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溪堯
(大慶市博物館,黑龍江 大慶 163316)
新媒體主要指基于互聯(lián)網的網站、微信、微博、APP等媒體應用形式,包括博物館互聯(lián)網網站、博物館微信導覽平臺、博物館微博平臺及博物館短視頻平臺等應用形式。新媒體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技術上的數字化、傳播上的互動性、用戶互動的及時性。新媒體平臺不僅是一個信息傳播渠道,更是帶動產業(yè)融合、升級、創(chuàng)新的綜合平臺。博物館從傳統(tǒng)展覽方式發(fā)展到如今的新媒體運營,其觀覽環(huán)境也正在發(fā)生變化。新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法為博物館拓展了更大的空間。
在開展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基礎上,新媒體逐漸打開了博物館數字資源共享平臺的發(fā)展局面,利用數字化平臺將館藏文物的信息充分整合,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資源平臺。完備的數字資源服務建設、通俗易懂的導航界面及講解介紹,在提高文物和藏品資源認知的同時,保護了文物安全。通過數字化的轉換和有效傳播,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作用力,緩解了館際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同時通過外包的方式彌補微信公眾號運營等技術經驗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館藏品資源互借和數字資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的產生與應用,拉近了群眾與館藏文化的距離,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給觀眾“看什么”,而轉而探尋觀眾“想看什么”,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大大提高了與觀眾的互動性。
新媒體給觀眾提供了新的審美體驗,精準提高了觀眾對于信息的接收效率。新媒體的介入和互聯(lián)網媒介的宣傳,提高了公眾對博物館的全新認識,更進一步使觀眾對博物館產生了興趣和對歷史文化探索的動力,提高了關注與互動性,將以往觀眾由被動吸收信息變?yōu)閷崟r主動瀏覽信息。共享平臺可以為觀眾提供在線服務,進行在線交流,讓游客和觀眾足不出戶觀摩文物,參觀學習,在取得較好社會反響的同時,為場館自身夯實了品牌基礎。例如:大慶市博物館樹立了以觀眾為向導的服務理念,通過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使更多對博物館感興趣的群體加入服務行列,在線下對志愿者進行授課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與參觀者進行互動交流。
陳列、展示文物藏品,傳承歷史文化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展開的數字化建設可為觀眾提供更加新穎的游覽體驗,為博物館文化傳承、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向,通過線上展播,可為更多無法親臨展館現(xiàn)場的觀眾提供全新的信息接收途徑,通過打造新媒體平臺,能夠與觀眾、文物愛好者展開深入交流。
作為具有收藏和展示功能的公共機構,博物館自始至終都具有媒介屬性,在科技進步及信息資訊碎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新的媒介關系。大慶市博物館依托公眾號推出了大量豐富多樣的線上展覽推介活動,通過文物展示、直播講解、云課堂、云游博物館等各種形式和宣傳內容,滿足了各類人群的觀賞需求,使公眾在足不出戶的前提下,極大豐富了其精神生活,發(fā)揮了博物館傳播歷史文化的功能。
地方性博物館新媒體傳播力度弱,輸出面小。多數博物館新媒體平臺僅是在本地有一定的普及和關注度,外圍傳播力度相對較弱。而游客和觀眾對特色歷史資源的認識多還停留在表面,文化滲透力相對較弱,導致輸出面小。
新媒體利用不充分,文化展現(xiàn)切入口小。雖然從技術上來講,博物館利用新媒體來傳達展示已經得到了一定發(fā)展,但從內容上來說,新媒體形式單一,將歷史文化知識與貼近大眾生活的文化相結合的程度有所欠缺。由于專業(yè)的局限性,使得信息發(fā)布沒有連續(xù)性,公眾關注度低,線上交流和互動較少。在粉絲數量、關注數量、閱讀數量、轉發(fā)數量和互動次數等關鍵要素方面,缺乏明確的目標性和任務性,推動力和執(zhí)行力有所欠缺。
推廣個性化服務機制,可以邀請在個人社交媒體或短視頻平臺擁有粉絲較多的人氣博主親身體驗推薦,將博物館推薦成為各類活動打卡地標。利用新媒體的互動特性,發(fā)揮其優(yōu)勢,對博物館品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不斷擴展和延伸,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觀展模式,以歷史文化特色帶動區(qū)域經濟價值的提升,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
博物館與觀眾和游客的交流,除了利用微信公眾號來開展日常宣教,還可以在公眾號上和參觀者進行在線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及時了解參觀者對展示內容和形式的需求和要求,還有助于后續(xù)工作有針對性的改善。參觀者可以在公眾號上留言,對參觀內容和形式提出建議,也可以對相關工作進行點評,更好地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良好互動。
新技術的誕生必然促進功能和服務的多樣化,而功能與渠道的實現(xiàn)需要依靠內容來支撐。在注重聯(lián)系生活、凸顯個性及深層次的推送內容時,應利用館藏資源優(yōu)勢,強化推送內容質量,令文物和歷史在視頻中“動起來”,審時度勢,把館藏文物列入直播平臺中,融入新的媒體環(huán)境。
從線下到線上,多渠道打造博物館IP,提煉文物、文化精華內容,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公眾普及,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品牌內涵,使之成為博物館穩(wěn)定對外輸出優(yōu)質內容的優(yōu)秀品牌。要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區(qū)域青少年特點,提煉出博物館文物資源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利用新媒體技術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信息獲取的方便性、快捷性等優(yōu)勢,開發(fā)出數字化、網絡化的教育課程及相關教學資源。
在推進新媒體資源服務的同時,要重點關注館內設施的升級,利用先進技術提高觀眾虛擬體驗,減少因利用低等問題給觀眾帶來不便不適。手機客戶端是博物館與用戶和觀眾交流的主要平臺,無論是APP的開發(fā)還是公眾平臺的維護,都需要專業(yè)人才。專業(yè)性人才是保障新媒體工作順利開展的有力支撐,博物館應積極引進人才,減少外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