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勝,張國華,彭 曄
(1.四川省綿竹市富新鎮畜牧獸醫站 618200;2.四川省巴中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36000)
豬丹毒病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生豬急性、熱性和高度傳染性疾病,根據發病機理可以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疹塊型)和慢型3種類型[1]。感染該病后生豬主要表現出急性死亡、頸部背部皮膚大面積瘀血、精神萎靡不振、便秘等癥狀[2],導致生豬采食量下降,生長速度放緩[3],生產周期變長,養殖收益下降[4]。采取科學選取場點位置、中醫西醫防治疫病、生物安全管理等防控措施,降低該病的感染幾率有重要意義。
生豬養殖場點建設首先要考慮場點位置是否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地方人民政府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等一系列規章和相關技術要求[5],這關系到生豬養殖場點的建設成本、衛生防疫、養殖效益、飼養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生豬養殖效益高低、對豬場周圍環境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生豬養殖場址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是否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建設用地面積是否充足;方位朝向、風向是否遵循自然規律;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是否便利;動物疫病防控條件是否符合地方人民政府關于“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劃定范圍和《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規定的要素,具體如下:
1.1 建設場點要在政府劃定的畜牧養殖用地區域內。
1.2 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較完善處。
1.3 遠離學校、居民聚居點、生產廠區、居民飲用水源保護地和風景名勝區等處。
1.4 和居民飲用水源保護地、公路、鐵路、水路、居民聚居點、其他動物養殖場點和畜禽屠宰加工場點的直線距離達到1000m以上。
1.5 符合生態環境部門公布的環境影響評價要求[6]。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豬舍溫度普遍達到32℃以上、濕度達到79%以上,加之飼料、豬糞無法及時清理,容易滋生各種各樣的致病菌,造成夏季成為豬丹毒桿菌感染生豬后發病的多發季節。從《皇帝內經》《豬經大全》等中醫理論上講這是“濕熱侵襲”所引發的,按照“療熱用寒、涼藥”的原則,選取黃連、黃芩等用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選取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辛涼解表藥用于解表清熱和疏散風熱;選取牛黃、蒼耳子等用于消腫止痛;選取茯苓、澤瀉用于利水通淋。結合生豬養殖規模、病情等因素增減雙花、蒲公英、魚腥草、大黃等,磨粉拌料、煎水飲服,有較好的療效[7]。
2.1.1 常用預防性中藥
“以黃芩、黃連徹其熱,以郁金、香豆豉宣化其穢”之理選取黃連黃芩湯煎水飲服作為預防性藥物,也可以將中藥研磨成較細的顆粒狀物拌料飼喂,1天1次,連喂3d。
2.1.2 治療性藥物
按照“清熱澡濕、疏風散熱、消腫止痛利水通淋”的原則,合理選擇中藥進行配伍進行治療。
2.1.2.1 以黃連“解毒去火、清熱化濕”為主藥,可用以下方劑:蒼耳子15g、黃連30g、茯苓15g、黃芩30g、香豆豉30g、郁金23g、蒲公英10g。煎水飲服,1天3次,連飲3d。
2.1.2.2 以蒲公英“清熱去毒、散結消腫、通淋利尿”為主藥,可用以下方劑:蒲公英10g、黃芩30g、澤瀉15g、魚腥草10g、雙花10g、甘草15g、葛根15g。煎水飲服,1天3次,連飲3d。
2.1.2.3 以連翹“清熱去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為主藥,可用以下方劑:丹皮15g、雙花15g、梔子10g、牛蒡子10g、菊花10g、連翹10g,甘草10g、黃柏10g。煎水飲服,1天3次,連飲3d。
豬丹毒桿菌是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磺胺類等藥物較為敏感,可根據藥物配伍進行預防治療。
2.2.1 常用預防性化學藥物
預防豬丹毒病可選用鹽酸多西環素按照1∶100的比例拌料,混勻后連續飼喂3d;選用鹽酸土霉素按照1∶85的比例拌料,混勻后連續飼喂7d,均可降低發病率。
2.2.2 治療性藥物
2.2.2.1 豬丹毒治療的首選化學藥物是青霉素,配以鏈霉素增加療效。按照生豬60kg體重用200萬IU青霉素、55萬IU鏈霉素的比例用注射用水混勻后進行肌肉注射,1天2次,連續注射3d。
2.2.2.2 選取動物專用頭孢類藥物頭孢噻呋、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按照每千克2.5mg計算,頸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續注射2~4d。
2.2.2.3 選取普魯卡因青霉素、乙基環丙沙星注射液,按照60kg體重用120萬IU普魯卡因青霉素(注射用水稀釋)、360mg乙基環丙沙星注射液混勻后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續注射4~6d。
養殖業主根據養殖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和免疫病種[8]。
2.3.1 按照“減少應激、降低養殖成本、預防病種多”的原則,建議選用“豬丹毒-豬瘟-豬巴氏桿菌病”三聯苗進行免疫接種。斷奶16日以上的仔豬,使用9號針頭皮下或者肌肉注射2mL,45~50d后加強注射1次,可以讓生豬主動免疫取得很好的效果。
2.3.2 按照“一病一針、精確預防”的原則,建議選用豬丹毒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斷奶后體重11kg以上的仔豬,使用9號針頭皮下或肌肉注射5.5mL;11kg以下或未斷奶的仔豬均使用7號針頭皮下或肌肉注射2.8mL,間隔31d再注射3mL。
3.1 通過修建圍墻、柵欄等方式防止外來人員、野生動物等隨隨便便進入生豬養殖場點,為生豬養殖場點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物安全屏障。將生豬養殖圈舍和外界、生產區和非生產區等分開,嚴格控制隔離圈舍、豬糞堆積區等疫病高污染區域和產房、保育舍等人員、物品等交叉活動、使用,防止豬丹毒等疫病傳播給飼養生豬。
3.2 強化生豬飼養管理,從外界調入生豬前要詳細了解生豬輸出場點的防控情況(特別是發病情況和發病原因,查看免疫記錄了解是否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生豬運輸車輛在運輸生豬時要嚴格進行消毒滅源,防止豬丹毒等疫病帶到生豬輸入場點。生豬進場后隔離到最大潛伏期滿后無異常再混群飼養。
3.3 主動免疫產生疫苗藥物空瓶等醫療廢棄物,生豬發病治療使用的注射器、針頭、保定繩等醫療器械要嚴格管理,禁止交叉使用而導致動物疫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