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惠結,邱鵬熙,吳坤翰
(1.平南縣武林鎮農業農村中心 537308;2.平南縣大安鎮綜治中心 537307;3.平南縣鎮隆鎮農業農村中心 537306)
近年來,我國的生豬養殖業逐漸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豬病發生的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為減少豬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養殖戶應充分了解和掌握疫病的流行傳播特點,在養殖中高度重視疫病的凈化工作。
因養殖管理不科學等多種因素,各種各樣的病原微生物極易造成豬群感染疫病。不少養殖戶受經濟利益驅對自身養殖規模盲目擴大,隨意引入各種新品種,因管理水平有效、未嚴格規范開展養殖工作、檢測不嚴格、檢疫不到位使技術人員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1]。近年來,從非洲豬瘟在我國多地頻頻發生既能得到驗證,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此類外來疫病。
由于生豬疫病的種類繁多,這給生豬養殖業帶來嚴重的挑戰,其中病毒病的發病率較高,預防和治療病毒病的難度也較高。這也是不少養豬場發生繁殖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腸桿菌病是常見的一種細菌性疾病,豬感染后極易反復發病。寄生蟲病造成的死亡率較低,但會直接影響到豬只的生產性能,病豬抵抗力也會出現下降,繼發感染其他種類疾病。因此,在養殖中應重視寄生蟲病的防治。
隨著生豬養殖產業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免疫抑制性疾病發病概率顯著提升,極容易引發多種疫病的混合感染或者導致繼發感染現象的出現,患病生豬死亡率顯著提升[2]。另外,免疫抑制病的發生還會對免疫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常引發免疫失效,最終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生豬養殖中,隨著疫病種類的不斷增多,單獨疫病發生的幾率明顯下降,混合感染現象增多,同時發生兩種或多種疫病已經成為生豬養殖中的常態現象,繼發感染也成為普遍現象并逐漸增多。通過調查研究表明,當前,在我國絕大多數養殖廠內,大約一半以上生豬疫病為混合感染或者繼發感染,這一問題的出現增加了疫病診斷以及防治難度,后續需對其加強重視。
近年來,在生豬養殖中,仔豬、妊娠母豬疫病發生概率明顯高于成年豬、公豬。母豬患病后常出現流產或者產死胎現象,仔豬患病后其存活率顯著降低,因此需關注此類疫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一,在豬疫病凈化工作開展中,首先必須明確所需要的各項凈化條件,其次必須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凈化方案。具體而言,需為凈化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采取科學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對疫情防控各個環境持續優化,還需結合疫病特點選擇適宜的凈化技術并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凈化方案制定中,需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采取免疫或者撲殺等各項措施。同時,還需對相關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疫病檢驗及監測工作高度重視。
2.2.1 環境凈化
需對實驗室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在實驗室內配備完善的儀器設備以用于監測環境,落實圈舍、養殖環境、養殖用具等消毒工作,對消毒效果定期監測以提升消毒技術水平。在具體消毒中,需科學選擇消毒藥劑,并采取規范的操作方式,防止因消毒而影響豬群健康。對養殖場采取封閉式管理,嚴格落實各項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2.2.2 種豬凈化
首先需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選種制度,對當地常見重大動物疫病流行情況深入調查,針對性的選擇適宜的凈化措施。發現陽性病豬及時淘汰,以避免疫病擴散,保證豬群健康生長,通過疫病凈化監測以獲取良好凈化效果。
2.2.3 藥物凈化
需制定完善的藥物使用制度,發現異常豬只及時隔離,科學診斷并采取適宜的藥物治療,在具體治療中需采取藥敏實驗以選擇面搟藥物。在治療中,為防止抗藥性的產生,不得對同一藥物長期使用[3]。
2.2.4 免疫凈化
結合當地疫病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充分考慮養殖場實際狀況制定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度。監測豬群抗體水平,對免疫程序不斷優化。在具體免疫中,需注意嚴格遵循規范性的操作以及流程。
2.2.5 飼料凈化
需要對選購、保管、飼喂的所有環節進行仔細檢測,避免發霉變質、有毒有害的飼料被用于飼喂,預防發生疾病。例如;飼料中添加的肉骨粉在使用前需要經過檢測,明確不含有病原微生物方可投入使用;飼喂的棉籽餅要保證有毒有害物質不超標,如游離棉酚。貯存飼料的倉庫應保持通風干燥,過期飼料不得隨意使用。
綜上所述,凈化豬疫病要對多方面因素加以關注,為了實現養豬場凈化疫病的目的,養殖戶必須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養殖管理技術,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減少損失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