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妍妏,程 妃,洪 淼,梁暢興,田 心,段龍川,簡永利,韓青松★
(1.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325000;2.新昌縣養殖業技術推廣中心 312500)
目前普遍認為生態放養雞是將雛雞經過1~2個月的育雛后,放養于庭院、林下、果園、山地、田地等的一種飼養方式。通常選擇土地開闊平坦的地域,以便搭建雞舍。白天雞可在放養區域自由覓食,早晨和傍晚進行人工補料,晚上雞回歸雞舍過夜休息。生態放養一般在南方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區或北方的夏秋季進行。生態放養雞,一方面可以使雞采食到一些昆蟲和草籽,從而節約部分飼料;另一方面雞產生的生物肥料可以被植被直接利用,從而建立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此外,生態放養雞比籠養雞得到更多的生活空間和鍛煉,口感較好,市場價格高。因此生態放養雞可使鄉村經濟多元化,使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在生態放養模式下,雞的飼養對場地條件要求較低,而且放養雞可以將鄉村一些無用的土地利用于養殖,提高鄉村的經濟收入,為推動地域經濟快速發展增添了新鮮活力,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之一[1]。
生態放養雞人為管理困難、長期接觸地面以及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導致雞群極易受到病原的侵襲。雞蛔蟲病就是一種傳染性極高,也極易在這種缺少人工管理的雞群下快速蔓延的家禽疫病。生態放養模式雞蛔蟲病的防控已成為廣大農業農村工作者和畜牧獸醫從業人員普遍關注的話題[2]。
雞蛔蟲屬于線蟲科、禽蛔蟲屬成員,成年雌蟲長60~110 mm,雄蟲長50~76 mm,呈淡黃色或黃白色。雞蛔蟲卵呈橢圓形,對消毒藥和自然因素具有較強抵抗力,蟲卵具有卵膜的保護,其發育在卵殼內進行,可保護其發育過程不受各種化學物質和紫外線等的威脅。蟲卵可在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存活[3]。雞蛔蟲卵對干燥的環境較為敏感,50℃以上的高溫容易將其殺死。在溫度較低的冬季,蟲卵不發育,但可存活幾個月之久。在自然環境中,約17~18d內會發育成含有第2階段幼蟲的蟲卵,此種蟲卵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常稱為感染性蟲卵或侵襲性蟲卵。蟲卵常通過污染飲水、飼料等使疾病迅速擴散[4]。在土壤中,雞蛔蟲卵經6個月仍可保持其感染性。雞蛔蟲卵在土壤中若被蚯蚓所食,蚯蚓即成為其宿主,從而大大增加其成活機率。當雞食入帶有感染蟲卵的蚯蚓后,蟲卵在雞禽腺胃中破殼并進入十二指腸,鉆入腸黏膜中,一周左右后,幼蟲鉆出黏膜,在十二指腸腸腔內隨意移動。幼蟲經3次蛻皮發育后成長為成蟲[5]。雞蛔蟲成蟲主要寄生于雞小腸中,感染嚴重時偶見于嗉囊、肌胃、盲腸和結直腸。總之,雞蛔蟲病是一種常見的寄生性線蟲病,對任何階段的雞都具有有感染性,尤其是對小于3個月齡的雞感染率更高[6]。
蟲卵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當雞啄食受蟲卵污染的水和飼料,或者是帶有受感染性蟲卵的蚯蚓,造成雞群感染。隨著雞齡的增加,其感染性逐漸降低,成年雞抵抗力較強,一般不發病,但可攜帶蟲卵。蟲卵從卵到成體大約需要35~58d。雛雞感染常影響生長發育,嚴重時可導致死亡。當雞受到嚴重感染時,會表現出較明顯的癥狀:幼蟲侵入腸黏膜后,腸絨毛受損,腸腺受損,引起黏膜炎癥和出血,引起急性出血性腸炎。當大量的成蟲聚集在腸道時,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腸道阻塞甚至破裂。同時,蟲體內產生的代謝物會引起慢性中毒。雞感染較輕時,主要表現為嗜睡、食欲不振、貧血、腹瀉、生長發育緩慢、體重減輕,有時出現腸破裂。成年雞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通常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只有當感染嚴重時才會發生腹瀉和產蛋量減少[3]。任何年齡段雞均可被感染,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易感性最高的是小于3個月齡的雞,尤其采用平養、放養模式的雞有較高的發病率,癥狀也比較嚴重。成年雞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通常不會發展成疾病,但會成為帶蟲者[6]。
雞蛔蟲病傳染速度極快,對雞群健康產生巨大危害。首先,感染雞蛔蟲的雞群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愿走動、食欲不振、雞冠蒼白、羽毛蓬亂、腹瀉甚至血便、生長緩慢、產蛋率下降。其次,雞蛔蟲腸道破壞雞群腸道后,降低了飼料轉化率,雞缺乏營養,雞群消瘦,抵抗力降低,容易繼發其他常見病的感染,從而提高死亡的風險。再次,雞蛔蟲存在于胃腸中,大量繁殖的蛔蟲容易使腸道發生阻塞,使雞進食困難,生理狀態失衡,同時蛔蟲產生的代謝產物會造成慢性中毒。再次,雞蛔蟲病發生后,蟲卵隨雞糞排出,還會給生態環境效益帶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雞蛔蟲卵污染環境和農作物[7]。
本病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需結合臨結合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
雛雞腸道內有少量蛔蟲寄生時看不出明顯的癥狀,到了中后期雞群開始表現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羽毛松亂和翅膀下垂,冠髯、可視黏膜和腿腳蒼白,生長緩慢,消瘦衰弱,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現,有時糞便中混有帶血的黏液。成年雞嚴重感染時出現腹瀉、貧血和產蛋量減少等癥狀。
解剖尸體時發現機體消瘦,小腸腫脹,腸腔內有紅色聚集物,蟲體寄生時可以觀察到蟲體之間會相互纏繞呈發辮狀,小腸壁增厚,有條狀的出血斑,明顯時蟲體呈“豆芽狀”,兩條盲腸腫脹,扁桃體腫脹出血。
采集雞群新鮮糞便或剖檢雞腸道內容物,經過富集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蟲卵。若發現橢圓形蟲卵,結合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即可確診[8,9]。
懷疑雞群感染雞蛔蟲后,使用抗蛔蟲藥物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說明診斷正確。這也是生產中常用的方法。
由于雞蛔蟲生活史具有多個明顯的不同節段,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藥物預防和治療是防控雞蛔蟲病最有效的手段。
阿苯達唑是使用最為廣泛的驅雞蛔蟲藥物,拌料飼喂3~5d即可得到較好的驅蟲效果[10,11]。此外左旋咪唑、苯并咪唑、四咪唑、丙硫苯咪唑、吩噻嗪、伊維菌素等都具有較好的驅雞蛔蟲作用[12,13]。海興鵬報道,可使用驅蟲散、苦楝根皮湯、生南瓜等重要方劑子進行雞蛔蟲病的驅蟲[14]。此外,在驅蟲的同時應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預防雞群的繼發感染;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以幫助腸黏膜的回復;添加維生素K,幫助腸道止血,已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嚴格控制外來生物進入場內,特別是能被蛔蟲感染的禽類。其次,嚴格控制不同生產階段雞在場區內的流動,特別注重控制雛雞和成年雞的相互接觸,杜絕雞蛔蟲病在場內的交叉感染。再次控制生產工具和物資在場內不同區域的流動,防止因生產工具或物資流動造成的蟲卵傳播。
在雞蛔蟲影響嚴重的地區,必須根據雞的生產階段進行定期驅蟲。首先,雛雞在1月齡左右(即雛雞育雛后即將進入放養場地)進行第一次驅蟲,以后每月進行一次驅蟲,直至雞成年為止;其次,成年雞在每年春季進行2~3次驅蟲,為確保雞在不同區域流動的安全性,成年雞更換飼養場地時需再次進行驅蟲一次。在受蛔蟲病影響較小的地區,可根據該病在場內的流行特點,在每年的4~5月和9~10月發病高峰來臨之前,提前1個月進行驅蟲[15]。
雞群活動區域的管理:由于雞蛔蟲繁殖能力強,傳播快,蟲卵具有堅強抵抗力,因此對不同生產階段雞進行分區飼養,可大大減少雞蛔蟲病的感染與傳播。成雞和雛雞盡量分區域飼養,如果必須在一個場地,要對大雞進行驅蟲,并嚴格消毒后才可以混群。定期更換墊草,換下來的舊墊草應焚燒,定期鏟去雞舍運動場的表面土壤,換成新土。
雞群的營養管理:若雞群營養攝入量不足、飼料配合單一時,會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導致雞群抵抗力減弱,從而增加雞蛔蟲病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因此要對生態放養雞群給予全面營養,提高雞群抵抗力。在喂養的過程成中注意飼料的營養搭配,保證雞在恢復期間有足夠的營養,同時要保證它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充足,來提高雞群抵抗力。此外,在進行雞蛔蟲病的治療過程中要積極做好飼料的調整,以使雞群能夠快速恢復生產性能,減少經濟損失。
雞舍雞糞的管理:首先,驅蟲藥物投喂通常是在傍晚,次日早晨蟲體會隨糞便排出,應及時清除干凈。其次,將清除的雞糞及殘余飼料集中堆肥發酵,以殺死蟲卵。再次,將雞糞遠離蚯蚓之類的生物,防止雞再次誤食蟲卵[16]。
做好消毒:使用消毒藥進行場地和工具消毒是防控雞球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實踐證明,使用生石灰、草木灰以及百毒殺等消毒藥進行消毒具有減少雞蛔蟲病以及其他常見疾病的效果[18]。
其他重點疾病的預防:首先,做好國家規定家禽疫病以及場內流行疾病的防控,有利于提高雞群的抵抗力,減少雞蛔蟲病的發生。其次,在進行雞蛔蟲病治療的同時,應注重防治場內常見病原的繼發感染,通常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雞蛔蟲病是由禽蛔蟲寄生于雞小腸引起的一種線蟲病,給養雞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生態放養雞蛔蟲感染尤為嚴重。只有在做好場內生物安全防控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驅蟲,同時加強場內精細化管理,才能有效防止生態放養雞蛔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