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博
(河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071001)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奶牛分娩后或流產后的子宮黏膜的炎癥,是常見的一種奶牛生殖器官疾病,也是導致奶牛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奶牛子宮內膜炎已經成為一種危害嚴重的子宮疾病之一,其中河南地區荷斯坦奶牛子宮內膜炎平均發病率為12.8%[1],美國盧旺達農場中子宮內膜炎患病率為70.2%,其中臨床型子宮內膜炎為67.2%,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為31.8%[2]。子宮內膜炎發病率高,病因復雜,嚴重阻礙了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目前,該病的臨床診斷技術比較成熟、應用廣泛,但其診斷的準確性與獸醫的水平和經驗密切相關,難以標準化和普及推廣;操作簡單快捷、靈敏準確的診斷技術,如PCR診斷等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隨著抗生素療法弊端的日益突出,科學家們從中藥、微生態制劑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引起子宮內膜炎的首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感染,其中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蟲等。母牛產犢時和產犢后以及輸精和檢查子宮時,由于子宮頸口的開張,環境中病原微生物可通過陰道經子宮頸口污染子宮內膜。細菌感染又是病原微生物誘發子宮內膜炎的首要致病因素,各種研究分離出的細菌雖然差異很大,但大腸桿菌、化膿性鏈球菌、壞死桿菌通常被認為是主要的子宮內炎病原體[3,4]。一般情況下,奶牛子宮內膜炎并不是單純一種細菌引起的,而是由多種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又因各地區環境、感染途徑、奶牛的健康狀態和飼養水平不同所以感染的細菌和感染得程度均有所不同。
代謝紊亂、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等代謝性疾病均可導致奶牛的抗病力降低,誘發奶牛子宮內膜炎。當奶牛患有胎衣不下、陰道脫出、子宮脫出、陰道炎和子宮頸炎等疾病時,如治療不徹底也可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
在實際生產中對奶牛進行人工授精、助產、引產時動作粗暴,易造成生殖道及子宮內膜的損傷,從而引發子宮內膜炎。奶牛人工授精時輸精器械、輸精員手臂和牛外陰部等消毒不嚴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病原微生物進入子宮引發子宮內膜的感染。
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奶牛子宮內膜炎可被分為多種類型。按照子宮內膜損傷程度與子宮內分泌物的性質分為4種類型:隱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卡他膿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膿性子宮內膜炎;根據病因來劃分,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子宮內膜炎;依據病程的長短來分,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子宮內膜炎[5]。由于缺少統一的判斷標準,給正確診斷奶牛子宮內膜炎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一個國際通用的判斷標準被英美加三國奶牛繁殖專家提出,即根據細胞學診斷將奶牛子宮內膜炎分為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和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6]。
子宮內膜炎明確的診斷方法是細胞學評估[7](顯示產后21~40d多形核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但實際生產中細胞學評估的方法比較復雜費時,所以多采用臨床診斷結合病理組織學診斷來確診。
患病奶牛臨床表現為拱背、努責等現象,輕癥患牛從陰門處有化膿性分泌物,重癥患牛分泌物出現棕色和紅褐色,并且分泌物具有惡臭味。母牛釆食量降低,產奶量下降。直腸檢查和陰道檢查是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炎最常用但靈敏度較低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了解不同時間子宮的正常狀態,如子宮大小、質地和內容物等。檢查過程中,患畜受到刺激表現出弓背、努責,并且子宮內有炎性物質排出,可根據黏液性質進行初步診斷。直腸檢查、陰道檢查結合臨床表現常作為診斷子宮內膜炎診斷的輔助手段。
子宮內膜炎是病原菌在子宮內大量繁殖,引起子宮內膜發生的炎性病理變化, Tumnyak Loyi[9]等研究發現子宮組織中的細胞因子的含量與子宮炎癥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性有關。子宮組織中炎性細胞因子基因的更高表達或血清中這些細胞因子水平的增加被認為可以預測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生。Ramanathan K Kasimanickam1[10]等研究表明,患有子宮內膜炎的奶牛血清中脂聯素、瘦素、TNF-α、IL-1β和IL-6的濃度高于正常奶牛。Kim Ill-Hwa [11]的試驗結果表明,子宮沖洗液中的IL-1β和IL-6水平差異是明顯的,并且臨床子宮內膜炎組中IL-1β和IL-6的含量顯著升高,憑此結果能區別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奶牛、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和健康奶牛區分開來。Kim等還發現患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奶牛的血清中TNF-α的含量與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奶牛和健康奶牛的含量相比,TNF-α的含量顯著增多;但劉明超[12]的試驗表明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奶牛與健康奶牛血液中TNF-α的變化并沒有統計學意義,因此TNF-α只能用于臨床型子宮內膜炎的輔助診斷,并不能用于亞臨床型子宮內膜炎的輔助診斷。IL-1β、IL-6、IL-8、脂肪因子、胰島素和IGF-1的含量變化和產后子宮炎癥狀況有顯著相關性,可以用于輔助診斷,但其診斷標準和診斷方法有待進一步驗證和探討。
B超能夠通過子宮和卵巢的聲像圖,尤其是子宮和子宮腔內部炎性物質和病灶的聲像圖特點,來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炎,能夠比較準確的診斷出奶牛的子宮疾病類型,以便對癥治療和尋找病因。Mateus et al.發現,子宮超聲測量對產后3周子宮腔積液顯示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診斷子宮內膜炎是可靠的。胡路鋒[14]應用B超輔助診斷荷斯坦奶牛臨床子宮常見疾病,分析不同子宮疾病的B超典型聲像圖,建立了奶牛臨床子宮疾病聲像圖譜。N. Salah[16]等人研究表明,當B超技術與子宮液結合使用時,超聲方法對產后4周和5周子宮內膜炎的診斷是實用的,該方法具有60%的敏感性和93.8%的特異性,所以應用B超可以提高子宮內膜炎診斷的準確率,縮短診斷時間。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診斷技術已經成為檢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技術,PCR不僅可以克服傳統細菌鑒定耗時長、技術繁瑣的缺點,而且反應靈敏度高,檢測成本低,從而提高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時效性。SM Aghamiri[17]等在2012年建立了一個標準的聚合酶鏈式反應來診斷奶牛產后子宮內膜炎的四種主要病原體(大腸桿菌、化膿性鏈球菌、壞死鏈球菌和黑色素瘤假單胞菌),還建立了其中三種(大腸桿菌、化膿性鏈球菌和壞死鏈球菌)的多重 PCR。王寧寧[18]建立了一種能同時快速檢測 6 種致病菌(腸埃希菌、化膿隱秘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乳房鏈球菌、綠膿桿菌、奇異變形桿菌)的多重 PCR 檢測方法,并在臨床上進行了初步檢測,效果良好。因此應用PCR技術有助于快速、準確地診斷子宮內膜炎,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仍是抗生素療法,但由于耐藥菌株的出現以及抗生素殘留等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尋找療效顯著的中獸醫療法和微生態制劑療法是當前的研究熱點。
中草藥具有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和毒性低、無殘留、不易產生耐藥性,以及改善機體性能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等優勢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應用較多的中獸醫療法有子宮灌注液療法和栓劑療法。
4.1.1 子宮灌注劑療法
子宮灌注劑用藥后可直接作用于子宮局部,產生抗菌消炎及對損傷組織的修復作用,還可經子宮局部吸收后產生全身作用。與消毒劑和抗生素相比,子宮灌注劑具有不易產生耐藥性、毒副作用小和低殘留的特點。錢峰[19]等人的藥效學試驗結果表明,柏芩提取液能明顯改善實驗性子宮內膜炎的臨床癥狀,子宮分泌物涂片鏡檢及子宮分泌物化學檢查結果趨于正常,并且能夠減輕子宮充血、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細胞脫落等組織病理學變化。馬學禮[20]應用魚腥草子宮灌注液治療輕度、中度奶牛子宮內膜炎療效顯著,人工授精受孕率高達98.2%。李健[21]等人應用丹蓮花子宮灌注液(主要成分為丹參、黃連、連翹、紅花)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可使患病奶牛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張保軍[22]等人的健宮散(益母草、當歸、川芎、五靈脂、桃仁等)通過能減少機體的氧化損傷并提高抗氧化酶GSH-Px和SOD的活性來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周健[23]使用雙連益母液來治療子宮內膜炎,該方劑不僅有促進子宮運動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還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各位中藥相輔相成,標本兼治,療效顯著,總有效率為97.3%。
4.1.2 泡騰栓劑療法
泡騰栓劑療法的優勢在于給藥次數少,劑量大,逐步釋放藥效,作用時間長。柳林[24]的龍膽燥濕栓可通過調節患病奶牛血清中N0、MDA含量以及NOS、SOD活性來達到治療的目的。邱建明[25]應用宮得健泡騰栓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有效率為90%,比環丙沙星溶液的療效有所提高。麻延鋒[26]等人使用宮炎消栓治療急、慢性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總有效率為90.32%,且藥殘少,耐藥性小,無毒副作用。劉景輝[27]的新型栓劑(中藥與溶菌酶結合使用)治療效果為70%,這種中空栓制劑不僅實現了中藥作用時間和溶菌酶作用時間的分離,而且避免了溶菌酶對中藥的破壞。泡騰栓崩解之后,產生大量泡沫,藥物快速釋放,可以使藥物達到腔道褶皺深處,提高藥物的利用率和作用時間,而且崩解產生的多為酸性物質,可抑制厭氧菌的生長。
微生態制劑療法是將含活菌或死菌包括其組分和代謝產物的細菌制品,經口或其他途徑投入,旨在改善黏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機制,調整機體局部微生態失調,建立正常菌群,可通過上調免疫球蛋白、下調炎性細胞因子來提高機體免疫力[28],近年來微生態制劑在奶牛生殖疾病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的重視。
張志焱[30]等人利用乳酸菌代謝產物在體外抑制病原菌試驗效果良好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到奶牛子宮內膜炎治療中,治愈率達75%。Sandra[31]等人用鼠李糖乳桿菌、乳酸片球菌和羅伊乳酸桿菌的乳酸菌益生菌組合雖然無法直接到達子宮內,但通過調節陰道內的致病環境,從而減少了到達子宮內膜的病原菌,達到了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的效果。宋朋杰[32]研究證明植物乳桿菌、副干酪乳桿菌、鼠李糖桿菌1∶1∶1混合活菌制劑加80mL乳酸菌MRS培養基發酵上清液,治療臨床型奶牛子宮內膜炎的有效率為90%,治愈率為60%。鄭偉萍[33]等人從奶牛子宮中分離出枯草芽孢桿菌,并做了抑菌試驗,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顯。鄧洪宇[34]將嗜酸性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分別培養后制成微生態制劑,該制劑對由奶牛子宮內膜炎分離的致病菌引起的家兔模型治療效果顯著,治愈率75%,好轉率100%,并發現該制劑可引起IgM發生顯著的變化。微生態制劑使用安全,無毒副作用并且在治療奶牛子宮內膜炎效果比較顯著,能夠適應當前對綠色無抗奶的要求,提高奶牛養殖的效益。因此臨床篩選抗菌性強,黏附率高,安全性好的益生菌來降低預防和治療成本、控制耐藥基因產生、開發綠色全新型微生態制劑也將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奶牛的常見病,嚴重影響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操作簡單、診斷快速、靈敏準確的子宮內膜炎診斷技術,研究使用方便、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的中藥制品和微生態制劑,是今后研究子宮內膜防治技術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