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成
(甘肅省定西市畜牧獸醫局 743000)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于侵入人畜動物體內的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的內部或者表面,引起人畜貧血、發熱、白細胞增多等癥狀,附紅細胞體對人畜的造血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害,嚴重影響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分布范圍很廣,多呈隱性感染,很少引起人們的重視,但隨著規?;?、專業化養豬業的發展,此病的發病率逐漸提升,而且豬群感染后很容易引起混合感染,加劇病情,引起死亡,對養豬業的威脅增大,于是引起人們的重視。
1928年,首先在嚙齒類動物中發現了類球狀血蟲體,隨后在馬、驢、騾、貓、羊等動物中發現。此蟲體在1984年被列為立克次氏體目無漿體科附紅細胞體屬。附紅細胞體的形態、大小不一,不同種類的蟲體沒有典型的特征,而且蟲體寄生的宿主不同或者在同一宿主體內不同的生長階段也有極為顯著的差異。附紅細胞體沒有細胞壁,常見的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桿狀、球桿狀、啞鈴型等。附紅細胞體對外界的環境抵抗力較弱,在干燥的環境中很難生存,對溫度也非常敏感,高溫下很快失去活性,但低溫環境下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時間。一般的消毒藥就可以將其殺死,如含氯的消毒劑1min就將其滅活,含碘的消毒劑中很快失去活性。在3%~5%甲酚皂溶液中,5min就可以將其殺死。但是在3%苛性鈉溶液中經18~24h,仍然有小球性的存活移動,在0.1%的新潔爾滅溶液中24h,也仍然能運動,并具有感染性[1]。
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病范圍比較廣,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病,如美國、英國、日本、南非、俄羅斯等。在我國的華東、華中、西南等地區也有發病,此病感染的動物種類多,而且呈現上升趨勢,對養殖業威脅很大。此病一般的情況下呈現隱性感染,不同動物之間的附紅細胞體也存在著交叉感染。附紅細胞體病可以通過節肢動物或者吸血昆蟲傳播,如豬虱、蚊子等都可以傳播。夏季雨水較多的季節,昆蟲滋生,發病率較高。
目前,對于附紅細胞體的診斷普遍應用顯微鏡檢測的方法,通過顯微鏡觀察血液中是否存在附紅細胞體以及附紅細胞體的形態等情況。顯微鏡檢查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為鮮血懸滴鏡檢、血液涂片染色鏡檢和直接鏡檢方法。
鮮血懸滴鏡檢是比較簡單,也是目前最常用的診斷方法。從患病豬的耳靜脈采血,于載玻片上滴一滴,然后用等量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放置在1000倍或1600倍的油鏡下進行觀察,如果觀察到紅細胞的邊緣不規則,為齒輪狀或者星狀,而且紅細胞的邊緣或者血漿中有游離的附紅細胞體自由運動、扭轉或者翻滾,就可以確診。
血涂片染色鏡檢:常用吉姆薩染色、瑞士染色、葉啶黃染色,不同的染色方式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附紅細胞體的著色不同,如瑞氏染色,可以觀察到附紅細胞體呈紫紅色、黃褐色或深褐色。
電鏡檢查:應用透射電鏡觀察,可以觀察到附紅細胞體呈球形,在形態較大的附紅細胞體上還能觀察到纖毛以及表面膜上突起。
應用較多的有間接血凝抑制實驗(lHA)、補體結合實驗(CFT)、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免疫熒光試驗(IFA)等,各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如補體結合實驗(CFT)對剛發病的一周左右的病豬以及急性病例可以進行診斷,病程超過2~3周或慢性病例表現為陰性。ELISA也是一種比較敏感、迅速、特異的診斷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不適合急性病例、小豬以及公豬的診斷。
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也逐漸應用到畜禽疾病診斷中。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對于診斷附紅細胞體比較快速、準確、操作也比較簡單,已經逐漸應用到臨床獸醫的實驗室檢測中。
目前,對于豬附紅細胞體病還沒有專門的疫苗進行預防,預防該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利用藥物進行預防,經常應用的藥物有抗原蟲類藥物、砷制劑等。第二,利用耐過病豬的血清進行肌肉注射,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第三,堅持自繁自養,盡量不從外地引進豬種,如需引進,要嚴格進行檢查,并隔離飼養1個月后無異常才可以混群。第四,加強飼養衛生管理,尤其夏季要做好消滅蚊蠅等害蟲的工作。定期進行驅蟲。打耳號、閹割等需要的器械要嚴格進行消毒,注射要一頭豬一個針頭,預防交叉感染。
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常用的藥物有土霉素、貝尼爾、四環素、砷制劑等。青篙素和大蒜素對治療犬附紅細胞體病有顯著的效果,治愈率達90%以上[2]。華修國等(1997)利用藥物治療無法完全清除附紅細胞體,究其原因為動物骨髓以及紅細胞內部大量存在附紅細胞體,使得有些附紅細胞體可以逃避藥物的捕殺,大多數的藥物對附紅細胞體只能起到抑制作用,無法殺死,因此,對于此病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