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公共關系學術研究,開展公共關系理論建設,本刊自今年起特開設“學術板塊”,按學術論文規范要求刊發公共關系學術論文,特向海內外學者征稿。此外,每期雜志還摘編近期已發表在其他學術期刊上的公關論文(或與公共關系有關的論文)主要觀點,以供大家學習參考。本期選編了四篇學術論文摘要予以刊發。
互聯網的出現滿足了人類溝通交流幾乎所有的想象,民眾獲得了空前的表達、交往機會,但這并不意味人類就此在更高程度上達成共識,相反有著在“地球村”中重返“部落化”,墜入“后真相時代”“信息繭房”陷阱的風險。網民在社交網絡上迅速聚集成一個又一個的網絡圈群,內圈中的互動固守己見,觀點持續加強并形成群體中的極化現象。更嚴重的是,這種極化已經從小群體蔓延到公眾領域,導致公共討論和社會交往滑向無序混亂、虛假虛耗的網絡喧囂。不同圈群狹路相逢時,不僅沒有建立觀點的互動基礎,推進共識的達成,反而引起對抗導致分裂,公共討論缺乏底線邏輯和制度規制,甚至走向“為反對而反對”的觀點混戰,中間的聲音幾乎消失。論文嘗試從對話理論這一視角出發,以參與差異化議題引發分裂和沖突的網絡用戶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用戶群體在網絡極化沖突過程中的行動機理與背后邏輯,提出基于認知、情感、理性三維價值目標的實現重返對話,以“共享”擴大公共信息,重建有效對話的前提,以“共情”溝通情感為紐帶,突破群際對話鴻溝,以“共識”構建對話目標的實現機制,探索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化解路徑,實現公共輿論治理中的平衡。
(原載《新聞大學》2021年第10期,作者:韋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在優秀傳統文化指向的元問題上破題,人們對元問題的持續省思、響應和創造,形塑了自身所處思想文化的基本取向、稟賦、價值和氣質。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要的是彰顯元問題及其承載的元價值,進而以之統攝知識建構和話語表達。唯有重建思想與問題、價值的聯接,傳統才能被真正激活、召喚和轉化。唯有獲得全盤把握、操舟得舵的知識建構方法,方能避免隔空聽取零星的歷史回響,陷入循章摘句式的瑣細清理或重復引述。在此基礎上,尚應重構傳統思想文化的邏輯體系,以避免對傳統的闡釋、推介流于表面化、碎片化,避免知識空轉和話語內卷。雖然我們在適應短平快、移動化、視覺化的國際傳播形態之時采用了一些摘要式、箴言式的話語表達,但需要牢記一點的是若缺乏邏輯體系的架構、撐持和證成,則難以養成對中華文化的整體理解力和判斷力,亦將折損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有生機、可轉化的傳統,必然是可對話的傳統,故應積極推動傳統思想介入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對照、對話,實現在對話中轉化,在互鑒中發展。我們要喚起可貴的“起而行之”精神,也要善于“坐而論道”,把大道理、大邏輯搞清楚、說明白。這就要基于并超越對中華文化部分要素、符號、觀點和局部思想的國際傳播,構建能夠證成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整全邏輯。邏輯最有說服力,并將助推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走向全球思想的中心。
(原載《對外傳播》2022年第9期,作者: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國家新聞發布指的是國家機構任命的或指定的專職新聞發布人員,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政府部門的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政府部門回答記者提問的過程。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國際通行的新聞發布制度,是溝通媒體、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的橋梁,是一種政務公開的良好運行機制,已經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作為一種相對穩定和規范的公共信息傳播機制,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國際傳播語境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為各國媒體提供有關中國的權威真實信息,讓世界充分了解中國。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同步前進的,今天雖然仍有不少需要改革之處,但毋庸置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進入了從有到優并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階段。論文回顧了我國新聞發布制度的建立過程,分析了當前新聞發布制度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新形勢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路徑:首先,做好新聞發布工作,需要加強公共外交,構建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舞臺;其次,提升公務員新聞素養,新聞發布者來源于公務人員,而公務員是國外民眾了解中國態度、立場的焦點;再次,需要根據對方的信息訴求進行新聞供給端改革;最后,根據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完善新聞發布的法律法規。
(原載《對外傳播》2022年第10期,作者:趙啟正,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我們的使命任務。國家形象的塑造是從一國到海內外接受者的整體過程,具體分為國家建構概念、概念轉化為訊息或行為、關鍵參與者解讀信息、開展國際傳播、接受者對信息作出反饋五個階段。國家形象的塑造以傳播主體和關鍵參與者的不同可分為自塑、他塑與合塑三種模式,它們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其中,自塑是國家形象塑造的發動機,為他塑和合塑提供內容,產生影響。他塑是國家形象塑造的增壓器,外部世界對本國國家形象的解讀常常錯位且難以控制,無論正面亦或負面的形象塑造都會為國際受眾提供不同的視角,同時也有助于本國根據國際輿論在自塑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合塑是國家形象塑造的變速箱,作為連通不同國家的緩沖地帶,合塑多以人文交流的形式傳播國家形象,在自塑和他塑有時存在對立的情況下,能夠起到中介作用進行調節和補充,豐富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面向。目前在自塑、他塑和合塑三種模式上我們都面臨一些挑戰,西方政府和媒體在短期內難以扭轉對中國的負面偏見,因此需要加大自塑和合塑的力度,豐富多樣化內容訊息,加大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輿論傳播矩陣,增強民間傳播效果;提升國際公關能力,及時分析并回應國際社會不實訊息,減少他塑過程中制造的負面印象,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