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海口經濟學院,海口 571127)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也逐步從精英教育進入到大眾教育階段,高校入學率日趨提升。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后,學業問題也逐步涌現,高校本科生的學風學業質量有所下滑,這對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幫助高校本科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升高校學風質量,學業警示制度應運而生。發展到今天,學業警示制度已成為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學風建設管理的重要一環。學業警示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學分積欠問題的學生,給予一定程度上的提醒和警示。目前學業警示制度的實施雖已有所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其側重點往往是警示學生,而對于受警示后學生的幫扶措施尚未明確和完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仍需加以改進,尚未形成本科學生受到警示后的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學業幫扶機制。因此,為了改善現行的本科生學業警示制度存在的育人被動性和時效滯后性,本研究通過分析現行學業警示制度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傳統學業警示制度的基礎上,構建了本科生受警示后的相應幫扶機制。構建和實施全面性和針對性較強的幫扶機制,既體現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工作方法,又體現了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高要求,對于促進高校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目前,本科高校普遍應用的學業警示制度多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依據,根據考試不及格課程數量或學分積欠的情況,對照學業警示制度中設定的警示標準(留級警示、退學警示等),判斷學生是否觸發學業警示。警示指標往往僅局限于此,較少關注學生行為規范、學習過程、心理狀況等要素。這種單一的結果型警示預警作用不足,缺乏對學生學業進展情況的動態監測,警示時效滯后,學業警示制度的補救作用十分有限。
大學生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自身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其身心發展存在階段性規律和特征。目前,我國本科院校所實施的學業警示制度,通常是依據單一的學習成績警示標準,不分年級、不分專業,未考慮到不同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征,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特點,忽視了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普遍客觀規律,留給受學業警示學生改進的時間和空間十分有限,缺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困生的幫扶和教育。同時,二級學院沒有制訂對于學校下達學業警示信息的響應機制,也忽視了對學業困難學生的資料信息進行動態監控和整理歸檔,針對受警示本科學生的幫扶措施和反饋機制尚不健全。
國內本科院校對于學業警示的處理,多以退學作為其最終歸宿。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制訂的退學警示規則:平均績點低于1.7的學生,將會受到學校退學警告,第二次達到退學警告標準的學生,會被直接給予退學處理。此外,東南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均制訂了相應的退學警示規則。本科學生受到學業警示后,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幫扶措施,導致針對受學業警示學生的教育和幫扶十分有限,退學這一結果會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和精神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因此,完善當前學業警示制度,構建受警示學生的幫扶機制,優化警示方法,增強警示效果,才能有效減少學業困難學生的數量,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
本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本科生學風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針對本科生學風管理實施的學業警示制度通常是以不及格課程數量作為單一警示標準,警示時間通常是在學期末或者是開學初這兩個時間段,這種警示機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被動性,往往很難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全面的動態管理。因此,應構建本科生學業警示幫扶機制,對教務管理部門發出的警示信息進行相對及時的響應,使受學業警示的學生能夠得到及時的幫扶和引導,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業警示制度的被動性,促使學業警示信息更具時效性。
高校通常由教務處對本科生的學籍和學業情況進行監控和管理,并對學生下達學業警示信息。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往往是學生工作部門,教務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之間存在著相對獨立性。任課教師、家長等教育主體更是較少參與學生的幫扶工作,教務處、輔導員、任課教師、家長之間幾乎是相互獨立的。因此,應構建本科生學業警示后的幫扶機制,使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成為制度化安排下的長效工作,促進各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在多個教育主體的聯動協作下,能夠促使針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更加科學、全面,一定程度上緩解本科生受學業警示后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實現幫助受學業警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最終目的。
實施學業警示制度的初衷是警示那些出現學業不佳現象的學生,對其進行必要的提醒和警示,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對受學業警示學生實施“一刀切”式的管理,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特征,未能深入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并探究造成學生學業困難的多種原因。應構建本科生學業警示后的幫扶機制,明晰多個教育主體的幫扶職責,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學業困難學生實施幫扶,及時收集整理學生的學業進展信息。完善的幫扶機制能夠更加精準地指導育人,對于幫助受學業警示本科生排除學習障礙、改善學習狀況,同時促進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3.1.1 學院提高重視程度
構建本科生學業警示后的幫扶機制,完善學校學業警示制度與幫扶措施,學院應從大局出發,從宏觀層面對受學業警示本科生情況加以重視。一方面,學院應制訂和完善幫扶學業困難學生管理和保障制度,從制度層面規范受警示學生的幫扶和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應增強對學院學風建設和學業進展情況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對學業警示過程的監督和指導,對學院學風建設工作及受警示學生的幫扶措施進行周期性研討和考核,從而使受警示本科生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幫扶和引導,幫助學生有效改善自身學習狀況,逐步減少受警示學生的數量,最終達到促進學院深化教學改革和提升本科生教育質量的目的。
3.1.2 教務部門優化學籍管理
高校教務管理部門(教務處)是構建幫扶機制的重要一環。教務管理部門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科學化學籍管理的基礎上,優化高校學業警示標準,對學生的學業狀況給予全方位的關心和關注。完善高校本科生的學籍管理制度,既要做到提前預警與及時防范,又要針對受警示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幫扶教育。教務處應制訂科學合理的警示標準,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不同標準的學業警示與幫扶措施,提升教務管理部門學籍管理人性化程度,對受警示學生的相關信息進行動態監測管理與歸檔整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學籍管理的科學性。
3.1.3 學工團隊以生為本
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管理者,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掌握好學生的共性和個性,把握好學生的多樣性特征。充分發揮輔導員自身思想教育和幫扶引導的作用,深入了解受學業警示本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的困難,悉心關注受學業警示本科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心理狀態變化,以自身充足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幫助受學業警示本科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心理輔導和思政教育等幫扶措施為學業困難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3.1.4 任課教師授業解惑
任課教師作為傳授知識、培育品德的一線教育者,應充分發揮自身教書育人的作用,研究教學規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所呈現出的不同心理特征,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授業解惑。特別是對于存在學業困難的學生,更要有充分的耐心和關心,給予學業困難學生特別是受學業警示學生必要的指導和鼓勵。比如,在考試前,對受警示學生進行集中的幫扶性輔導,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質量,進而逐步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家長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增強家庭和學校之間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幫助受學業警示學生及時調整心態、改善學習狀況,家長應樹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觀念,以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家庭與學校要多加溝通,實現家校攜手,幫助受學業警示學生排除學習障礙,優化學習方法,改變學習現狀,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
受學業警示的本科學生自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方面,作為青年大學生,首先要找準自身定位,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身對于專業的興趣,提升專業學習水平;另一方面,要學會適時調整自身學習狀態,改善不良情緒,加強自律性,增強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以海口經濟學院2019—2020學年535名受學業警示本科生為例,對本科生受學業警示后幫扶機制進行分析,通過實踐探討了本科生學業警示后幫扶機制的構建策略:首先,學校從制度層面對本科學生學業警示后的幫扶措施進行規范,制訂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幫扶制度,其他相關部門據此實施幫扶。教務管理部門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對于受學業警示學生給予關心和關注。其次,輔導員深入了解受學業警示本科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狀況。任課教師答疑輔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最后,家長樹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觀念,要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學業欠佳的原因,并加強與學校的交流。學生本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激發潛在學習興趣和動力,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習慣,進而真正改善并解決自身的學業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