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靜,曹慧慧, 黃一龍,賴大偉,龐天德,易顯鳳,姚 娜
(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牧研究所 530002)
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大力支持畜牧業,先后推出一系列支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為我國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牧草是發展畜牧業必不可少的資源,牧草產業的發展對于畜牧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雖然擁有59.8億畝的天然草地,是天然草地大國,但我國的天然草地存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的特點。其中大部分天然優質牧草分布在北方地區,以草原的形式呈現,占地面積約50億畝。而南方地區牧草以草山的形式呈現,占地面積約10億畝,具有牧草數量少、類型多、質量相對較差的特點。我國的現代化畜牧業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分布,一些經濟發達、養殖技術成熟、畜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相對良好的地區卻受牧草限制規模難以擴大。近些年,我國正處于現代畜牧業的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對牧草加工處理技術需求上升。牧草青貯技術在牧草發展中的應用有利于平衡我國天然優質牧草供需及與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矛盾。研究牧草青貯技術在牧草發展中的必要性對于促進我國牧草產業發展和畜牧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青貯飼料指將新鮮的青飼料切短或切碎處理后裝入密封容器內,利用微生物發酵原理,經過貯存發酵制成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的多汁飼料。
青貯飼料根據原料含水量的高低可分為高水分青貯飼料、凋萎青貯飼料、半干青貯飼料。高水分青貯飼料的含水量高于70%,一般原料刈割后直接青貯,具有生產加工簡單、效率高的特點。凋萎青貯飼料需要將原料晾曬或風干4~6小時,使水分保持在60%~70%之間再進行加工青貯,具有水量適中、易運輸的特點,且經過青貯后干物質與胡蘿卜素含量增加。半干青貯飼料多指以豆科牧草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青貯飼料,加工時需要先進行晾曬,是水分達到半干條件,再進行青貯,其特點時水分低、品質穩定[1]。
青貯飼料有著較高的營養價值。青貯飼料經過貯藏發酵,原料中所含有的氫氰酸、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含量大大降低,且或產生干物質、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發酵期間原料還會產生乳酸,降低飼料的pH值,對飼料起到保鮮和預防營養物質流失的作用。此外,原料經過發酵還會產生蔗糖、果糖、葡萄糖、可溶性糖等,分解醋酸和酪酸,增加飼料的甜味,增加有機酸,改善飼料的適口性。根據不同飼料在養殖中的應用,等量的新鮮飼料+粗蛋白飼料和等量的青貯飼料+粗蛋白飼喂犢牛,飼喂周期為兩個月,飼喂青貯飼料+粗蛋白的犢牛增重更加明顯,說明青貯飼料營養吸收率和利用率更高。
青貯飼料營養成分流失小,可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料中的營養成分。一般的原料經過青貯之后,其營養成分基本保持在原料營養成分的83%以上。未經青貯處理直接風干的飼料營養成分最高只能達到原料營養成分的75%,平均營養成分只有原料營養成分的50%~60%,普通的玉米、高粱等作物秸稈干料的營養只有新鮮時的30%~50%。這說明青貯飼料具有營養價值高的優點。此外,氣候潮濕地區新鮮牧草不易曬干或風干,易發生霉變或腐爛,經過青貯發酵后不僅有利于延長牧草保質期的優點,采用機械加工,加工方式簡單易操作,還有節省加工時間和節省工時的優點。青貯飼料經過切碎、密封壓制,其體積只有原料的二分之一,方便儲存和管理,具有保存時間長的優點。對于動物而言,青貯飼料具有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的優點[2]。
牧草青貯應該選用含糖量較高的牧草作為原材料,因為含糖量高的牧草更易青貯。如禾本科飼料作物。常見的易于青貯的原料還包括禾本科牧草、高粱、玉米、甘薯藤、向日葵、南瓜、甘藍、菊芋、蕪菁等。不易于青貯的原料有豆科飼料作物(豌豆、大豆等)、苜蓿、三葉草、馬鈴薯莖、紫云英、草木犀等。在采用青貯技術加工不易青貯的原料時,要與易于青貯的原料混貯,或添加酸,或添加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作物,有利于提高牧草青貯的成功率。
牧草青貯常用的設備有青貯塔、青貯窖、塑料袋等。青貯塔是設置在地面上的圓筒形建筑,塔身部位一側開一個窗口,裝入飼料青貯時將窗口關系,取空時則將窗口敞開。青貯窖時設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的圓形窖,一般窖口的長寬比設置為1∶1.5~2。塑料袋時一種簡易的材料較厚的塑料膜制成的圓筒,一般青貯牧草的量較少。
牧草青貯的步驟為:原料適時收割→原料切短處理→裝填壓緊→密封處理。選擇優質或良質的原料并適時采收時加工優質青貯飼料的前提條件。常見的原料采收時間參考如下:(1)青貯玉米應該選擇蠟熟期,整株玉米應該在干物質含量大約在25%~35%時采收;(2)豆科牧草則應該在現蕾期至開花初期采收;(3)禾本科牧草在孕穗至抽穗期收割;(4)馬鈴薯莖葉、甘薯藤應該采收薯塊前1~2天收割[3]。
2.4.1 切短
原料切短一般使用草機或青貯切碎機完成。原料切短處理一般根據飼料飼喂的畜禽和原料本身來決定。以牛羊為例,細莖原料切短長度保持在3~4cm,粗莖原料或粗硬原料切短長度為2~3cm,幼嫩植物或葉菜類原料一般不作切短處理,而是直接青貯。豬、雞、鴨等所用青貯飼料的原料應該切的越短越好,或直接采取細碎或打漿處理后再進行青貯。
2.4.2 壓實
切好的原料應該分層裝填并做壓實處理,每層厚度保持15~20cm。
2.4.3 密封
密封環節是影響青貯飼料質量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原料裝填好后應該在上層先蓋一層厚度20~30cm的秸稈或軟草,或直接覆蓋塑料膜,再在最上層覆蓋厚度約30~50cm的土,對土做壓實處理。一般密封前原料建議上層建議做成饅頭形,有利于排水。最后對青貯設備進行密封處理,并檢查密封效果,防止青貯設備漏水漏氣而影響青貯飼料的品質。
2.5.1 取用
青貯飼料取用時一般遵循從上到下的原則逐層取用,長方形窖口或密封口較大時應該從一端開始分段取用,用多少,取多少,禁止挖窩取用。每次取用結束后應該將表面或取用的一端整理平整,然后用秸稈或碎料膜覆蓋好,減少青貯飼料與空氣的接觸。
2.5.2 飼喂
青貯牧草飼喂時一般要建立一個適應期,在適應期間飼喂量由少到多。由于青貯飼料中有機酸含量較高,具有輕瀉作用,飼喂量應該控制在干物質飼喂量的50%以內。妊娠家畜不易多喂,并應該在產前2周停止飼喂青貯飼料。冰凍后的青貯飼料易造成妊娠畜禽流產,不建議飼喂或在冰凍完全融化后飼喂,且應該控制好飼喂量。
2.5.3 飼喂量
青貯飼料不同畜禽不同時期的飼喂量不同,一般根據畜禽的體重控制飼喂量。具體飼喂量參考如下:(1)成牛每100千克體重日飼喂量為:種公牛1.5~2.0kg,役牛4~4.5kg,育肥牛4~5kg,泌乳牛5~7kg;(2)羊每100千克體重日飼喂量為:成羊4~5kg,羔羊0.4~0.6kg,公羊1.0~1.5kg,青年母羊1.0~1.5kg,泌乳母羊1.5~3.0kg;(3)馬每100千克體重日飼喂量為:1歲以上的馬及種母馬6~10kg,役馬14~15kg[4]。
傳統的畜禽養殖一般在牧草生長季節采取放牧的方式,并將多余的牧草采收曬干后作為冬季的飼料。曬干風干的牧草處理方式原料中的鮮物質營養流失較多,保存下來的粗纖維較多,不利于畜禽消化吸收,且飼料利用率相對較低。對于牧草種植地區或農戶而言,牧草集中上市導致牧草市場價格較低,而冬季牧草量少,價格較高,牧草市場供需不平衡,價格不穩定。牧草青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有利于養殖戶在牧草生長旺盛期將多余的牧草以青貯的方式貯存下來,用做冬季飼料,另一方面青貯飼料營養價值高,飼料轉化率高,間接的促進了飼料的經濟效益。對于牧草種植地區或牧草種植人員而言,牧草青貯技術的發展有助于平衡牧草市場供需,穩定市場價格,從而保證牧草種植經濟效益的相對穩定,防治牧草種植導致經濟損失。對于飼料加工制造企業而言,牧草青貯技術加大了市場對新鮮牧草的間接性消耗,有利于促進牧草產業發展,提高牧草市場經濟價值。
隨著牧草青貯技術的發展,牧草種植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許多地區推廣青貯玉米、大豆、豌豆、高粱等牧草種植,擴大青貯飼料原料的種植面積,促進了我國牧草產業多元化發展,有效的保障了我國畜禽養殖過程中的飼料充足供應。新鮮玉米是非常優質的牧草。以東北地區為例,專門培育青貯玉米品種,推出東單60、東單70、東單13、東單719、東單1331、SN211、北玉1522、北玉33等優質玉米品種,使得整株玉米牧草的畝產量達到了4000kg以上,有效的保證了玉米飼料的市場供應。全國其他地區陸續推廣苜蓿、高粱、豌豆等優質牧草的種植,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牧草產業多元化發展[5]。
在北方優質牧草產區,近些年通過輪牧等方式促進草原牧草的修養生息,有規劃的安排放牧與牧草生產。鮮草生長到一定的高度,適時采收后做青貯處理,然后為牛羊飼喂青貯飼料+鮮草,保證牧草的有效生長。收割后的鮮草通過一段的修養時間,再次上高。這種有規劃、有計劃的采收牧草的方式有利于保護天然草場,預防草場退化,從而保證我國北方地區優質牧草草場及牧草產業可持續的發展。
畜禽養殖地發展牧草的消耗量較大,長期不合理采收新鮮牧草易導致自然環境和生態破壞。牧草青貯技術的發展有效的保證了畜禽養殖中優質牧草的供應,且青貯資料原料成本較低,營養價值高,價格低,是大多數養殖戶的選擇。通過購買青貯飼料養殖畜禽,減少了養殖戶不規律、大面積、破壞性的采收新鮮牧草,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牧草保護與出清養殖的和諧發展,也為牧草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牧草青貯技術在優質牧草地區的推廣應用有利于推動優質牧草產區利用當地氣候條件加快人工骨草場的建設,擴大人工牧場的種植面積。通過選育優質牧草品種在當地種植,加快優質牧草產區退耕還草,提高土地單位面積內的產草量。農民種植出的優質牧草可統一銷售給牧草加工企業或畜牧養殖基地,或自己生產加工后向市場供應,利用牧草來發展經濟。一方面有效的保護了北方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保證了市場優質牧草的充足供應,為青貯飼料的發展提供了原料保障。此外,人工牧草的種植加快了牧草加工產業的發展,減少了優質牧草儲存、運輸等環節的霉變損失,減少了牧草的浪費,極大的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通過將新鮮牧草采取青貯極加工并貯存,有效的解決了畜牧養殖中牧草不生長期及牧草量較少地區優質飼料的供應,對于優質牧草地區建設大型化的牧草生產、銷售基地和促進優質牧草地區牧草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6]。
在散戶養殖中推廣牧草青貯技術,農戶可以在夏秋季節將新鮮的牧草貯存起來,用于初春、冬季新鮮牧草較少時供應。青貯牧草加工成本較低,相較于農民購買飼料而言有效的降低了出清養殖中飼料的成本,一方面提高了新鮮牧草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保證了畜禽養殖飼料的供應充足。
綜上所述,牧草青貯技術在牧草中的應用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料中的營養物質,延長草料的保存時間,改善牧草的適口性和提高畜禽對于飼料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提高牧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采用牧草青貯技術,可以在新鮮牧草產量高但畜禽消耗量少的時段將新鮮牧草以青貯的方式貯存下來,延長保存時間,在后期逐漸的按畜禽需要供給,從而提高新鮮牧草在畜禽養殖中的轉化率,降低畜禽養殖飼料成本,從而促進畜禽養殖中牧草穩定供應,提高牧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于牧草產業而言,牧草青貯技術則為牧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經濟效益,對牧草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