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波
(遼寧省建平縣沙海動物衛生監督所 122431)
豬萎縮性鼻炎現階段在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史,豬只發病初期會出現流涕、鼻塞以及打噴嚏等癥狀,容易誤診為感冒,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隨著豬只病情的發展,豬只出現整體性癥狀,生長發育放緩,甚至停止發育,同時豬只在患病后整體免疫力大幅度下降,造成其他疾病的發病率也增高,形成復合疾病,治療難度增大,嚴重影響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豬萎縮性鼻炎是由產毒素多殺性巴氏桿菌與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感染造成的。產毒素多殺性巴氏桿菌與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的病原抵抗力相對較弱,常見的消毒藥水都對其具有一定的滅殺效果,但要防止長時間使用同一種消毒劑,促使病菌產生一定耐藥性,影響消毒效果。雖然產毒素多殺性巴氏桿菌與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但是若豬只感染該病菌,則病菌則會在豬只體內大量增殖,并分泌出活性較強的毒素,會造成豬只部分皮膚壞死,隨著病情發展,豬只會出現萎縮性鼻炎[1]。
由于養豬業已經逐漸從傳統養殖步入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但是由于飼養量倍增、飼養密度增大等問題,使許多傳染性疫病傳播速度增快。豬萎縮性鼻炎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規模化養殖場飼養模式的發病率明顯較高。患病初期豬只會表現為鼻塞、流涕以及打噴嚏等臨床癥狀,容易被誤診為感冒,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豬鼻腔內有出血癥狀,并且分泌物明顯增多、增稠,生豬為了緩解鼻部的瘙癢感,會出現以頭拱地、拱墻的現象來摩擦鼻部,同時患病豬只頻繁流淚,在內眼角內側出現沉積的淚斑。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患病豬只出現整體性皮膚皺縮,因而造成豬只的鼻部、面部出現形變,因為皺縮的部位不同,造成型態各異,但鼻腔會因為皮膚皺縮受損。
3.1.1 科學化飼養管理
由于養殖場飼養過程中飼養數量倍增,若發生傳染性疾病,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規模傳播,嚴重影響了豬只的正常飼養生產,豬萎縮性鼻炎就屬于具有傳染性的疾病之一[2]。
首先,新豬在入舍前,應該對豬只進行入舍檢疫,確認無明顯傳染性疾病后才可入舍,入舍后需要隔離飼養一段時間,進一步避免傳染病。其次,為了保證豬只混養造成交叉感染,應該保證“全進全出”制度。最后,應該定期對養殖舍進行清潔、消毒工作,非工作人員不可進入養殖區域,工作人員在進入養殖區域前需要進行消毒后才可進入。
3.1.2 提高飼養環境
合理調整養殖場的飼養環境,可以有效提高豬只的自身抵抗力,以抵抗病菌、降低疾病的患病率。保證合適的溫度,避免溫度過高,否則,不僅會造成豬只的飼料利用率下降,還會讓豬只出現暈厥的情況。溫度過低則會導致豬只感冒,抵抗力下降。合理調整養殖舍的濕度,濕度過高會造成養殖舍內的病毒、細菌傳播速度增快。根據季節適當調整通風,避免豬舍因為長時間通風不暢,而有害氣體過量,輕則影響豬只的健康,重則會造成豬只中毒、死亡。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養殖過程中的光照時長與光照強度、飼養密度、墊草的定期更換等飼養條件[3]。
3.1.3 科學設定日糧配比
在飼養豬只的過程中,科學的日糧配比至關重要,充足的日糧供給不僅能保證豬只的快速生長發育,還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降低患病率。豬只在飼養的過程中,不同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有明顯差異,應該根據豬只不同飼養階段的營養需求,進行適當的日糧配比。
豬萎縮性鼻炎在患病初期表現的臨床醫學癥狀與感冒相類似,因此極易造成誤診,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在豬只出現感冒癥狀后,應該及時對患病豬進行確診,若發現為豬萎縮性鼻炎則及時治療。對患病豬只進行隔離治療,可以避免病情的擴散,造成大面積傳染。使用抗生素類或者磺胺類藥物進行肌肉注射,同時配合四環素、土霉素等進行喂服,在患病初期可以有效地對病情進行控制。若患病豬只的病情較為嚴重,則需要使用青霉素、氫化可的松、利多卡因以及生理鹽水在患病部位進行封閉注射,避免豬只面部出現整體性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