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國
(新疆吉木薩爾縣三臺鎮畜牧獸醫站 831704)
一般奶牛每天泌乳量在10~15kg 左右,高產奶牛日產奶量超過30kg,在整個產奶期期間(305d)的泌乳量可超過6t。影響奶牛泌乳量的因素包括遺傳、生理、病理、環境管理、飼喂管理和應激等,雖然品種因素對奶牛的泌乳量有極大影響,但是后天飼養管理直接影響奶牛的生產、繁殖性能和奶牛健康程度。為進一步促進高產奶牛健康生長生產,需要根據不同生理階段科學飼養和飼養,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不同品種奶牛的泌乳量不同,乳品質也有所差異。我國奶牛中以荷斯坦奶牛的泌乳量最高,但是從奶牛乳脂率來講,荷斯坦奶牛乳脂率低于娟珊牛,而娟珊牛的泌乳量明顯低于荷斯坦奶牛。其次,同一品種奶牛在不同生理階段的泌乳量不同,大多數奶牛分娩后的產奶量逐漸增加到產后60d 左右達到泌乳高峰期,然后泌乳量又逐漸減少。高產奶牛泌乳曲線為上升幅度大,高峰期時間長,下降速度緩慢。
首先,初產奶牛泌乳量低于經產奶牛,這主要和初產奶牛的身體機能不如經產奶牛成熟,初產奶牛泌乳量一般為其第3或4 胎的80%~85%左右。其次,奶牛第3 或4 胎時為奶牛的最高產奶胎次,高產奶牛可通過科學飼養和飼喂,到第8 胎仍保持較高的泌乳量,但若管理不當,可在第6 胎時泌乳量顯著下降[1]。
奶牛停止泌乳到產前15d 為干奶期,一般干奶期時長為60~75d,即奶牛產奶300d 后就要進入到干奶期階段。干奶期的飼養管理原則為“補充營養,停止擠奶,促進乳腺恢復,保胎防止流產”,合理的干奶可以促進乳腺組織恢復,并有利于胎兒生長,對于產后癱瘓和乳房炎等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合理控制精粗比。干奶期主要飼喂粗飼料,以防精飼料飼喂過度造成消化系統疾病,精粗飼料比例為2∶8~3∶7,尤其是產前1 周高產奶牛乳房已脹大,若精飼料比例高會導致乳房異常終止,對于中等體型的奶牛,日精料飼喂量約為3.5kg,而粗纖維占比應超過20%。其次,控制鈣磷飼喂量。為降低高產奶牛產后癱瘓的發生,干奶期日糧中鈣磷比為1∶1~1.5∶1,同時補充適量的食鹽保障體內氯離子的需求量。整個干奶期飼喂的飼料應為優質、新鮮、干凈飼料,禁喂甜菜渣。
首先,做好乳房護理工作。干奶期主要目的為促進高產奶牛乳腺恢復,因此每日可對高產奶牛乳房進行溫毛巾孵育和按摩,以防乳房炎發生。其次,采用合理的干奶法,一般奶牛干奶方法為快速干奶法,高產奶牛可通過逐漸干奶法進行干奶,即干奶前15d 降低精飼料、青綠多汁飼料飼喂和飲水,停止按摩并減少擠奶次數,直至停止擠奶,一般通過7~14d 即可干奶,干奶后向乳頭內注射適量抗生素,可降低乳房炎發病率。
奶牛產前15d 到產后15d 為圍產期,圍產期時長30d 左右,圍產期的飼養管理原則為“做好產前和產后護理,科學擠奶”,圍產期的飼養管理水平直接決定高產奶牛泌乳量和泌乳高峰期持續時間。圍產前期為產前15d,圍產后期為分娩后15d,兩個階段的飼喂和飼養要點也不同。
首先,精粗飼料比例適當。圍產期精粗為4∶6,從干奶期到圍產前期這一階段的精飼料水平需要逐步添加,以防添加過量引發瘤胃中毒,日添加精飼料不易超過0.5kg,圍產前期和后期日糧粗蛋白水平分別為12%~15%和18%~19%,前期的低蛋白水平能降低奶牛酮病發病率[2]。其次,合理控制礦物質飼喂量。添加適量陰離子鹽預防產后低血鈣癥,圍產前期奶牛鎂離子提高至日糧0.4%水平可降低產乳熱發生。最后,圍產前期停止飼喂緩沖劑以防奶牛攝入過多的堿性陽離子(如鈉離子、鉀離子)出現低血鈣和乳房水腫癥狀,而圍產后期可飼喂適量的小蘇打+氯化鎂促進瘤胃機能恢復。
首先,產前7d 轉至干凈的產房內,時刻留意奶牛分娩征兆。其次,做好產前用具消毒和助產工作,奶牛產前仍需適量運動可促進胎兒自然分娩,若奶牛分娩過程中發生難產,需要科學助產,避免助產力度過度造成母牛產道拉傷。最后,做好買牛產后護理和哺乳工作。為促進奶牛惡露排出和體力恢復,可在產后服用5~7kg 溫熱的益母草紅糖水,新生犢牛自行站立后可飼喂初乳。奶牛產后第一次擠奶不用完全擠凈,這樣可降低奶牛乳房炎發病率,而第1d 擠奶量應為奶牛日泌乳量1/3,然后逐漸增加。奶牛產后需要盡快起身,這樣可以促進惡露排出,也防止子宮脫出,飼養人員需要做好母牛體溫記錄工作,正常奶牛體溫為37.5℃~39.0℃,奶牛可因乳房炎或代謝紊亂等癥狀出現產后體溫突然增高,此時需要進行隔離和單獨治療。
奶牛產犢后15d 到干奶期均為奶牛的泌乳階段,國際規定奶牛泌乳期為305d,根據奶牛泌乳規律可將泌乳期分為泌乳前期(產后16~100d)、泌乳中期(產后101~200d)和泌乳后期(產后201d~干奶期)三個階段。泌乳前期由于奶牛產后體質較弱,自身營養消耗較大,母牛的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和免疫系統都處于低水平狀態,而乳房腫大,乳腺功能還未徹底恢復和運轉,隨著泌乳量的增長,奶牛容易感染疾病,且泌乳前期的營養管理水平直接決定泌乳高峰期來臨時間,因此養殖戶需要格外注意泌乳前期的飼養管理,需要提高泌乳期前期奶牛飼養管理水平,最大程度發揮高產奶牛的生產潛力。泌乳中期的重點為如何科學延長高產奶牛的泌乳高峰時長,尤其是奶牛在產后180d左右,其泌乳量會出現明顯下降,高標準飼喂并不符合奶牛生理和生產需要,因此需要根據奶牛生理和泌乳量制定一個動態平衡的飼養管理方式,合理提高泌乳量[3]。泌乳后期胎兒發育迅速,該階段奶牛的增重也較快,在保障胎兒營養需要的銅須需要留意奶牛泌乳量,做好干奶準備。
首先,泌乳前期要提高日糧磷元素、粗蛋白、能量水平,降低粗纖維含量,因此需要飼喂適口性好的高能量飼料,這樣可以適量提高精飼料比例,但為避免奶牛一次性采食過量精飼料造成瘤胃消化不良或代謝性疾病,可以增加飼喂次數進而增加全天的飼料采食量,讓奶牛盡快到達泌乳高峰期,泌乳高峰階段需要增加飼料種類,保障營養攝入的豐富性。其次,泌乳中期奶牛主要是促進奶牛平穩降低泌乳,以防泌乳量和體重突然減少,因此泌乳中期需要增加粗飼料飼喂量,根據奶牛泌乳情況適量降低精飼料飼喂。最后,泌乳后期主要促進奶牛體膘恢復,但切勿飼喂過量造成奶牛膘情過肥。泌乳后期仍以粗飼料飼喂為主,降低多汁飼料飼喂,切勿飼喂冰凍霉變飼料。
首先,科學產奶。產奶前后需要做好乳房和乳頭清潔,合理間隔產奶時間。其次,做好牛舍清潔。泌乳期間每天擦拭2 次,及時更換墊草,修建蹄部,以防肢蹄病降低泌乳量。最后,泌乳階段應保持適量運動,以防高產奶牛整日站臥不利于血液循環。
總而言之,奶牛是一種受環境溫度、濕度和清潔度影響較大的哺乳動物,不同生理階段都需要做好環境溫濕度和消毒管理,為降低熱應激對奶牛泌乳的不良刺激,牛舍溫度應維持在12℃~20℃,相對濕度在65%~75%,并及時清理牛舍糞污,每周進行2 次消毒管理。同時,牛舍飼養密度應合理控制,避免擁擠、碰撞造成奶牛傷害,通過適量運動、光照和體表刷拭能促進奶牛新陳代謝,進而增加泌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