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珍雄/廣西欽州市欽北區畜牧站 535000
羊的梭菌性疾病是在養羊的過程中常見的一類由梭菌感染后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本病在羊養殖場多發,而且發病后的癥狀既有類似又有區別,有的病在發生后病情發展迅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就造成病羊的死亡,因此要注重本病的預防工作,以便能夠及時將本類疾病消滅在未萌芽中,從而避免造成損失。
本病是由腐敗梭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綿羊。
1.1 流行病學羊快疫的發生多呈現散發狀或地方流行性,具有較低的發病率,但具有較高的病死率。本病原多在自然界中存在,通常是形成芽孢的形式。當羊群采食到這些被芽孢所污染的草料或飲水時就會造成本病的感染,這些芽孢會在病羊體內大量繁殖,產生外毒素,導致內臟器官受到損傷,最終引起羊的死亡。本病原主要感染6~18月齡的羊,尤其是綿羊。山羊的發病率低,疾病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本病具有一定季節性,多發生于秋冬和初春等季節,這些季節容易出現氣候突變,可以造成大量病原的繁殖。
1.2 臨床癥狀羊在發病后,通常不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就會出現死亡,養殖人員常會發現羊只在放牧后死亡或是在第二天清晨死亡在圈舍中。對于發病較緩的病羊可見其常臥于圈舍一角,不愿意站立和行走,常出現腹瀉和腹痛癥狀,而后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羊運動失調,出現磨牙和抽搐的情況,最后出現昏迷和衰弱,常于發病后的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就可以出現死亡,病羊在死亡前可見從口鼻中流出帶有泡沫的血液。
1.3 病理變化將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病死羊出現迅速的膨脹和腐敗,胸腔和腹腔有大量積液,在胃的底部有出血斑或者壞死灶,胃黏膜下有水腫情況。在病羊的腸道內有氣體充斥著,還可見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癥狀,有時還可見有潰瘍和壞死灶。心臟的內膜和外膜也可見有出血點,膽囊充盈腫脹。
本病是由C 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后引起的,多發生于綿羊,而且發病年齡通常在6~24 月齡。
2.1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是由發病羊進行傳播,這些羊通過消化道向周圍環境中排出病原菌,這些病原菌可以對周圍環境形成污染,尤其是對牧草和飲水等造成污染。當這些受到污染的草料和飲水被羊所食用后,病原菌就會在羊的腸道內產生毒素,從而導致羊發病和死亡。該菌主要感染綿羊,但對山羊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通常是在冬春季節發生,呈現出地方流行性。
2.2 臨床癥狀本病發病急,通常是在3~6h 就會出現死亡,死亡前病羊一般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有的病羊病程稍長,可見精神沉郁,側身倒地,不斷出現磨牙和驚厥,眼球出現突出的情況,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死亡情況。
2.3 病理變化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其病變主要集中于腸道,尤其多見于十二指腸和空腸中,表現為十二指腸和空腸的腸黏膜出現充血、出血和糜爛的病變。有時還可見有大量大小不等的潰瘍灶。病羊的胸腔和腹腔均有大量積液,積液在空氣中就逐漸成為絮狀的纖維素性沉淀。在漿膜上還可見有針尖狀的出血點。病羊在死后骨骼肌內開始有血樣物質蓄積。
羊腸毒血癥是由D 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本病發生后在腸道內可以造成大量毒素產生引起病羊的死亡。病羊死亡迅速,而且死亡后表現為腎臟的軟化。
3.1 流行病學本病多發生于2~12月齡的羊,其中綿羊的發病率要高于山羊,當羊群的體質下降后,病原菌就會在腸道內大量繁殖,造成毒素進入血液,引起羊的毒血癥。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是在春夏交替的季節多發。病原多形成芽孢,這些芽孢能夠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當羊采食后就會被感染。
3.2 臨床癥狀病羊多在2~4h 內就出現死亡,死亡前表現為抽搐,突然倒地,而后出現四肢劃水的狀,四肢肌肉震顫,不斷磨牙,眼球打轉。有的病羊主要是表現出昏迷和倒地流涎,磨牙,最后出現昏迷而死亡,死前有時還出現腹瀉。
3.3 病理變化病死羊的病變多見于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內,有時心血管系統也有明顯病變。可見病羊的真胃內有沒有消化掉的飼料,腸道內黏膜充血和出血,使得腸壁呈血紅色,并且可見有大量的潰瘍灶。肺臟常見有水腫和出血。腎臟變軟。在胸腔和腹腔內有大量積液,有時還見心臟內外膜有點狀出血。
羊黑疫是由B 型諾維梭菌感染后引起的,又稱為壞死性肝炎,主要發生于綿羊。
4.1 流行病學本病原能夠感染1 歲以上的綿羊,尤其是對處于2~4 歲的綿羊感染性最高,通常發病羊的營養狀況良好。山羊也可以感染發病,有時牛也可以感染本病原。本病主要發生于春季和夏季,這個季節肝片吸蟲流行,使得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在低洼和潮濕的地區內發病更盛。
4.2 臨床癥狀本病的癥狀與羊腸毒血癥以及羊快疫均有類似的地方,病羊可見發病急,病程短,通常病程不超過3d。主要表現為病羊會出現突然死亡的情況。病程稍長的可見其離群獨處,食欲廢絕、呼吸不暢,體溫上升,常可以達到41℃以上。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羊出現俯臥,并嗜睡,而后失去意識,突然死亡。
4.3 病理變化本病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皮下的靜脈有充血情況,而且顏色呈暗黑色,胸部皮下組織出現水腫。漿膜腔內常見出現滲出,滲出液會在空氣中凝結,顏色呈黃色,腹腔內液體呈現血紅色。左心室會有內膜出血,肝臟有腫脹和充血的情況,而且在肝臟表面可見有壞死灶。壞死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界限清晰,多為灰黃色,呈圓形或卵圓形,在壞死灶的周圍有帶狀充血,顏色鮮紅,壞死灶的直徑通常為2~3cm,切開后切面呈現出半圓形。
羔羊痢疾的病原為B 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危害羔羊,表現為急性毒血癥。
5.1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感染7 日齡以內的羔羊,尤其是處于2~3 日齡的羔羊感染發病率最高。羔羊痢疾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主要發生于草料差且沒有做到補飼工作時,容易發生本病。在氣候寒冷和溫差較大的時間內發病率會有明顯升高。特別是純種的細毛羊發病率最高,死亡率也最高。雜交羊的發病率和雜交代數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代數越高,發病率也越高,死亡率也隨之升高。本病的傳播途徑是經過創傷或臍帶感染。
5.2 臨床癥狀羔羊痢疾具有1~2d的潛伏期,病羊可見精神沉郁,垂頭呆立,停止吸食乳汁,而后出現腹痛和腹瀉的情況,排出的糞便具有惡臭味,糞便不成型,有的濃稠有的稀薄。在發病后期,糞便中還可見有血液。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羊出現虛弱和不能站立,眼窩出現下陷,大小便失禁,有時病羊表現為腹脹但排便少,四肢發冷,臥地不起,角弓反張等情況,嚴重是從口中吐出白沫,最后表現為昏迷和死亡,在死亡前可視黏膜發紺。通常在出現臨床癥狀后的1~2d 就會死亡,病情嚴重的病羊在發病后幾個小時就會出現死亡。有的病羊發病較輕,可能會自愈。
5.3 病理變化將病死羊切開后,可見在消化道內有沒有消化掉的凝乳塊,小腸黏膜會有發紅和充血情況,在小腸上有1~2mm 的潰瘍,在潰瘍周圍可見有帶狀出血,有的腸道內容物發紅有血色,腸系膜淋巴結也出現有充血和出血的情況,心包內可見有淡黃色的積液,切開心臟后,內膜也有點狀出血。
在臨床上要對這幾種病進行鑒別,可以通過流行季節以及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等進行區別。
羊快疫需要對皺胃及十二指腸進行觀察,是否有炎癥。也可以通過涂片染色鏡檢的方式進行檢查,觀察到兩端鈍圓的粗大菌體,配合臨床診斷,可以確定本病。
羊猝狙需要從體腔液中分離到C型產氣莢膜梭菌,并且能夠在腸道內容物中發現有β 毒素。結合臨床診斷,可以確診本病。
羊腸毒血癥也需要通過對回腸發病嚴重的腸道炎癥段進行病原學檢測,同時還要對肝臟和;脾臟也進行檢測。結合發病季節處于雨季,以及發病羊的多處積液和出血的情況可以確診本病。
羊黑疫通過涂片鏡檢,可見在視野中發現有菌體粗大的B 型諾維梭菌。再結合本病發生多是在肝片吸蟲流行的區域,剖檢可見肝臟的壞死性變化,可以做出確診。
羔羊痢疾菌體經涂片鏡檢后可見菌體呈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粗短,多排列成對。結合發病羊的日齡和臨床癥狀,也可以確診本病。
對羊梭菌性疾病的預防可以采取疫苗接種方式,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通常可以成熟應用的疫苗有兩種,分別為三聯苗和五聯苗。這兩種疫苗可以預防相應的疾病,在免疫時劑量應當控制在5mL 為最佳。要對所有羊群進行接種。在接種疫苗的基礎上,要加強飼養管理,羊圈要保持干燥,并且具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預期是要避免在不同季節出現氣溫變化過大的情況,導致羊群受到應激而體質下降。羊舍內要應有木制的柵欄,防止羊群受到損傷。給羊群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和飲水,而且飼料中的營養物質需要搭配合理。如果放牧,要注意避免讓羊吃到谷物,盡量到草變黃較晚的地方進行放牧。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注意羊舍的清潔衛生,羊舍要常打掃,及時將舍內的有害物質排出。羊場要制定出定期消毒計劃,按照計劃定期對羊舍進行消毒,消毒要做到全面和徹底,并且消毒液要更替使用,定期進行輪換,避免長時間應用同一種消毒液導致消毒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