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生,梁茂文,王 呈,薛艷蓉,李建國
(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030801)
相對于成年牛,新生犢牛存在消化道黏膜發育不健全、食道管尚未形成以及神經系統未發育成型等特征,所以對于新生牛犢而言,養殖戶要通過日常的精細養護促進犢牛機體發育,降低疫病影響,從而為日后的高效養殖打下堅實基礎。
新生犢牛與成年牛的飼養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這就要求養殖戶要掌握新生犢牛的生長特性,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飼養方案。
新生犢牛通常指不滿6月齡的犢牛,這一時期的犢牛在攝入初乳后會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對于大多數細菌和病毒均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是犢牛的抗體作用會隨著時間而消退,基于這一特征,養殖戶首先要做好牛舍的衛生管理工作,犢牛長時間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中會增加患病風險。此外,品質較低、營養結構單一的飼料也會使得新生犢牛的免疫力降低,且一些青綠飼料中若含有藥物殘留,同樣會使得母牛患病,進而影響到新生犢牛的生長,所以在日常管理中,養殖戶要充分考慮到新生犢牛的機體免疫特性,做好日常的養護工作,提升新生犢牛對于外界的免疫能力[1]。
新生犢牛生長迅速,因此對于飼料營養的要求較高,一方面,新生犢牛精力旺盛,往往具備高強度的活動量,這會使得犢牛體內的養分大量消耗,隨著活動范圍的增加,犢牛對于各類營養的需求也會隨之擴大,所以若母牛出現奶水不足的情況,養殖戶還應當通過人工方式補充營養,養殖人員可以通過健全飼料結構、在飲用水中添加微量元素等方式補充營養,充足的營養供給不僅能夠滿足犢牛的生長需求,而且還能夠提升新生犢牛的機體免疫能力,有效降低各類疫病的發病幾率。
新生犢牛由于各類生理機能尚未完善,所以對于外界環境也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在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溫度,若牛舍內溫度較高則會導致細菌、病毒滋生,同時也會加劇犢牛體內水分的蒸發,若溫度較低則會導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會誘發感冒等疾病,同時還會抑制新生犢牛的正常生長,因此適宜的室內溫度就成為犢牛飼養的關鍵,通常情況下最適合犢牛生長的溫度為20℃左右,且在產前就應當將產房的溫度調整至這一數值。此外,在新生犢牛飼養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季節氣候變化,在冬季要鋪設草墊或者安裝保溫燈,且在保溫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牛舍的通風環境,而在夏季則要安裝降溫設備,確保牛舍始終處于一個恒定的溫度當中。最后,除了溫度外還要控制濕度以及衛生等等,濕度較大會滋生病原體,并使得犢牛患皮膚類疾病,且受污染的飲用水會對犢牛的消化系統產生損害,因此除了做好溫度管理外還要對牛舍進行及時清掃和消毒[2]。
首先,犢牛產前要將產房的溫度調整至15℃~25℃,將濕度控制在65%左右,舒適的溫度和濕度能夠為母牛創設良好的分娩條件。其次,由于犢牛體型較大,母牛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若出現難產等必須借助人工進行助產。在母牛生產過程中犢牛由于呼吸障礙或者吸入羊水等原因,可能會出現假死現象,輕度會表現出微弱、急促的呼吸,且口腔以及鼻腔內被羊水覆蓋,重度則會出現呼吸停止或者全身松軟的現象,但是能夠聽到心跳,出現犢牛假死時可以將犢牛倒提并進行拍打刺激,直到恢復呼吸。其次,待出生后使用消毒后的毛巾擦拭新生犢牛的口腔以及鼻腔,新生犢牛皮膚表面會帶有大量的黏液,為了防止受涼還需要將這些黏液清理干凈。新生牛犢在可以正常呼吸后要將臍帶剪斷,通常情況下新生犢牛的臍帶會自然斷裂,在剪斷臍帶后要將臍帶內的血液排出,并使用藥劑進行消毒,且在剪斷前要對剪刀進行消毒,防止傷口感染。最后,出生后要確保犢牛能夠在第一時間吃到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夠提升犢牛的機體免疫能力,若母牛不讓犢牛靠近或者犢牛不進食,還應當進行人工輔助。
牛犢在4日齡左右可以適當地投喂一些飼料,至14d前雖然犢牛主要以母乳為食,但是在這一期間均可以投喂固體飼料,在6~8周齡左右可以斷奶,并做好犢牛由母乳向飼料的過渡工作,在飼料投喂初期養殖戶可以使用一些適口性較強的食品,并逐漸控制犢牛的吃奶時間,并且每日逐漸增加飼料量,且在投喂飼料過程中還應當放入飲用水供犢牛飲用。
犢牛斷奶后的飲食以干草和精飼料為主,這兩種食物能夠促進新生犢牛瘤胃的生長,尤其是干草以及精飼料中的纖維成分,不僅能夠擴充犢牛瘤胃的容量,而且還能夠促進瘤胃褶皺的形成。這一時期的精飼料通常包括專用谷物犢牛飼料以及全價飼料,雖然全價飼料中的纖維類物質含量較高,但是適口性較差,所以在新生牛犢斷奶前為了確保其能夠食用飼料,應當以谷物飼料為主,無論何種飼料均可以在其中添加糖漿等,從而提升飼料的適口性,確保犢牛飼料攝入量,犢牛斷奶后每次進食量達到2kg后就可以投喂干草等飼料。
臍炎是由于新生牛犢臍帶感染而導致的疾病,通常情況下新生犢牛的臍帶殘留會在出生后的5d左右脫落,但是在脫落前若受到排泄物污染或者病原體入侵則會導致臍炎,若犢牛出現臍炎可以使用5%的碘酊擦拭,此外還可以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防止進一步感染。
犢牛衰弱病的誘因較多,常見致病原因為母牛在孕期缺乏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以及微生物類物質不足更容易導致犢牛產生此病,同時母牛妊娠性毒血癥以及腸胃炎等疾病也會引發犢牛衰弱病,防控過程中首先要為母牛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并保證產前環境,對于患病犢牛可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葡萄糖酸鈣以及為維生素等方式進行治療,且還要幫助患病牛進行哺乳,若病牛無法站立時要勤加翻動[3]。
腹瀉是犢牛的常見疾病,首先,消毒不全面,牛舍死角中帶有的病原體或者寄生蟲等會造成腹瀉,其次,飼料質量問題引發犢牛消化不良也會引發犢牛腹瀉。最后,牛舍陰冷潮濕很容易引發細菌性腹瀉,如大腸桿菌以及沙門氏菌等均是重要的致病源。養殖戶可以使用青霉素以及鏈霉素類藥物進行治療,若產生脫水癥狀,還要及時向患病牛補充葡萄糖以及生理鹽水,此外還要對新生牛犢進行驅蟲,若出現寄生蟲類引發的腹瀉,可以使用伊維菌素進行治療。最后,在防控過程中要做好衛生管理,尤其是消毒過程中一定要確保不留死角,從而降低染病風險。
(1)在牛場中修建藥浴池,對于一些老弱多病的牛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2)對于飼養的設施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牛準備不同的設施,在飼喂場內用磚、石、水泥等砌成固定飼槽。移動式飼槽,用厚木板釘成,多用于冬季舍內飼喂及轉場途中補鹽,防止潮濕腹瀉。懸掛式飼槽是為斷奶牛補飼用的,并防止牛踐踏飼草,搶食翻槽。有條件的羊場還要配置機械設備;(3)對于牛場的選址也要重視,處于潮濕的地區牛也很容易生病,因此可以盡量選取選擇地勢較高、排水、通風、向陽的地方。冬暖夏涼,比較干燥的地區條件,來滿足牛的生長環境;(4)周邊的環境也很重要,要有干凈的水源,滿足牛羊的日常生活需要,周邊環境的疫情防護措施也需要與已定的保障,不能有傳染病疫[4]。
(1)對于新生犢牛飼養管理至關重要。選好種牛可以保證犢牛身體健康、體抗力強,減少犢牛患病概率。在選擇之前也要做好準備工作,盡量選取適合當地氣候生存的品種;(2)選準引種地點。在缺乏對品種的辨別時,最好不要到主產地以外的地方引種,以免引進攜帶病毒的牛。引種時要主動與當地畜牧部門取得聯系。(3)對于引牛的時間要科學合理,對于引進的牛品種安全要進行檢查,了解該牛場是否有畜牧部門簽發的《種畜禽生產許可證》《種牛合格證》及《系譜耳號登記》,確保三證齊全在進行引進。
對患病犢牛要實時跟蹤治療。目前市場上對犢牛牛體弱多病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要從預防和科學護理方面下功夫。對于感染病毒的牛要及時進行隔離,及時撲殺。對于患病的牛要及時注射止瀉藥物,通過給牛服用四環素、土霉素等藥物逐步緩解牛的腹瀉癥狀。要加強相關疫苗的接種,提高對犢牛體弱多病的診治效果。采取有力措施,嚴把飼料采購關、加工關、配送關和分餐關。加強牛舍通風和預防性消毒,落實好消毒和清潔措施制度。有關部門發揮積極作用,加強養殖戶對犢牛養殖管理知識的培養,要求有經驗的畜牧師定期對常見的犢牛養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把預防措施落實到位[5]。
綜上所述,新生犢牛飼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由于某些養殖戶沒有注重日常的管理工作,使得新生犢牛引發了生長緩慢以及疫病等一系列問題,現階段牛養殖已經成為我國養殖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基于此無論是養殖戶還是相關部門均要不斷完善養殖流程,細化養殖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健康養殖,從而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