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新
(廣東省揭陽市水產良種繁育中心 522000)
常規魚苗培育階段,應當基于培育工作要求,嚴格制定相關的培育技術要點,保證培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降低魚苗的死亡率,為后續魚苗的養殖工作開展鋪墊基石。
為保證后續魚苗培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應當對魚苗池進行合理選擇。在常規魚苗培育時,應當保證水池的深度為1.5m左右,且水池的整體面積處于2000m2左右。因為水池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魚苗的培育管理。
魚苗下塘工作開展前,應當在前一個月,對池塘內的水進行排干,并對池底的淤泥進行有效處理,在自然光的暴曬下進行殺菌消毒。魚苗下塘的前10d,應當在池底鋪灑生石灰,完成對池塘內部有害細菌的有效清除。在魚苗下塘時,應當對網絹規格進行合理選擇,避免雜魚和魚卵進入養殖區域,影響到魚苗的培育工作[1]。
鑒于魚苗培育工作開展的特殊性,在實際培育時,應當進行基礎餌料的拌和。如常規魚苗培育管理時,應當施加一定量的生物肥,保證魚苗可以獲得充足的生物餌料,保證魚苗培育工作開展的整體可行性。
在實際常規魚苗培育工作開展時,應當對魚苗進行合理選擇,保證魚苗的品質,為后續魚苗培育工作開展鋪墊基石。如選購魚苗時,應當與正規廠家進行合作,保證魚苗整體大小均勻、色素相同、無畸形苗等,保證魚苗選擇工作開展可行性。
在魚苗正式下塘前,應當利用密眼網對培育池塘進行拉網處理,進而對魚塘內的雜魚、蛙卵、雜草、昆蟲等進行有效清除。為保證魚苗可適應養殖環境,應當利用少量魚苗進行“試水”,在魚苗無異常反應時,才可進行魚苗入塘工作開展,保證魚苗培育的可行性。
在魚苗放養時,應當對放養的位置與密度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情況下,工作人員對魚苗進行放養時,應當處于上風口、水深的區域進行放養,以保證魚苗快速適應池塘的生態環境。為保證魚苗培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應當對魚苗的密度進行合理控制。
常規魚苗培育管理時,應當進行科學的投喂,保證飼料投喂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如豆漿的投喂、豆餅的投喂等。在飼料顆粒選擇時,應當根據魚苗的實際生長情況,對飼料顆粒大小進行合理控制,以保證飼料喂養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水質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常規魚苗培育時,應當根據魚苗培育的技術要求,及時對水質進行處理。如魚苗入塘后,應當每隔3~5d進行注水,且注水后池塘水面的高度差應當控制在10cm,保證池水的水質[2]。
日常管理工作開展時,應當及時對養殖區域的漂浮物進行清除,并記錄魚苗的生長數據,如水質變化、魚苗的吃食情況、天氣環境等,保證及時開展培育管理工作,應對突發的魚苗培育工作問題,保證常規魚苗培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發揮出日常魚苗培育管理的工作價值。
在白頭白尾病出現時,將導致魚苗的局部皮膚呈現乳白色,且魚苗呼吸困難、口周邊潰爛。在對其病害進行處理時,應當利用菌毒清溶液進行合理配比,實現對養殖水的全面消毒。
魚苗出現車輪蟲病時,則會出現呼吸困難、行動遲緩,影響到魚苗的正常生長。在對其病害進行處理時,應當對硫酸銅與硫酸亞鐵溶劑進行合理配比,并在養殖區域進行潑灑。
白皮病對魚苗的正常生長造成較大影響,使得魚苗培育工作受到極大影響。在對白皮病進行處理時,應當及時利用二氧化氯溶液進行潑灑,實現對白皮病害的有效防治。
氣泡病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水中的氨氣、氮氣、溶解氧過于飽和,進而使得魚苗的生長受到一定影響。在對其問題進行處理時,應當在養殖池內注入大量新水,并在養殖池內潑灑一定量的食鹽水。在新水注入后,應當及時對養殖池進行消毒處理,進而提高水體的整體通透性,為魚苗的生長營造良好環境。
青苔屬于一種絲狀藻類,魚苗游動過程中,一旦進入青苔范圍,則很難游出,使得魚苗死亡率上升。在對其問題進行處理時,應當對進水口進行過濾處理,避免青苔進入養殖池中,或根據養殖水域的實際面積,施加一定比例的硫酸銅溶液,進而對養殖池內的青苔進行有效處理。
筆者針對常規魚苗培育工作解析,闡述了相關培育技術要點,以及常見病害的防治措施,旨在說明培育技術執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技術方案,使得常規魚苗培育工作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