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馬貫中
(1.江蘇科標醫學檢測有限公司 213115;2.南京醫科大學醫藥實驗動物中心 211112)
血吸蟲病對人畜的危害巨大,我國歷史上曾多次暴發嚴重疫情,新中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通過采用多種科學防控手段取得了很好成效。動物血吸蟲病防治關系到動物及人體健康、養殖產業的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防治的關鍵是有效控制傳染源。那么動物血吸蟲病有哪些危害,又該如何防治呢?筆者就此予以分析和探討。
血吸蟲又叫裂體吸蟲(schistosoma),是一種寄生在宿主靜脈中的扁形動物,宿主包括多數脊椎動物。血吸蟲以中間宿主釘螺為媒介,其毛蚴感染釘螺并在其體內發育成尾蚴,潛伏在溫濕度適宜的水體中,當動物接觸到存在血吸蟲尾蚴的水源時,則通過皮膚或口腔進入動物體內寄生發育和繁殖[1]。患病動物常見嚴重痢疾、食欲消退并逐漸消瘦、幼畜生長發育遲緩、抗病能力下降,若治療不及時有可能出現死亡。
血吸蟲病之所以易發難防,主要與血吸蟲的生物特性、傳播和寄生條件、防治措施不當等有關。其一,血吸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其蟲卵發育快速,寄生能力非常強,可在宿主體內長期寄生。該病不僅具有一般傳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還具有非常廣泛的可感染受體,目前已發現和證實至少40 余種動物都是血吸蟲病的侵害主體。其二,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分布普遍,釘螺廣泛存在于溫濕適宜的水域環境中,為血吸蟲創造了很好的寄生條件,同時被血吸蟲污染的釘螺水域,也是動物飲水、休憩的重要場所,這為血吸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傳染條件[2]。其三,人類在血吸蟲病的防治過程中忽視了動物血吸蟲病的傳染危害性,往往重視人類自身防護工作,而對動物健康不夠重視,尤其是不注意動物養殖、生活環境的衛生處理,致使動物排泄物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形成交叉傳染。
要想有效防控動物血吸蟲病必須在掌握血吸蟲病流行情況基礎上,立足本地動物疫病防治條件,在政府、血防機構、養殖戶、企業等主體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構建一個系統化防治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其一,建立完善的動物血吸蟲病防治體系。為了更好地推動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必須集合相關力量,建立統一組織,由地方政府牽頭,整合動物防疫部門、畜牧獸醫站以及各大農場等,組建動物血吸蟲病聯防工作小組,發揮各自在血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其二,建立動物血吸蟲病防治責任機制。農牧部門應制定綜合防治工作指南,明確各防治單位的工作目標,統一推進防治工作。三是,要建立動物血吸蟲病診斷實驗中心,加大專項資金和科研技術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強對重點疫區的常態化診斷試驗。要將動物血吸蟲病防治專項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加強防治工作保障。
春、秋兩季溫暖濕潤,非常適宜釘螺生長,也是動物血吸蟲病的高發時段。首先,地方血防站、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及畜牧部門應通力合作,組織專業人員對牲畜進行血吸蟲病檢查和監測。尤其是春秋季節,應重點加強對原疫區血吸蟲病的監測和血防工作指導。檢查監測應突出重點、注重全面,對原疫區動物進行普查、細查與抽查相結合。檢測時可先采用間接血凝試驗法進行篩查,再采集陽性動物糞便樣本,運用塑料頂管棉析法進行糞卵分離試驗確診[3]。其次,要加強對疫區動物的合理管理,嚴禁在疫區放牧,大規模養殖牲畜,盡量減少畜類養殖數量可以調整為禽類養殖;家畜應采取圈養模式,及時清理動物糞便,同時注意對飼料、水源等進行病菌檢測,避免污染。
優化改善生態環境可以有效減少釘螺數量,從而減少血吸蟲病傳播的中間載體。其一,應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易發區域應根據本地條件,對疫區的農業種植結構予以科學調整,可將部分水田改造成旱地,鏟除釘螺的生長環境;對易發血吸蟲病的溝渠進行硬化處理或填埋等措施,減少釘螺的產量;發展立體養殖業,將釘螺主要分布水域改建為魚塘,推行“鴨-魚-螺”立體養殖模式,既減少釘螺數量又改善水域生態,還帶動水產及禽類養殖產業發展。
動物血吸蟲病既危害到動物的健康生長和生命安全,影響農戶的經濟收入和農牧產業的穩定發展,同時也會對人類造成間接性傷害。加強動物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必須要健全防控機制、加強疫病監測、阻斷傳染源,從而取得防治工作的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