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梅
(宜川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716200)
奶牛泌乳量和采食量有一定的相關性,而瘤胃是奶牛容積最大的胃,其瘤胃pH值不僅關乎瘤胃微生態的穩定性,也影響飼料消化和利用率。若奶牛瘤胃pH長期維持在正常的5.5~6.8之間,可以提高采食量、飼料消化率、日增重和泌乳量,也會相應延長奶牛的飼用年限,提高養殖戶的整體收益。若奶牛瘤胃pH值過低會導致瘤胃酸中毒,若pH值過高會影響纖毛蟲和原蟲生長。因此養殖戶需要做好奶牛瘤胃保健工作,提高飼養效益。
精粗飼料比例對奶牛日常唾液分泌、瘤胃pH值穩定具有重要影響。奶牛唾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為碳酸氫鈉,合理采食能促進唾液分泌,碳酸氫鈉進入到瘤胃內可中和胃酸,起到緩沖作用。養殖戶為提高泌乳量往往會多添加精飼料,而精飼料會在瘤胃內產生乙酸、丙酸等,當乙酸和丙酸含量超過一定范圍時,奶牛食欲不佳,乳脂率下降,泌乳量也會下降,甚至出現消化不良或瘤胃酸中毒[1]。
飼料粉碎、切斷加工工藝可影響飼料的物理性狀,主要影響飼料顆粒大小,若奶牛長時間采食小顆粒或過碎的飼料,這些物質無法在瘤胃內成團,不僅不能正常反芻,還會降低瘤胃對粗纖維物質的消化率,瘤胃酸度也會提高。當奶牛反芻次數減少,其唾液分泌量也會下降,而瘤胃內微生物對淀粉物質的消化加速,產生較多的乳酸和丙酸,奶牛泌乳量短時間內會增加,但是長時間容易引發亞急性瘤胃酸中毒。
奶牛一次性采食過多的飼料會降低瘤胃pH值,由于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營養物質進入瘤胃后容易發酵,微生物發酵底物增加后,瘤胃內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的含量也會增加,此時會刺激奶牛唾液的分泌。但是當奶牛飼料采食量發生大幅增加時,其唾液分泌量下降,會導致瘤胃酸度的進一步增加。
奶牛飼糧中含水量過高,如飼喂過多的甜菜渣、啤酒渣,尤其是青貯飼料,這些含水量較高的飼料進入奶牛口腔內會影響唾液的正常分泌,奶牛瘤胃pH值也會下降。因此當奶牛飼糧含水量超過55%就需要減少飼喂量。
飼料中若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物質進入瘤胃后,不利于纖維素分解菌繁殖和存活,甚至會在纖維顆粒外層形成油膜,降低瘤胃微生物對其的分解,進而影響奶牛瘤胃pH值。
由于犢牛前胃機能發育不完善,尤其是新生犢牛瘤胃菌群還未完全建立。初乳不僅富含營養物質,還富含天然益生元,犢牛吃足初乳可以獲得有益菌群,這樣可以促進有益菌群的定植,作為優勢群促進犢牛健康生長。但犢牛吸吮速度和哺乳量對犢牛瘤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一是要勻速穩定哺乳,過快吸吮乳汁會刺激犢牛食管溝反射導致乳汁流入到瘤網胃間,造成乳汁異常發酵進而發生消化不良[2]。二是合理控制哺乳量,若哺乳量少則不能維持新生犢牛生長所需,哺乳過量會加重胃腸負擔,進而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病癥。犢牛出生后1~2h吃足初乳,間隔4~5h再飼喂一次,初乳飼喂量為犢牛體重的8%左右,每日3次。進入常乳飼喂時期,即在8~42d這一階段內,犢牛的飼喂量為體重的10%~12%之間。三是適時開食,及在49日齡之后,可以減少喂奶量并使用開口料補飼,這有助于促進瘤胃消化機能發育,也可以節約鮮奶和養殖成本。
奶牛7~18月齡為育成牛,此階段奶牛增重快,正常飼養管理水平可使奶牛體重由150~170kg增至410~430kg,一般奶牛發育到12月齡時其前胃和皺胃消化機能與成年牛相似。一定要引導奶牛養成良好的采食習慣,堅持定時定溫定量定質飼喂,為讓奶牛瘤胃pH值保持穩定,可以通過自由采食的方式激發奶牛食欲,補充營養成分,順應奶牛瘤胃的生理特性。但是自由采食也要控制量,切勿膘情過肥,以防影響奶牛性成熟和配種。育成牛日飼喂量為精飼料2~2.5kg,干草2~2.5kg,青貯飼料10~15kg,當奶牛體重超400kg時,日飼喂量為精飼料3~3.5kg,干草2.5~3kg,青貯飼料20kg為宜。
成年奶牛飼用目的主要是為了產犢和產奶,成年奶牛瘤胃發育完善,由于科學養殖觀念的提高,許多養殖戶合理搭配精粗飼料,并及時補充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促進瘤胃pH值穩定和健康,為瘤胃微生態環境穩定,奶牛噯氣和反芻功能提高營養保障,尤其是益生菌飼用增加了瘤胃有益菌群數量,促進奶牛瘤胃健康,改善乳品質,降低奶牛瘤胃炎或酸中毒的發病率。
為保障成年奶牛瘤胃健康,需要合理調整不同泌乳時期奶牛精粗飼料比和飼喂量。一是合理調整精粗飼料比。許多養殖戶以“三奶一料”的方式進行飼喂,即奶牛每天泌乳量增長3kg,日飼喂精料量增加1kg,配合飼料為玉米面、豆餅和麥麩按5∶3∶2比例搭配飼喂,但是不是所有品種奶牛都能適應該種飼喂方法,尤其是奶牛泌乳高峰期和泌乳后期,需要調整比例,即泌乳高峰期配合飼料以4∶4∶2搭配,泌乳后期以5.5∶2∶2.5搭配,可以提高泌乳量。同時泌乳早期、中期和后期精粗飼料比分別為6∶4、6~5.5∶4~4.5、3∶7。二是合理搭配鈣磷比。奶牛飼糧中獲取均衡鈣磷可保證血液鈣磷正常代謝,進而促進維生素、礦物質的吸收,以防出現代謝性疾病。一般泌乳量為30kg/d的奶牛自然排出37g鈣和27g磷,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日糧鈣磷量,一般鈣磷比為1.5~2∶1。三是適量添加益生菌。成年奶牛瘤胃生理健康才能保障泌乳量和品質,且奶牛是一種對環境敏感度較高的反芻動物,必須保證奶牛瘤胃內有足夠數量的有益菌群,這樣才能維持pH值穩定。研究發現荷斯坦奶牛飼糧中添加40g益生菌,連續飼喂60d,奶牛干物質采食量和泌乳量隨著益生菌飼喂天數的增加也在逐漸增加,飼喂30d、60d時奶牛泌乳量與對照組相比,分別增長了12.39%和14.79%,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也分別提高了23.53%、17.5%和10.60%,腸道內乳酸菌數量提高70%[3],表明合理飼喂益生菌可以改善奶牛瘤胃菌群結構,提高乳品質和產量。
奶牛飼料來源廣泛,瘤胃內的纖毛蟲和細菌對瘤胃發酵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纖毛蟲含量與飼料消化利用率呈正相關,可以為奶牛提供源源不斷的揮發性脂肪酸。由于奶牛瘤胃發酵是一個復雜的生理代謝過程,若采食和飼養管理不當均會破壞瘤胃微生態平衡,改變瘤胃pH值,進而影響奶牛采食和產奶量。因此,養殖戶需要對不同生理階段的奶牛進行分群管理和飼喂,保障營養均衡,促進健康生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