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畜牧獸醫站 810799
隨著豬養殖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一些常見病的發病概率逐年提升,其中就包括豬副傷寒病。該病又被稱為豬沙門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門氏菌引起,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患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豬的糞便尿液中會含有病原菌,排出體外之后直接污染水源和飼料,之后通過消化道感染給健康豬。當豬只的抵抗能力下降時,沙門氏菌會在腸道中大量的繁殖,導致腸壁發炎,破壞腸黏膜,是豬養殖業中常見的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
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的形態比較相似,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通常情況下,該病菌沒有夾膜,不會形成芽孢。普通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適合培養的溫度為37℃左右,pH 值為7.4~7.6之間。沙門氏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在糞便和土壤中能夠存活10個月左右,在干燥的環境中也能夠存活4 個月。如果在陽光直射的條件下,能夠滅殺該病菌。在60℃的溫度下經過60min 可以滅活,或者75℃的環境下5min 也能滅活。該病菌對化學消毒劑的抵抗能力不強,使用一般的消毒劑和消毒藥品都能實現消毒的目的,如使用3%的石灰酸或3%的來蘇爾等,都能在15~20min 內將其滅殺。
豬副傷寒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在許多規模化的養殖場中都有出現,呈現地方流行性的特點,對任何年齡和任何品種的豬都有影響,尤其是危害1~4 月齡的仔豬。通常情況下,患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菌主要在患病豬的腸道中,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和水資源,為污染豬舍和周圍的環境,健康豬接觸到污染源之后染病,并且持續的傳染。該病沒有明顯的積極性特點,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是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在日常養殖中飼養管理不當、豬舍潮濕和擁擠等因素都會引發改病,容易和其他的疾病混合感染。通常情況下,在初次流行的地區呈現急性發病的特點。在老疫區則呈現慢性發病的特點。
3.1 通過飛沫傳播患病豬通過口鼻能夠噴出還有病菌的帶渣液體,直接污染地面和窗戶等部位,之后病菌擴散到空氣中,一旦飼養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導致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健康豬吸入之后染病。此外,有些豬只的抵抗能力比較差,在冷熱交替季節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弱,很容易感染該病。
3.2 經過塵埃傳播含有沙門氏菌的排泄物或者分泌物進入到環境中之后會揮發,變成塵埃之后健康豬吸入體內,從而感染該病。
4.1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主要出現在斷奶不久的仔豬身上,當病菌侵入機體之后,會引發敗血癥,導致胃腸炎以及其他的局部組織發生炎癥,造成仔豬的死亡。妊娠期母豬染病之后可能流產或者產死胎,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病豬的臨床癥狀較為明顯,體溫升高到40℃~41℃,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怕冷,眼角有黏性的分泌物。患病的初期階段便秘,后期腹瀉,糞便伴有惡臭,甚至糞中帶血。有些患病豬在出現癥狀之后的1d 內死亡,多數患病豬的病程為2~4d,有很高的死亡率,患病豬即使康復之后也會影響之后的生長發育。
4.2 慢性型該類型是臨床上常見的沙門氏菌病的類型,豬副傷寒和豬瘟的癥狀比較相似,體溫都會升高到41℃~42℃,慢性型病例的豬只喜歡扎堆和怕冷,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患病豬出現腹瀉的臨床癥狀,排出水樣腹瀉,并且逐漸消瘦,造成患病豬的生長發育不良。在后期階段,病豬出現彌漫性的濕疹,可能持續15~20d,增加的治療的難度,并且病豬食欲廢絕,甚至衰竭死亡,有些患病豬在染病之后的15d 可能自行痊愈,但是會影響之后的生長發育,并且有復發的可能性。
患病豬的肝臟、腎臟和胃腸黏膜有出血點,脾臟腫大。腸道黏膜脫落比較嚴重,腸壁增厚,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潰瘍癥狀。慢性病例的主要病變集中在淋巴組織,淋巴結腫大,之后呈壞死狀,并向周擴散和蔓延。肺臟有卡他性炎癥,切面會出現干酪樣結節,脾臟腫大,切面呈現壞死灶。
6.1 涂片鏡檢在無菌的狀態下采集病死豬的內臟組織,后經過涂片處理,革蘭氏染色,選擇單個菌落鏡檢時會發現有一些小桿菌,并且沒有夾膜和芽孢,通過對比分析符合沙門氏菌的特征,之后再進行實驗室的檢測,確診為豬副傷寒病。
6.2 細菌分離鑒定在無菌的狀態下選擇病豬的淋巴組織,并且將其制作成懸液,之后將其接種在普通的瓊脂平板培養基,在37℃的恒溫狀態下培養24h,能夠發現明顯的灰白色菌落,并且病菌呈現革蘭氏陰性,需要進一步做生化鑒定。
6.3 生化實驗在生化鑒定中,疑似病菌不能夠發酵乳糖和蔗糖,但是能夠發酵葡萄糖和麥芽糖,除了傷寒桿菌產酸不產氣之外,其他的病菌都能產酸和產氣。經過分析之后確診為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豬副傷寒。
7.1 中醫療法針對急性型豬副傷寒病,利用中醫療法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將金銀花、黃連、黃芩等中藥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劑量混合均勻之后浸泡0.5h,然后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造成之后灌服即可,將上清液給病豬灌服,剩下的混合液體經過過濾之后可以攪拌到飼料中,提高用藥的效果,每天喂服1 次即可,連續用藥3~5d,癥狀能夠明顯的緩解。此外,在用藥的過程中,結合患病豬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劑量,提高用藥的效果。
7.2 西醫治療西醫治療豬副傷寒病的效果顯著,主要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效果明顯。可以結合患病豬的體重注射鹽酸土霉素,連續用藥1 周左右;可以按照患病豬的體重內服呋喃唑酮,每天分2 次口服,用藥3~5d即可,之后可以逐漸的減半藥量,再次用藥3~5d。因為沙門氏菌對不同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在用藥之前應該考慮病菌是否會產生抗藥性,否則會影響藥效。為此,應該做好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性較高的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
8.1 科學的免疫為了減少豬副傷寒病的發病概率,應該采取疫苗免疫的方式,在該病高發地區,對1 月齡以上的仔豬可以口服或者肌肉注射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預防效果顯著,在注射之前應該使用20%的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劑量為每次4~5mL。此外,口服免疫應該在出庭時的4h 之前進行,按照說明書的要求稀釋疫苗,每頭5~10mL 左右,也可以拌入在飼料飼喂。為了提高免疫的效果,在仔豬斷奶前和斷奶后應該加強免疫,時間間隔為21~28d。
8.2 加強飼養管理為了提高仔豬的抗病能力,在仔豬出生之后應該盡早的吃上初乳,可以提前的補充飼料,斷奶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突然的更換飼養環境,否則很容易使仔豬出現應激反應。科學的控制好飼養的密度,避免密度過大影響空氣的流通。在購買仔豬之前,需要對建設徹底的清潔和消毒,并且定期的通風,保證環境的干燥,控制好溫度,在22℃左右,定時定量的供給飼料和提供充足的飲水。加強對養殖場以及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可以每個月使用生石灰消毒,在養豬場的路口處應該設置消毒池,針對進出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徹底的消毒。加強對豬舍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用0.3%的過氧乙酸或者燒堿對豬舍全面徹底的消毒。使用0.4%的過氧乙酸或者是其他的消毒藥品對用具進行消毒。每天都要清掃圈舍的糞便以及打掃周圍的環境,對糞便進行發酵處理,減少病菌的擴散和蔓延。
8.3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盡量減少從外地引進仔豬的概念,如果需要引進豬種,要了解當地的疫病流行病學,不能從有重大疫區的地區引進,要有當地的檢疫部門出具的合格報告。在運輸的過程中要做好防寒和保暖工作,盡量減少運輸的時間,在引入之后為豬群提供相似的生長環境,并且要做好隔離觀察,至少觀察30d 以上,經過檢查沒有任何問題之后才能混合飼養。
8.4 發病之后隔離病豬因為豬副傷寒病的傳染性比較強,養殖戶在日常養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觀察豬群的生長狀態,一旦出現疑似病例,要及時的隔離觀察,上報上級的主管部門,確診之后有針對性的治療。針對患病豬,應該為其提供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提供干凈充足的飲水,做好病豬的護理工作,能夠讓病豬盡快的康復,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針對沒有治療價值的患病主要及時的撲殺,并且采取無害化的處理方式,可以深埋或者焚燒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病菌的擴散和蔓延。
8.5 增強養殖戶的防控意識為了加強對豬副傷寒病的防控,養殖人員應該能夠準確的判斷出該病的發病特征和臨床癥狀,就需要養殖戶應該加強疫病防控知識的學習,為此,相關的工作部門應該定期派遣工作人員深入到養殖場,了解養殖戶的實際需求,通過培訓和講座的方式提高養殖人員的疫病防控能力,掌握更多的防控知識。此外,還要引導養殖戶認識到豬副傷寒病的危害,在日常養殖中積極防控,能夠做到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和及早治療,避免該病的擴散和蔓延,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豬副傷寒病是規模化養殖場中的常見疾病,對豬養殖業的危害比較大,為此,養殖戶應該高度的關注該病,能夠準確的掌握發病規律和臨床癥狀,科學的診斷之后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手段,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