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士韜
(河南省羅山縣農業農村局動物衛生監督所 464200)
圓環病毒-Ⅱ型是近些年發現的病原體。該病毒在臨床上所引起的病狀是多種多樣的。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當豬圓環病毒-Ⅱ型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時,由于機體免疫功能顯著下降,從而使豬群自身的抵抗力大幅度降低,從而誘發許多疾病的發生,在養豬生產中,危害十分嚴重。
2020年8月12日和15日,河南省信陽某養豬場,先后2次從外市種豬場購進體重為25~28kg的斷奶仔豬580頭。購回后的當天下午,就有部分仔豬出現精神萎靡不振、擠臥在一起、厭食,喜歡飲水,該場場長認為是由于長途運輸引起的正常反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于是就在這批引進仔豬的飲水中加入口服補液鹽,以緩解豬群的應激反應。到了第2天,有部分仔豬完全不食,飲水減少,相繼出現發熱,體溫多在40.2℃~40.8℃,臥地不起;呼吸急促,呈明顯的腹式呼吸;又過了3~5d,又有近百頭仔豬的皮膚開始出現面積不等的出血點,背部及腹下皮膚呈紫紅色;有的仔豬還出現磨牙、空嚼,共濟失調,很快昏迷;眼結膜腫脹充血、顏色潮紅;排糞不暢,糞便干結呈球狀;尿量減少,尿色發黃。
在仔豬引進后,該豬場先后有348頭仔豬發病,發病率高達60.2%。該場在全場豬群中應用多種抗菌、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其中有一部分病仔豬得到治愈;另一部分病仔豬在用藥后,雖病狀有所好轉,但停藥后又出現反彈。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先后共死亡仔豬83頭,病死率高達50%左右。
發病仔豬全身被毛粗亂無光澤,皮膚蒼白,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完全廢絕,愛扎堆,發燒,嚴重的可高達40.1℃~41.2℃,呼吸急促張口出氣。部分病豬的耳廓、頸部、腹下和后肢內側皮膚有明顯充血現象;少數病豬的耳中部、臀后側皮膚上出現面積不等的形狀不規則的紫紅色丘疹,2~3d后迅速蔓延全身,疹塊中心區域由紫紅色逐漸變為暗褐色。病豬眼角流淚,結膜或蒼白或黃染;發病初期,仔豬排黃色稀糞,污染臀部皮膚,尿液呈黃色或茶色。還有部分發病仔豬出現空嚼磨牙,倒地轉圈,四肢呈游泳狀劃動。多數病豬表現漸進性消瘦,病程較長,多為2~3周。
通過剖檢6頭發病仔豬后發現,該場豬群的病變基本類似,主要是:病死豬血液稀??;全身淋巴結水腫、黃染,切面上散布多個壞死灶(以頜下部最為明顯)。病死仔豬胸腔明顯積液,心肌顏色變淡,心內膜上有出血點;肺部腫脹,實質硬化如橡皮,肺泡壁呈紫褐色實變區;病死豬肝葉腫大變硬,呈暗褐色;部分病死豬脾臟腫大,呈暗紅色,邊緣有出血性壞死灶;多數病例腎臟腫大,皮質色澤變淡,有大小不一的壞死灶。
還有些豬的病變表現很多樣,有的小腸內膜充血,有的大腸中段潰瘍壞死。部分病死豬還伴發腦膜充血、纖維素性漿膜炎等病變等。
無菌采取5頭病死豬的病變組織,涂片、染色、鏡檢,發現單個或短鏈狀的革蘭氏陽性小球菌。
無菌采取4頭病死豬的病變組織,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鮮血瓊脂培養基,置于37℃溫箱培養24h后發現: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中幾乎不生長;而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有圓形、光滑、半透明的小菌落。根據上述檢測結果,確定該菌為豬鏈球菌。
選用圓環病毒—Ⅱ型抗體檢測試驗診斷試劑盒,對該豬場豬群的18頭份血清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血清抗體陽性率達41.35%。
根據現場調查,臨床表現和剖檢病變,結合實驗室檢測報告,可以確診,該豬群為豬圓環病毒—Ⅱ型病和豬鏈球菌病混合感染。
6.1.1 整群用藥
在每噸飼料中加入磺胺間甲氧嘧啶鈉600g,碳酸氫鈉3000g,混合后連喂5~7d;在每噸飲水中加入40%林可霉素200g ,70%阿莫西林300g,水溶性黃芪多糖500g,自由飲用。
6.1.2 個體治療
按仔豬每千克體重,頭孢噻呋鈉10mg,恩諾沙星8mg,同時配合黃芪多糖0.2ml,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d;對有神經癥狀的病豬,可按每公斤體重,磺胺嘧啶鈉15 mg (首次加倍),氯丙嗪2mg,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d;選用新型的抗病毒劑;配合使用中草藥抗病毒制劑,會取得明顯治療效果。
發現病豬后立即隔離與封鎖,并對病死豬做無害化處理;對被病豬污染的場地等用氯制劑或季銨鹽類進行消毒,每天1次;注意豬舍通風換氣,以減少舍內污濁的空氣刺激而加劇病情。
大量實踐表明,當豬群暴發圓環病毒-Ⅱ型感染癥后,很快會伴發豬鏈球菌病的流行,對養豬業的影響十分巨大。目前,由于豬圓環病毒病至今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所以,要切實做好豬鏈球菌病的防治,避免混合感染,以減少前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從而提高養殖效益。本豬場暴發的豬圓環病毒-Ⅱ型與鏈球菌混合感染,應該歸咎于引種不慎,大家應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