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義敬,鄭 浩,陳威宇
(信陽市浉河區農業農村局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位于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地處豫鄂兩省長江開發區與隴海蘭新開發區交界處。它是河南省的南大門。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多變。境內年平均氣溫15.1℃,地表年平均氣溫16.9℃;浉河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109.11mm;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無霜期221d。非常適合動植物的生存和生長。
浉河區養蜂地理位置具有明顯優勢,養蜂歷史悠久,基礎較好,主要蜜源植物有桂花、油菜、槐花、小雜果類、茶花、紫云英等。南部的山區還有大量山地蜜源。完全可以滿足中蜂定地飼養和意蜂轉地飼養的需求。
浉河區養殖的蜂種主要有西方蜜蜂和中華蜜蜂。西方蜜蜂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其次是卡尼鄂拉蜂和當地的意大利蜜蜂。由于搬遷和人為因素,純西方蜜蜂幾乎滅絕。其中大部分是雜交種。意大利蜂相較于中華蜜蜂體型大,飛行能力強,善于采集集中連片的蜜源。但對疫病抵抗能力較弱,需要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蜂農飼養。一般情況下,蜂農在路邊飼養,便于運輸尋找蜜源。中華蜜蜂是中國本土特有的蜂種。浉河區的中華蜜蜂屬北方中華蜜蜂。該蜂種體型較小,善于利用分散的蜜粉源,采集能力強,對疫病抵抗能力強,釀造的蜂蜜品質優良,營養價值較高。特別適合在信陽地區養殖。
據統計,目前我區蜜蜂養殖從業人員約318人,其中202人以飼養意大利蜂為主,每年從云南昆明往北到山西、陜西一帶趕花期轉地飼養。其余116人飼養中華蜜蜂,主要分布在山區茶農兼職飼養和大棚種植草莓等小雜果用于給花授粉使用。自發組織成立的養蜂合作社4個,現飼養蜂群6373箱,主要為意蜂,中蜂只有400多箱。蜂產品主要以蜂蜜為主,蜂蜜年產量約203.44t,平均每箱產出蜂蜜31kg。
由于養蜂收入不穩定,風險大,受氣候環境影響特別大,常年居無定所,條件艱苦。在外地工作的青年人收入又高又穩定,所以大多數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人不愿意回老家發展養蜂業,匱乏相關技能的養蜂人又管理不善,逐漸形成了斷層。據統計,浉河區養蜂人大多在50~70歲的中老年人。由于養蜂的生產生活環境艱苦,年輕人不愿從事養蜂業。 基本上沒有20~30歲的年輕人。浉河區的養蜂業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
其實養蜂業對養殖技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行業,而浉河區又沒有專門的養蜂技術培訓和管理機構,基本上都是一個村或一個鄉鎮的幾家養蜂戶自發組織成立一個養蜂合作社。這種養蜂合作社只能給予蜂農簡單的養殖技術指導和協調轉地放蜂的交通運輸問題。浉河區的農業農村部門由于缺乏相關資金支持,也沒有專業技術人才,所以無法有效組織蜂農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目前蜂農基本都是以幫帶的形式傳授養殖技術,這樣的話導致很多蜂農缺乏理論知識,無法學習到新的蜜蜂飼養技術和蜜蜂疫病防控措施。
主管部門對養蜂行業重視不夠,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突出,多年未列入監管工作重點。即使少數地區納入了日常監管,但目前的監管方式主要集中在頒發養蜂證、出具檢疫證、對運輸車輛進行監督消毒等。對疾病防控、規范蜂藥使用等重點問題不進行監管。
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獸藥殘留,多是養蜂人不規范使用蜂藥所致;另一種是農藥殘留,主要是由于花蜜植物中存在農藥殘留;第三個是蜂蜜摻假。摻假是由蜂蜜生產商或經營者故意添加其他物質造成的。相比之下,蜂蜜摻假是影響質量和安全的最重要因素。
認真履行養蜂協會的協調、服務、監督、管理等職能,正確引導養蜂人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實現“六統一”,即技術推廣、指導和服務統一、統一技術操作程序、統一防治蜜蜂病害、統一提供優質蜂種、統一蜂產品質量標準、統一采購養蜂生產材料、蜜蜂機械等物資。逐步發展為公司-專業合作-農民模式,形成了企業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贏的格局。
目前,浉河區養蜂業基本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養蜂人常年在外地養蜂,難免會遇到一些糾紛,大部分情況下都由所屬的養蜂合作社出面協調解決,缺乏相關部門進行管理和協調,養蜂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而且,動物檢疫部門對養蜂場轉地飼養蜂群的監管,大多只是負責運輸消毒,出具檢疫票據,比較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讓養蜂人在外地養蜂無后顧之憂,充分的保障養蜂人的合法權益。
一是做好宣傳培訓工作。通過邀請本地的信陽農林學院及其他科研院所的技術專家,來浉河區開展養蜂相關的專業技術講座,同時結合農廣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逐步培養出一批有知識、有干勁、有專業技術能力的新型養蜂人。積極進取、敢于創新的年輕養蜂人能夠充分改變以往養蜂人年齡大、養蜂技術落后的局面。其次,要解決養蜂效率低、生產和生活條件差的問題。目前養蜂生產效率主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比如大風、暴雨、冰雪天氣的影響。另外養蜂大部分時間是在野外作業,經常要遭受樹林里的蚊蟲叮咬,生活條件艱苦。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必須要大力提高養蜂機械化程度,通過大力宣傳培訓指導蜂農們熟練使用新型的養蜂設備,另一方面浉河區農機部門需要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加大對養蜂相關農機具的購置補貼力度,降低勞動強度,從根本上改善養蜂人的生產生活條件。
大多數人認為養蜂的目的是獲取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蜂產品。他們不明白養蜂的主要功能是為作物授粉。發達國家優先考慮蜜蜂授粉,其次獲得蜂產品。因此,他們將養蜂視為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稱之為“農業之翼”。與種植養殖相比,養蜂養殖成本低,不污染環境,投資少,見效快,易學易懂。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作物產量、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應該高度重視養蜂價值,鼓勵和支持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經營的發展。
近年來,蜂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為進一步規范養蜂行為,促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各級監管機構應將養蜂工作納入日常監管,尤其是養蜂集中地區。將養蜂業作為監管重點。各級要制定監管方案,落實責任到人,依法履職,消除監管盲點。同時,要組織學習養蜂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蜜蜂檢疫業務培訓力度,提高檢疫執法水平。對養蜂場(戶),依法頒發養蜂證,實行備案管理。制定抽檢方案,提高蜂產品在養殖過程中的抽檢比例,嚴厲打擊非法使用獸藥,確保蜂產品質量安全。針對養蜂行業流動性大、規模小,監管部門應大膽創新,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
一方面,加大蜂產品開發研制力度,注重“產-學-研”相結合,深入開展蜂蜜、蜂王漿等蜂產品開發。同時,充分整合利用浉河區現有科研力量,深入挖掘蜂產品的保健功能和醫療價值,結合市場需求,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蜂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養蜂龍頭企業,鼓勵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自主注冊商標,積極申請“三品一標”和“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用好品質維護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