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卉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小湘鎮畜牧獸醫站 526122)
從研究背景方面分析,非洲豬瘟的潛伏期相對較長,病豬會長時間攜帶病毒,只要發病就會造成大規模的豬病發,甚至死亡,這將對養殖戶的經濟收益造成嚴重影響,據此,對其展開深入探析現已勢在必行。非洲豬瘟(Infection with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簡稱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簡稱ASFV,傳染家豬或是其他品種的野豬,而形成的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同時也是我國重點預防的一類流行性動物疫病,其主要特性為發病時間短,一旦豬感染上此種病毒,死亡率可達到100%,結合實踐經驗可以發現,當豬呈現心跳速度過快,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咳嗽、眼鼻分泌不明液體等癥狀時,即可初步判定豬感染了非洲豬瘟病毒。為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的發生,有關部門需按期對當地的養殖場,開展全面且仔細的豬瘟排查工作,以保證豬群的健康生長,而采用恰當合理、行之有效的現場排查方法,是緩解民眾恐慌情緒、提升排查質量的重要舉措,據此,有關人員需嚴格依照既定的現場排查流程,開展各項相關工作[1]。
為保證非洲豬瘟在防控期間的現場排查質量,需先做好出發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具體而言,將參與養殖場排查工作的全部人員召集到一起,依照規定要求,準備好生物安全防護材料,以及進行血液采樣、組織采樣時,要用到的各種材料。為切實保障相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應盡可能采用一次性的生物安全防護材料,同時足夠量的消毒劑,較為常見且消殺效果較好的消毒劑,大多由戊二醛和癸甲溴銨配制而成,再依照1∶800的科學比例,對其加以稀釋,由此將其制成能夠直接噴灑的消毒水備用。與此同時,還需依照1∶2500 的比例,對消毒劑進行稀釋,在完成這一操作后,對所駕駛車輛加以全面消毒,并在車內及后備箱鋪敷一次性的塑料桌布。
有關人員在抵達目標養殖場后,需將車輛停放在距離養殖場一定距離的位置,各工作人員則需立即穿戴好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再對在場人員自上而下的全面消毒,嚴禁人員將與本次現場排查工作無關的設備及材料帶入場區內[2]。具體到實踐中,某養殖場與村屯相距較遠,與水源的距離相對較短,在養殖場的南面與西南方向,依次設有兩個出口,其中,西南面的出入口,是養殖場豬只進出的專用通道,在南門處存有一個消毒池,養殖場的職工若想進入場區,就需穿著水鞋趟過消毒池,再步行200m 左右抵達工作區域。
在調查過程中,結合實際養殖場的現場結果,該養殖場的構造及衛生情況,是都已達到規定的要求與標準。具體而言,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選擇以搭建圍墻的方式,將場區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來,辦公場地也基本符合衛生標準,除生豬以外,該養殖場并未飼養其他品種的動物。飼料加工及存貯區域達到規定標準,飼料上方覆蓋著防水布,并且通風情況相對較好,與此同時,飼養生產區域及豬只尸體堆放區域,皆未處于視線范疇內。在完成對養殖場整體布局的排查后,有關人員還對養殖場所具備的各種證件資料,所建立的養殖檔案,所實行的防疫機制,進行全面檢查,以確定養殖場達到行業規定標準。
在現場排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在養殖場職工的引領下,針對生豬養殖生產區,開展全面的巡查工作,并將移動設備裝入一次性透明密封袋中。實行這項舉措的主要目的,即便于排查人員對巡查全過程加以實時記錄。在現場巡查工作結束后,通過查看相關的養殖資料,可初步確定該養殖場的豬只飼養管理水平處于中等階段[3]。在此前提下,有關人員需針對病豬、死豬,開展采樣檢測工作,并對部分死豬加以解剖,以完成更深入地檢查,該養殖場現有的死豬數量為十頭,其中小豬的數量是八頭,大豬的數量是兩頭,在查清數量后,需將這些死豬擺放到指定位置,并在其表面噴灑上足量的消毒水,最后使用防水布對其加以遮蓋。
采用滅菌棉拭子對病死豬的鼻液加以提取,在無菌環境下進行血液的采取,在此基礎上,開展病原培育、抗體檢測與血液檢查等相關工作,在完成病死豬尸體解剖后,應在第一時間采取淋巴結與內臟組織,在此環節,在肺臟或是淋巴結等存有病變的位置,需分別采取1~2cm3的小方塊,再依次將其放入滅菌容器中,同時盡量地采取發生病變或是病變相鄰處的位置,最后將樣本放置到具有制冷功能的冷藏箱中,以規避病料發生腐敗現象。為有效預控病原的傳播,需保證冷藏箱完全密封,利用膠布將其封存起來,再借助消毒水對容器表面加以仔細地擦拭。與此同時,需在瓶身張貼標簽,寫清楚樣品的來源、種類、存貯形式、采集日期等信息,在做好上述工作后,即可進行實驗室檢測。在基本的實驗操作結束后,還需立即對病死豬只加以無害化處理工序,確保其不會造成其他污染。
結合臨床表現、病理變化情況與實驗室檢測數據,可初步判定這些病死豬并未感染非洲豬瘟。
為全面提升非洲豬瘟防控期間的現場排查質量與有效性,有關人員需加大宣傳力度,對非洲豬瘟排查予以高度重視,同時提倡規模豬場與種豬場開展非洲豬瘟自檢工作,并認真做好疫情處置與陽性樣品管理工作,以保證非洲豬瘟得到快速處理。具體到實踐中,需要按期組織養殖場職工參加養殖知識的培訓活動,并開設非洲豬瘟專題講座,向其普及相關的疫病問題,與此同時為養殖人員提供處理這些問題的對策,此舉可有效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養殖水平[4]。養殖場職工需要加強消毒與清潔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圈舍內的尿液及糞便等污染物,在第一時間加以清除,還要重視起水槽與食槽的清理工作,按期對豬只自身、圈舍加以消毒殺菌處理。一旦發現豬只感染上非洲豬瘟,需要立即采取隔離處理,并進行科學治療,疫病診斷治療需要具有一定的及時性、指向性,養殖場職工還需要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由此提高豬只的抗病能力,繼而為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鄉鎮畜牧獸醫單位、村級防疫人員、各養殖場需要同步完成免疫記錄,保證免疫記錄與畜牧標識相符合。
總而言之,非洲豬瘟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一旦發生將對當地養殖產業的穩定發展,帶來多種負面影響,甚至致使養殖產業全面癱瘓,繼而波及到該地區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為使非洲豬瘟得到有效預控,有關部門需不斷加大現場排查力度,有指向性地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巡查,以切實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收益,使其實現可持續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