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廣
(廣西辦博白縣雙旺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37623)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養豬過程中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致死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易感群體較廣、病死率較高,一旦發生會對豬只的健康生長造成嚴重影響,使養殖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做好該病的防制工作尤為重要。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生無季節限制,但是在春季以及秋季發病較高。不同年齡豬只均可患病。自然感染狀況下,2~4月齡豬只發病概率較高,若豬只為急性發病,其死亡率可達到80%~100%。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傳染源為病豬以及帶毒豬,其病原為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豬及帶毒豬肺部、氣管以及鼻液等多個部位均存在病原[1]。健康豬直接接觸病豬或者接觸其飛沫均可患病。在不同豬場間,常因病豬或帶毒豬的引入而導致該病的傳播。另外,飼養環境較差也會導致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生,豬舍通風狀況不佳、養殖密度過大、溫度及適度不適宜、應激反應等均是本病暴發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地區,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差異較大,通常新疫區較高,而老疫區相對穩定。
最急性型病豬往往突然發病,部分病豬甚至無任何臨床癥狀而直接死亡。病豬主要癥狀為高熱、厭食、疲倦、短期嘔吐或腹瀉,在發病初期呼吸癥狀并不明顯,僅僅表面為脈搏增加,隨著病情發展病豬表現為心衰以及循環障礙,多部位皮膚發紺。待發病后期,病豬表現為體溫驟降、嚴重的呼吸受阻,在其臨死前鼻部以及嘴部不斷流出血性泡沫。通常出現臨床癥狀后僅24~36h病豬即死亡。
急性型病豬體溫高達40℃~41℃,其精神萎靡、皮膚發紺、臥地不起、食欲不振、飲欲不佳。病情嚴重者呼吸困難、咳嗽不止、張口呼吸、呈犬坐、痛苦難耐,在發病后24h內上述癥狀尤為顯著,若不及時治療,僅1~2h即因窒息而死亡。
亞急性以及慢性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多由急性期轉變而來。其病程可以達到15~20d,病豬無發熱癥狀或出現輕度發熱現象,存在間歇性或自發性咳嗽,其食欲不佳,肉料比較低。病豬懶動,對其驅趕時常常掉隊,僅喂食過程中可勉強爬起。在慢性期豬群臨床癥狀并不顯著,不存在其他并發癥,通常可自行康復。在同一豬群內,病豬臨床癥狀可能存在差異。
最急性型病例往往突然死亡,尸檢不存在明顯特征性病變。
急性型病豬腹腔內積存有大量液體,其脾臟以及肝臟腫大,肝臟表面、肺臟表明、心包液內可見類似于膠凍的組織滲出液。病豬雙側肺部均存在明顯的炎性病變,肺尖葉以及心葉顏色為紫紅色,硬度較大,肺間質內布滿紅色膠凍樣物質,肺臟表面附著有纖維素性物質,同時滲出淡黃色液體,部分病例腹腔內部亦可見纖維素性滲出物。
若病豬病程持續10~15d,其肺臟可見較大的干酪樣病灶,或存在具備壞死碎屑的空洞,部門病豬肺臟出現膿性病變,表面附著有纖維性物質。病豬心外膜、心包膜、肺膜可見纖維素性粘連,部分病豬整個肺部均與胸壁粘連。
若病程持續超過15d,病豬肺部與胸膜粘連,肺臟可見壞死性結節、化膿灶或局部壞死灶,邊緣存在類似于蝦肉的實變區,形狀類似于蛋糕,質地堅硬,將其切開切面較為堅硬,其間質寬度增加,氣管腫大并存在出血現象,下頜淋巴結亦存在腫大以及充血現象。病豬肺臟結締組織明顯增生,心包粘連在胸壁上,膽囊存在明顯積液,噴門出現潰瘍并明顯腫大,腸系膜淋巴結亦存在出血現象。
保證圈舍內良好的通風條件,合理控制飼養密度是防制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重要措施。通常情況下,需保證每透仔豬0.5m2以上的活動空間,超過40kg的豬只活動空間需達到0.7~1.0m2。需維持圈舍內良好的通風,以減少空氣中的氨氣,幫助豬群減少應激刺激,同時降低空氣內病原的濃度,為豬群提供充足氧氣。此外,還需對圈舍衛生加強重視,及時清理圈舍內污水、糞便等污染物并定期消毒,為豬群營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2]。需落實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結合氣候條件對圈舍內溫度以及適度嚴格把控。為豬群喂食全家優質飼料并提供清潔飲水,若條件允許還需控制飲水并做好消毒工作。
若豬場內發生疫情,必須立即對全場封鎖,對人員出入嚴格把控。在進入生產區前人員必須更衣消毒,以阻斷病原傳播。對環境強化消毒處理,可采用4%的火堿水溶液每3日對豬舍消毒一次,在空氣消毒中需嚴格把控霧化程度。對病豬及時隔離并觀察,落實防制及淘汰處理工作。對病死豬嚴格消毒并運送至制定地點焚燒或者深埋處理。
在豬只5~8周齡時,需對其首免,2~3周后二免,可采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
可為病豬肌肉注射3~10mg/kg·bw的乙基環丙沙星,每日2次,連續用藥3~5d,同時肌肉注射0.2mL/kg·bw的硫酸慶大-小諾霉素注射液,每日1次,連續用藥3d。
若病豬可正常采食,可將600mg土霉素添加至病豬每千克飼料內連續喂服5日。
將石膏100g,桑白皮及蘇子各40g,半夏、冬花、班樁、黃芩、梔子、黃柏及黃連各30g,杏仁、麻黃、桔梗及賽素草各20g,甘草15g加清水煎煮后為病豬灌服,每日用藥1劑,連續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