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桂,龍世榮,歐念海
(平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37300)
非洲豬瘟最早于2018年出現于我國,在短時間內便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蔓延開來,進而為國內養豬行業以及豬肉供應產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與其他豬類動物傳染病相比,非洲豬瘟擁有傳染性強、病期短以及死亡率高等特點,所以必須要重視這方面的防控工作,之后才能夠從源頭降低非洲豬瘟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養殖戶不配合防控工作的問題。由于非洲豬瘟暴發的突然性,所以根本沒有給養殖戶留出反應的時間,所以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且增加了他們的生產心理壓力[1]。再者,由于各地主管部門沒有制定完善的應對管理措施,并且缺少對于養殖戶的養殖補貼政策,所以只能讓養殖戶自己扛起因為非洲豬瘟而造成的損失與壓力。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之下,養殖戶很難主動配合各個環節的豬瘟防控工作,而且還經常會出現違規售賣或是隱瞞養殖實際情況的問題,所以影響到了豬瘟防控工作的有序開展。
其次是沒有對泔水豬進行有效處理的問題。泔水一直都是豬的主要食物來源,然而它也能夠成為非洲豬瘟的傳播媒介。在非洲豬瘟暴發之后,雖說各地都在嚴厲禁止養殖戶用泔水喂豬,但為了降低養殖成本,還是有很多養殖戶在明知泔水危害性的前提下使用泔水進行喂豬,進而增加了非洲豬瘟的感染幾率。面對上述局面,各地政府部門也沒有制定切實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因此影響到了非洲豬瘟防控的整體效果。
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需要在防控工作中注意落實政府部門的屬地責任,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部門監管職責和從業者的主體防控職責。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建立起長效穩定的非洲豬瘟防控機制,并且以“加強組織領導,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合防控”為原則真正將各個環節的防控措施落實到位[2]。在積極推進上述改革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建立完善的非洲豬瘟研判會商制度,并且針對可能會出現的突發事件提前制定應急處置預案,按照精準防控、網格化處置的方式將可能會出現的豬瘟疫情扼殺在萌芽狀態。最后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疫情監管預警機制,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對轄區內可能會出現的疫情風險隱患進行全方位把控,在發現問題之后要及時采取措施。
在關注上述改革之余,還需要做好非洲豬瘟防控的宣傳指導工作。重點在于讓各個基層單位和基層養殖戶真正認識到防控非洲豬瘟的重要性,之后還需要做好防控技術措施的普及工作,引導其用正確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益、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實際工作中,可以借助于時下流行的網絡社交媒體進行相關防控技術措施的宣傳工作,要注意做好村級獸醫的培訓教育,從而為防控非洲豬瘟的蔓延構筑起堅固的防線。
對于非洲豬瘟,需要做到早發現、早應對,要注意從源頭著手切斷其傳播途徑,之后才能夠保證整體防控效果。各地需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成立入戶調查小組、疫情風險應急處置小組,進而定期開展入戶排查并且在發現風險隱患的第一時間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要指導養殖戶做好養殖情況的書面記錄,并且定期對這方面的書面資料進行監督檢查,主要是為了由此著手培養養殖戶的規范化養殖意識和疫情防控意識,進而為后續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地實施掃清障礙。
在積極排查風險的基礎上,各地應當立足于本區域養殖行業的實際現狀積極探索全新的養殖模式。所以說近幾年在牧原等企業的影響之下國內生豬養殖行業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態勢,但其實以中小農戶散養為主的養殖模式依舊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鑒于上述情況,需要積極探索“公司加農戶式”或是“公司加產業園區式”的生豬養殖模式,進而利用專業化養殖公司的優勢彌補非洲豬瘟防控方面存在的短板,最終推動國內生豬養殖行業的轉型升級。
面對突如其來的非洲豬瘟,無論是專業化的養殖公司還是中小規模的養殖戶,都需要重點做好這方面的疫情防控工作。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當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防控技術資源制定常態化的防控措施,從而提高防控力度并且降低養殖戶的生產風險。前文中筆者立足于實際經驗對這類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述,還針對相關常態化防控技術措施提出了具體的優化改革建議,希望可以進一步提高非洲豬瘟的防控力度并且促進國內生豬養殖行業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