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沖沖
(遼寧省興城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125100)
羔羊大腸桿菌病是由于大腸桿菌感染造成的,屬于急性、致死性傳染病,該病菌對多種動物都具有傳染性,人類也包括其中,因此屬于人畜共患病。大腸桿菌病對成年羊只的影響相對較低,僅會造成成年羊只的腹瀉、飼料利用率降低等,經過治療后可以有效治愈,對羊只養殖的生產影響較低。但是由于羔羊的免疫能力較差、機體性能不足,大腸桿菌病對羔羊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會造成羔羊急性發病,同時死亡率極高,嚴重的影響了羊只養殖的正常生產。
羔羊大腸桿菌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兩季氣溫降低、氣候驟變,容易引起羔羊的不適,為該病的高發期。羔羊大腸桿菌病的主要感染對象為6 周齡內的羔羊,環境因素與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患病率有直接的關系,日糧配比不當造成營養供給不足,會導致羔羊的機體抵抗力下降,患病率增加;氣候驟變、溫度驟降會容易引起羔羊發生不良應激反應,造成免疫力下降,患病率增高;羔羊生活的養殖舍衛生條件不足,造成病原微生物與寄生蟲的大量滋生、繁殖,影響羔羊的健康,也會造成患病率倍增;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羔羊過度擁擠,不僅僅會發生搶食、毆斗等不良肢體接觸,同時若發生羔羊大腸桿菌病等傳染類疾病,也會加快疾病的傳播速度[1]。羔羊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為大腸桿菌的攜帶體與患病體,羔羊大腸桿菌病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健康羊只接觸了傳染源污染的日糧、飲用水等物造成感染。
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臨床醫學癥狀大致可以分為下痢型發病與敗血型發病兩種。
下痢型發病的羊只多為8 日齡內的羔羊,大腸桿菌感染會有2d 的潛伏期,2d 后出現臨床醫學癥狀。患病初期羔羊體溫會略微升高,無其他臨床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羔羊會出現腹瀉,糞便呈水樣、內有粘稠狀黏液、伴有惡臭,部分羔羊的糞便中伴有血絲,同時羔羊還會出現腹痛的癥狀。隨著羔羊腹瀉的加劇,容易出現脫水性虛脫,最后因為無力導致臥地不起。下痢型發病羔羊日齡較低,抵抗力不足,因此發病迅速,短時間會造成大量死亡,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治療,降低死亡率[2]。
敗血型發病的患病羊多為2~6 周齡的羔羊,大腸桿菌在經過2d 的潛伏期后,造成羔羊患病。患病后羔羊會表現為全身性癥狀,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嚴重的出現食欲廢絕的情況、體溫升高至40.5℃~42℃、腹瀉并停止反芻,出現患病癥狀后12h 內相繼出現死亡。部分患病羔羊會出現神經性癥狀,四肢失調、角弓反張;也有部分患病羔羊出現關節炎癥,四肢關節部位腫脹、走路困難,多為臥姿。
環境因素與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患病率有直接關系,因此合理調控羔羊舍的環境可以有效預防此病發生。母羊在配種前進行免疫接種可以有效地保證母羊在妊娠期不會受到大腸桿菌的感染,同時羔羊在出生后也可以獲得母源抗體,降低患病率。剛出生的羔羊需要保證初乳充足,提前補料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避免日糧更換過于突然,造成羔羊發生不良應激反應。定期對羊舍進行清潔、消毒,保證羊舍內的潔凈;合理調控羊舍內的環境因素,保障羔羊可以在舒適的空間生長發育,提高羔羊的機體免疫力[3]。
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治療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患病初期的羔羊需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出對當前大腸桿菌株較為敏感的藥物,可以選用呋喃類、喹諾酮類、抗生素類以及磺胺類等消炎藥物進行治療,避免長時間使用藥物造成大腸桿菌出現耐藥性。為了配合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治療,需要對患病羔羊進行補水,防止羔羊脫水,可以使用復合維生素、口服補液鹽以及葡萄糖,按照一定比例配成溶液后灌服。對于已經發生嚴重脫水的羔羊需要立即使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鹽水進行補液,用量根據患病情況而定,不超過100mL。針對患病情況較重的羔羊可以使用安鈉咖進行皮下注射,為羔羊強心。
養殖場的飼養規模相對傳統養殖模式而言數量龐大,同時發生傳染類疾病后也會造成大面積傳染,嚴重地影響了養羊場的正常生產。羔羊大腸桿菌病的傳播速度快,養殖場的養殖規模越大,疾病的傳播范圍越廣,需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并對及時治療患病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