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代偉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鶴齡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28309)
當下,很多基層養殖戶未形成較好的防疫觀念,也未掌握科學的防疫手段,在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上多有疏忽,稍有不慎便容易引發嚴重的疫情問題,如何做好提前防范以及如何進行有效治療,這兩大問題是確保生豬養殖效益的重中之重。
病菌會隨著病豬的排泄物或嘔吐物繼續傳播,如若不即刻加以清理,不僅容易滋生細菌、傳播病菌,也會產生諸多刺鼻氣味、成分有害的氣體,十分不利于養殖環境的維護,為此,務必要及時清理豬圈,將養殖廢物逐一清理干凈[1]。以此確保更為整潔、衛生、安全的養殖環境,特別是在每年的秋冬時節,相對更低的氣溫條件給病菌的滋生供以舒適有利的溫床,在低溫狀態下病菌往往可以長期存活,清潔工作的關鍵性在此時得到進一步凸顯。另外,病豬在呼吸過程中也有很大概率將病菌呼出,因此,還可以在豬圈內建造腳窗、大窗,定期打開門窗,注意通風換氣,將含有病菌的氣體及時排出,讓生豬呼吸清新潔凈的空氣,創設衛生潔凈的空氣環境。
免疫接種是防范病菌侵襲的有力途徑,生豬事先注射好疫苗,可以在體內形成一定的抗體,繼而更好地抵御腸胃炎病毒,而縱觀生豬養殖實際,在不少養殖戶看來,腸胃炎主要是由于非傳染性因素所致。對于相關疫苗的接種多有忽視,此舉同樣是導致生豬腸胃炎頻發的原因所在,為此,畜牧部門必須做好宣傳引導,讓基層養殖人員意識到接種的必然性,繼而擬定嚴謹細致的接種計劃,逐一推進各項接種事宜。通常而言,妊娠母豬在生產前的30~15d 時間內,需要注射接種輪狀病毒與傳染性胃腸炎二聯苗,而保育期仔豬最好在秋冬、初春時節注射,這些時節氣溫偏低、空氣更為潮濕,是腸胃炎多發期,此時免疫通常可以發揮更顯著的防范成效[2]。
通常而言,為防范病菌的入侵,豬場最好遵循“自養自繁”的原則,必須從其他地方引種時,務必要事先抓好必要的檢測工作,確保引進豬的健康狀態,在正式起運之前一定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檢疫證明,還要交由專業獸醫做好檢疫檢測。直至確定引進豬的絕對健康狀態后,方能將其運送至豬場,并同豬場現有生豬隔離開來,安置在特定的隔離圈舍內飼養觀察,半個月后沒有觀察到異常問題的方能混入原有豬圈一同混養,切忌剛引入便無差別混養的舉動。另外,平時的常規檢疫也不要落下,在養殖間隙注意多多留意豬群的行為狀態,諸如飲水、飲食情況,糞便排泄情況等,皆應作為日常審查的項目,并定期聘請專業獸醫就場內生豬進行細致檢查,以期及早發現疾病、及早進行診治。
唯有消好毒才能殺好菌,在實際操作中,一是要格外注意消毒藥劑的挑選,最好選用堿性消毒藥品來消毒,氨水、燒堿溶液皆是較好的選擇,同時注意不能長時間使用同一種藥劑,以免病菌出現抗藥性,定期更換才能達到更好的消殺效果;二是要強化消毒的徹底性,豬圈內外皆要充分消毒,每一個角落皆要兼顧,著重就地面、墻壁等容易容納病菌的地方進行消毒,所謂病從口入,飼喂用具同樣亦是容易忽略的疫病傳染介質,必須細致消毒,并用潔凈水充分沖洗,待其晾干之后再繼續使用,降低病菌的擴散概率;三是要貫徹“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平時注意限制人員的出入,非豬場人員一般禁止進入,飼養人員在進入豬圈前也需充分消毒,穿戴好專門的衣物,以免將病菌攜帶入內。
為提升對傳染性腸胃炎的防范成效,養殖人員需從根源處著手強化生豬體質,讓其以更健壯的體魄應對病菌的侵擾,為此,需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在飼料的選購上以科學配搭、營養均衡、數量充足為基本原則,主要選購那些正規大廠家生產的飼料,一是確保品質,二是確保售后服務,自源頭處將飼料關口把控好;其次,對于飼料的存儲,一般將飼料存儲在陰涼干燥、通風性好的環境中,還可以在地面鋪撒適量的生石灰粉,確保環境的干燥,防范飼料霉變問題,品質不良、過期變質的飼料務必立即清理掉;最后,保證飲用水的衛生和食槽的潔凈,此舉可以有效切斷病菌的傳播渠道,在飼喂時還要將飼料、飲水的溫度調控在最適宜的狀態,以防范由于溫度過高或者過涼引發的腸胃不適。
在采取治療措施之前,需基于前期觀察到的病癥情況及病理變化,同時參考本地歷史病例情況,就病豬的腸胃炎情況進行判斷,并基于病癥表現、輕重程度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和用藥計劃,提高用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期讓病豬盡快恢復。
實際用藥時在應當立足于不同病豬的年齡確定具體的用藥類型,白頭翁散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使用,針對病癥表現嚴重的病豬,可以將頭孢、穿心蓮等藥物按劑量注射至病豬體內,考慮到細菌本身的耐藥性特征,在實際用用藥之前可以先做好藥敏測試,以確定最佳用藥方案[3]。同時還要格外注意的是,病豬感染病菌之后大概率會出現頻繁的嘔吐、腹瀉癥狀,此時很可能還會引發比較嚴重的脫水問題,因此,應當提前備好足量的葡萄糖溶液,以避免病豬因為脫水而死亡。
除了西醫手段外,中醫手段在傳染性胃腸炎的治療中也有較好成效,從中醫視角來看,對癥下藥是核心要點,如果在病豬發病之后未能采用針對性用藥策略進行施治,引發的后果無法預估,以中草藥作為施治手段副作用更小,既可以治標又可以治本,填補西藥的不足。在實際用藥時,可用到的中藥方劑諸多,可以取大黃、黃連、柯子各5g,苦參、白頭翁各10g,車前子25g,將這些藥材煎煮為藥液,添加于病豬每日食用的飼料中,同時配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能大大助力療效的強化[4]。
其一,中、西醫手段在治療方式和用藥類型上雖然存在差異,但最終的治療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發現患有傳染性腸胃炎的病豬時,需基于具體的病癥表現挑選更有效、更方便的治療手段,還可以將兩種手段加以整合,以期讓病豬及時恢復健康;其二,在用藥環節一定要保持謹慎,仔細察看相關要求和用藥說明,嚴格按照規定標準來確定藥物施用的具體時間、詳細劑量和注意事項,在需要搭配使用多種藥物時,注意做好協調,控制好用藥順序和用藥頻次,保證藥效的最大化發揮;其三,嚴禁藥物的濫用行為,要有規律、有節度地科學用藥,就算在發病過程中也必須依循藥物的劑量和療程要求科學給藥,確保使用劑量的合理性,切記不要超出規定劑量,同時保證用藥周期的科學性,唯有科學用藥,才能保證療效;其四,在病豬病癥得以好轉后,也不能忽視后續維護管理事宜,豬場養殖人員要強化日常觀察,不能放松警惕,注意留意病豬的行為表現,判斷其疾病有沒有再次復發,一旦發現存在復發問題務必要立即尋求專業獸醫的意見,將病癥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