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春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012000)
畜牧養殖對發展地方產業,促進經濟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科學且規范化的畜牧養殖是實現地區經濟效益長期增長的關鍵。為此需要結合畜牧養殖的主要特點,給出理想的規范化辦法,構建科學穩定的畜牧養殖模式。
畜牧業的主要發展難點集中在認知不到位、技術不成熟以及市場管理制度缺乏等方面。我國畜牧養殖的經營者多是從農民發展而來,這些從業者根據自己曾經小范圍飼養家禽的經歷和經驗,對現有產業進行開發,最終促成了畜牧養殖業的誕生,該產業存在發展周期短和利潤高的特點,但同時由于養殖過程的不規范和多元化,畜牧養殖的長期性和穩妥性是相當突出的問題。除經營者自身的因素,制度約束的乏力也是導致畜牧養殖難以做到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原因之一[1]。因為沒有明確的制度要求,養殖場的選址、建舍的結構都缺少硬性標準,經營者在選址和建舍上缺少專業性,如何處理家畜養殖帶來的生活垃圾,如何對家禽進行科學的衛生防疫管理,這些都成阻礙畜牧養殖專業化發展的難題。
我國的畜牧養殖主要為散戶,因為彼此之間的資源、經驗有限,故對于產業經營狀態缺乏準確地判斷,地區在推動畜牧養殖規范化的過程中,可以建立統一的合作基地或者園區,將地區中的養殖散戶以合作社方式集中到一起,確保該地區的養殖產業形成緊密的整體。養殖戶之間可以主動合作,建立養殖小區,利用各類網絡工具組建溝通平臺,加深彼此間的互相密度和交流深度,進行養殖經驗和心得的交換與共享,同時共同為小區運營而共享資金資源,共同針對家禽展開科學化地養殖以及專業化的治污,建立起一體化的糞污資源處理及利用工作,讓地區中的養殖轉化為比較完整的經濟生態鏈,以此提升畜牧產業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2]。
針對養殖環境,地方政府或者合作社要給出統一的標準,對于圈舍的通風、溫度等要有明文規定,養殖場需要有規范化、統一化的清潔和消毒指標,如此才能提升畜牧養殖質量,減少因為養殖不當所引發的疫疾問題。在規范化的養殖工作中,不同時段的環境維護重點要給出明確指示,如夏季溫度過高,蚊蟲的出沒頻率加劇,病原體的傳播幾率增加,家禽染病率大,該時段的消毒次數就必須提升,同時為了有效預防病原體傳播,養殖場必須要統一種植落葉樹等植物來提高養殖環境的自凈能力。通過硬性的規定和標準,才能確保畜牧養殖的長期發展。
規范化的畜牧養殖還要具備良好的立體性與生態性,這兩者決定了畜牧養殖是否能實現廢物的再循環利用。要賦予養殖工作立體性,經營者要結合畜牧的生理特點建立起完善的循環體系,比較常見的循環養殖體系有“?!~”、“雞—豬—?!?、“雞—豬—魚”和“雞—豬—沼氣—有機肥”等幾類,這幾種養殖方案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間的關聯性建立起循環程度較高的畜牧方式。以“雞—豬—魚”為例,在該養殖方案中,養殖人員在池塘中飼養魚類,池塘邊修建雞舍與豬舍,當養殖工作開展時,養殖人員可以將雞糞投喂家豬,家豬的排泄物可以儲存發酵后投喂魚類,池塘中的塘泥又可作為田地間的肥料,如此就形成了養殖循環性,養殖過程中的廢物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且經營者需要為畜牧養殖投入的資金和資源也大大減少,養殖成本有效降低,而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
畜牧業是實現地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了確保畜牧養殖的穩定建設與發展,讓畜牧養殖成為提供地區民眾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動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需要用建設畜牧養殖小區與示范基地,完善畜牧養殖市場制度,結合地區生態構建生態化畜牧業等方式構建起科學的、規范的畜牧養殖產業,為推進地區產業經濟提供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