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瑩
(吉林建筑大學,長春 130000)
高等教育招生和就業受到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在目前形勢下的招生、就業工作如何合理開展是一個重要課題,本研究將從政策性導向、市場的趨向性、工作取向三方面進行分析。
A.為了促進高校招生和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各高校也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下,根據市場運作的基礎,結合有效的評估和監督手段,進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就業工作[1]。
B.高等院校結合社會發展需求,明確所需實際人才,豐富自身辦學形式,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國家給予高校招生專業設置更大的自主權,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一年兩考”,將考試要求從標準化轉向個性化。高校生畢業后從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勵自主擇業,將高考改革和國家需要、社會結構的變化保持同步,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國際眼光的優秀人才打下基礎。
C.開辟多種形式的學習通道,將終身學習落到實處,采用各種舉措營造具有更多選擇、更加科學、更加公正的學習氛圍,為高校生畢業后的就業、再學習指明方向,開辟道路。
D.國家陸續出臺各種政策,擴大高校學生就業選擇范圍,鼓勵學生到非國有企業就業,并對招收高校畢業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扶持,解決畢業生就業中的一些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日益加快,市場化運作逐漸規范,市場化機制對高校招生、就業方向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考生對市場化資源的配置、就業方向有明顯的趨向性。在市場化機制的引導下,高校招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近年來,有的企業非211高校畢業生不招,還有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對名牌大學畢業生放寬條件,部分高考生也存在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非211學校不上的心態。實際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都屬于精英教育的一份子,有些普通高校的教育內容、方式更適應市場化的需求,培養出的人才在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更突出。一些被不積極的心態所困擾的學生和企業將市場趨名性的影響變大,不利于市場化經濟發展中高校教育的建設[2]。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新興行業不斷出現,與此相匹配的專業也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熱門專業。一些高考生選擇專業時,過于追逐熱門專業,忽略了自身的特點、興趣愛好、專長優勢。高校畢業生們希望自身能得到好的待遇,謀求高發展平臺,于是大量涌向熱門專業,導致供大于求,反而造成了市場就業的困難。許多高考生經歷了學校選擇的趨名性后,又陷入了專業選擇的趨熱性。從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來看,行業的“冷暖”是相對的,必然會有轉化,表現越“熱”的行業可能“冷”得也越快,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全方面人才。
高校畢業生在高學歷的優勢下,需要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這樣才能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在實際工作中,同時也是用人單位培養學生企業忠誠度的良好時機。然而,一些用人單位看重眼前利益,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利益的最大化,熱衷于招收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重使用,輕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會面臨一些困難。部分高校畢業生在這種形勢下,通過擇業—就業—擇業,不斷跟著感覺走,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頻頻跳槽,希望能找到更高收入、更好發展的工作,這反而可能迷失自己,找不到自身的社會歸屬感。人員的頻繁跳槽也使得用人單位措手不及,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市場化趨向有其正面的導向作用,能夠指導考生們招生就業,而其他方面的影響更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良好正面的趨向性指導才能符合我國實施的素質教育理念,能夠培養出符合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人才,滿足市場環境的需求。
生產力三要素中人占據第一位,培養人才才能取得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在市場化選擇的引導下,要將高校招生、就業工作進一步做好、做強,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優勢,實現人才資源的開發。
A.政府方面。在順應市場化規律的前提下,政府增強對市場的調控,做好前瞻性指導。通過對就業市場的預測,及時制定和修正相關政策,通過政策的指引導向市場,使得生源選擇更有目的性,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大化。
B.用人單位方面。用人單位要有長遠眼光,充分認識到高校畢業生能力后發的優勢,注重人才的培養。要通過各種措施增加凝聚力的培養,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做到“以心留人”,情感將團聚更多的人才為企業所用。
C.高校方面。高校在專業設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適應社會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及時調整,根據經濟結構變化進行創新,培養出合格的現代化人才。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要專業、系統,符合市場化要求。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高等院校,它的發展也需要依賴于新型人才的培養才能擴寬自身發展空間。高校要努力實現“兩個轉變、兩個統一”:
(1)專門型人才培養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我國的教育理念是素質教育,培養的人才需要具有創新性、獨特性。高校不是“象牙塔”,不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復合型人才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會做事、能學習、會做人”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對高校的教育方式、內容、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的縱深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2)就業觀念從對口就業向適應就業的轉變。對口就業是過去人們就業時時常提到的詞語,這是當時計劃經濟時期出現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體制發生變革,這種就業觀點已經不太適用于當前的就業形勢。高校生需要轉變觀念,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3)生源市場與就業市場的統一。地方高校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在生源市場上與名牌院校之間還存在一些差距,而隨著就業市場的良性發展和促進就業政策的出臺,各種吸引人才的措施使得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招生和就業的良性互動,使得生源市場和就業市場可以互相呼應,滿足雙方的需求;(4)就業和創業的統一。高校畢業生作為優質人才,要認清自身價值的實現方式,可以鼓勵高校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在立足于社會后通過創業提升自身,實現人生的更高價值。
招生和就業制度的改革深化促進了高校生源市場和企業就業市場的良性互動,使高校畢業生有了更多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也使得高校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