連上三表堅決抵制。后者如五代末北宋初的武官張秉(913-972),生于基層軍人家庭,因武功而一路扶搖直上,官至約正七品。其子一文一武,但到其孫輩卻開始只任文職。長孫張正中(973-1044),40 歲復出擔任亳州城父縣主簿,到72 歲死亡,共32 年約12 個職位,都是文職。再到張秉曾孫輩,更是相當徹底地轉文,甚至連張氏的姻親也幾乎全為文官。[10]從這一個大家族官職變遷的縮影中,不難看出“崇文抑武”理念對官宦家庭職業選擇的影響。南宋建立之初,雖然面臨金兵的威脅,武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對武人的猜忌使得南宋朝廷不僅不敢放權給武將,而且時時提防,像岳飛這樣一位精忠報國的名將也慘遭迫害,可見武人生存環境之惡劣。其三,宋代文尊武卑的社會氛圍,使得優秀人士不愿入伍。宋代從百姓到皇帝都對“學而優則仕”極為推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時人的最高理想,這里的“仕”自然指的是文官,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宋代并沒有因為設武舉、興武學而使得武舉獲得與文舉一樣的社會地位和認同,文武關系也并沒有因為武人識文而得到真正改善。

四、結語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對武舉與武學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并不斷在實踐中發展完善的一個朝代,正是因為對武舉之路進行了如此深刻地探索,才使得宋代武舉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呈現出較為完備的特征。但是由于“崇文抑武”思想的主導,武舉并沒有達到其預期效果。通過對這一制度發展演變的考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其一,制度優勢能否轉化為治理效能取決于制度的穩定性和執行力。宋代武舉制度經過文臣精英的設計,并沒有偏離對武將選拔的主要方面,如對謀略和武藝的要求,但制度制定出來之后,宋代統治者卻對此瞻前顧后,既擔心社會上興武之風盛行會對其統治秩序產生影響,又擔心武舉中第后任職過高引起文官不滿。因此,在宋代建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實行武舉,即使實行之后,也在現實中左右搖擺、時廢時立,嚴重影響了制度執行的效果。因此,以古鑒今,我們今天既要強調好的制度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要強調制度的穩定性與執行力,唯有如此,才能彰顯制度優勢、發揮治理效能。

其二,選拔制度本身不僅重要,其配套舉措同樣重要。宋代通過武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相較于其他通道(如恩蔭)出任武官的人,畢竟經過層層篩選,這些人如果能夠安心于軍營且通過不斷歷練,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事與愿違的是,武舉中第者不僅沒有成為將帥的備選,而且絕大多數授官較低,從事的工作也與武職無關,再加上武官卑微的社會地位也使得他們不愿意終身從事武職。但事實上,武舉進士希望通過“鎖廳試”轉為文官也并非易事,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努力奮斗也未能如愿,不僅荒廢了本職,而且抑郁終了,于國于家毫無益處。可見,選拔制度本身不僅重要,更要注重制度的配套,如何構建起留住人、用好人的相關配套制度同樣重要。

其三,宋代武舉對程文考試的重視,有助于提高武官的文化水平。武官要不要掌握文化知識?宋代武舉考試已經給出了答案。宋代這一作法有其合理和值得稱道的地方。因為軍事素質雖然來自平時的訓練,也來自于對前人積累的軍事謀略的掌握。武將掌握軍事知識,更有助于他們在戰場上對兵法謀略的靈活運用。與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相比,現代戰爭更是腦力和智慧的比拼,在高科技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的今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素養作為背景,根本無法適應現代戰爭對軍隊和軍人的需要。因此,提高我軍戰斗力,就必須瞄準世界軍事領域的前沿陣地,苦練本領,成為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軍事人才。

其四,軍事將領的選拔、培養離不開基層的磨礪。宋代期望通過武舉選出軍事將領,這一作法如果僅作為選拔人才的第一步并無大礙,但是如果認為通過考試就能夠滿足對將領的所有期望,這顯然不符合事實。而宋代很少把武舉中第者真正放到軍中去培養,也并不關照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也就難以看到他們在軍事上有什么出色的表現。無論古今,優秀軍事人才的產生都離不開面向戰場、面向基層的鍛煉。基層是部隊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只有立足基層、瞄準戰場、狠抓實訓,才能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其五,軍隊戰斗力的生成離不開對軍人尊崇的社會氛圍。宋代武舉制度設計的目的是選拔出優秀的武將,但當整個社會都彌漫著恥于為伍的風氣時,就無法吸引到優秀人才,這也就是為什么宋廷費盡心思開設武舉與武學,但始終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對一個國家來說,某種社會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國家長期的大力倡導以及健全的制度保障。當今社會,軍人軍屬的合法權益已受到法律保障,軍人依法優先已經成為社會風尚,軍隊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大量優秀青年積極應征入伍,他們不僅把從軍作為一種職業,更是作為一生的事業。在全社會尊崇軍人的濃厚氛圍中,我軍戰斗力的提升成為必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在线看|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欧美日一级片| 伊人天堂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91福利免费视频|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美女一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网址|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欧美一级夜夜爽|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jizz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毛片不卡|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美女操| 亚洲—日韩aV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97在线公开视频|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四虎成人精品|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97成人在线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91高跟丝袜| 无码久看视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欧美色99| 伊人91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精品制服| 欧美日韩专区| a毛片免费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