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濤
(扶溝縣畜牧工作站 461300)
我國是生豬養殖第一大國,生豬的存欄量、育肥豬的出欄量、豬肉的消費量都居世界首位。隨著養殖技術、品種改良及疾病防控技術的提高,養豬業發展很快。但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集約化、產業化程度的加強,引種、生豬流通等引起疫病的傳播機會提升,再加上疫病防控技術相對不足,導致豬場疫病防控出現很多困難。豬偽狂犬病最早于1902年的歐洲發現,自此以后的100多年時間里,此病的流行范圍逐漸擴大,呈蔓延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發病地區主要集中于歐美地區,后逐漸擴散到東南亞和非洲主要養豬的地區。隨著我國養豬業的發展,豬偽狂犬病的壓力很大,發病后表現的類型多樣,危害嚴重,加快研究快速、特異性的診斷方法及凈化措施非常重要。
豬感染發病后,由于感染毒株、毒力的不同導致發病的癥狀也會出現差異,而且由于年齡段的差異,其表現的癥狀差別也很大。PR的潛伏期一般為3~6d,有的也可長達10d。按照豬群的發病癥狀,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1.1 種豬繁殖障礙型
種豬感染PRV后會出現精神不振、發熱、咳嗽等癥狀,種公豬典型的癥狀為睪丸炎,睪丸腫脹、睪丸組織壞死、產精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導致其種用價值喪失。母豬表現為長期不發情、配種困難,出現假孕,返情率上升。妊娠母豬出現流產、產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礙。妊娠30d前感染PRV,胚胎會被吸收,導致產仔數減少,但母豬外部觀察不到臨床癥狀;妊娠40d后感染發病,導致流產,胚胎會排出體外;妊娠60~80d感染后母豬會出現早產,所產仔豬生活能力差,出現震顫等神經癥狀,出生后1~2d出現死亡。也有個別的母豬不會出現臨產征兆,常在預產期過后產出死胎。
1.1.2 仔豬腦炎脊髓炎型
剛出生的仔豬感染PRV后,典型的癥狀為神經癥狀。發病初期表現為呼吸急促、體溫升高、不愛動、不愛吃奶,然后出現抽搐、肌肉震顫、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有的仔豬表現為四肢麻痹呈犬坐式,有的仰頭呈現角弓反張癥狀,也有的個別仔豬沒有明顯的神經癥狀,只是精神沉郁,麻痹倒地死亡。此種癥狀的病程一般持續1~3d死亡,死亡率高達100%,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1.1.3 仔豬腹瀉型
20日齡以上的仔豬感染PRV后主要出現腹瀉癥狀,體溫升高,排出具有腥臭味的黃色稀便,常因腹瀉脫水死亡。腹瀉型死亡率高達60%。
1.1.4 呼吸道癥狀
斷奶仔豬、育肥豬感染PRV后以呼吸道癥狀為主,病豬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咳嗽,呼吸困難,耳后、腹部皮下、頸部等部位出現紅色或紫色的斑點。此類型的病豬死亡率較低,一般為5%~10%。病豬病愈后,其生長發育、生長性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病豬如果繼發其他疾病,就會加重病情,死亡率會上升。
PRV侵害部位不同,病理變化也不相同。出現神經癥狀的病變部位主要出現在脊髓和腦部,癥狀明顯的剖檢后會觀察到腦脊髓液過多、腦膜充血等變化。神經癥狀不明顯或倒地臨近死亡時,進行剖檢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妊娠母豬流產后出現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增厚;仔豬肝脾表面出現黃白色的壞死灶。
豬偽狂犬病的確診需要做實驗室檢測,常見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熒光試驗、聚合酶鏈反應(PCR)等。目前,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是鑒別偽狂犬病最好、最普遍、最迅速的方法。
有條件的豬場可以通過自繁自養的模式培育更新豬群。首先,要選擇野毒陰性種豬所生的仔豬作為后備豬來培育,并在后備豬100日齡的時候進行一次血清學檢測,經檢測為陰性的留作種用,否則作為商品豬育肥出售。對于留種的后備豬進行偽狂犬病預防要應用基因缺失滅活疫苗,在后備豬3月齡時注射一次,然后隔一個月加強免疫一次,留種后每年注射兩次。后備豬每半年要進行一次血清學檢測,以便及時發現陽性豬并處理。用這種方法培育出的野毒陰性豬更新種豬群,可以確保種豬群陽性率逐漸降低,最終達到凈化的目的。
如果應用引進的后備豬或種豬更新基礎種豬群,引進后要先進行血清學檢測,然后再隔離飼養兩個月以上沒有異常才可以混群飼養,確保引進的豬為陰性豬。然后凈化的方法與上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