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官彬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柏樹鄉畜牧獸醫站 618102)
豬流行性腹瀉最早發生在英格蘭地區,而后迅速傳播至多個國家地區,截至目前僅北美、南美地區未報道過此病,其余地區均有本病的發生,近幾年,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范圍和危害強度都有不斷增強的趨勢,是哺乳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為尼多病毒目、冠狀病毒屬的成員之一,其基因組為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病毒粒子為球形,有囊膜結構,囊膜上有纖突,病毒粒子在動物糞便中可能呈多種形狀。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以分為兩個基因型,分別為G1和G2,其中G2為變異型,每一種基因型可以分為2中亞型,另外還有重組R型。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也可經過肌肉接種感染[2]。對于免疫系統已經發育完全的成年豬、育肥豬等對于本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而哺乳仔豬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故感染此病后可能出現損傷。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進入機體后首先激發黏膜局部體液免疫,從而觸發全身免疫反應,局部體液免疫產生的免疫球蛋白以IgA為豬,而全身體液免疫則以IgG為主。本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一個養殖場或一個地區發生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后一段時間可能會再次進入暴發期,引起第二次大規模發病。這一病毒受溫度影響較大,所以本病通常發生在寒冷的冬季,即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發病率最高。
豬流行性腹瀉的潛伏期較短,往往在感染1~2d就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患病豬主要表現為急性腸炎,出現腹瀉、嘔吐,癥狀嚴重時會伴有脫水癥狀。新生仔豬患本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主要表現為排出水樣稀便,糞便呈灰黃色或黃色,有惡臭氣味,體溫沒有明顯升高。成年豬患病后僅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瀉或便秘交替發生,出現癥狀后4~7d可逐漸恢復健康。
剖檢患病豬或病死豬,可以看到小腸內有病變,腸管擴張,腸道內容物為薄膜樣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壁變薄無彈性。小腸黏膜絨毛嚴重萎縮,胃黏膜充血或點狀出血,胃內容物為鮮黃色,哺乳仔豬可以看到乳白色凝乳塊,幽門周圍有壞死灶。
由于豬流行性腹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非常相似,所以僅依靠臨床癥狀和剖檢特點難以進行確診[3],應當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加以診斷。目前可以用于診斷該病的檢測方法有病毒分離培養、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反轉錄-環介導鄧文擴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膠體金技術以及其他新型檢測方法,如熒光微球免疫法、熒光聚焦中合法等。
本病的治療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是饑餓療法,另一個是藥物治療。饑餓療法通常應用于成年豬或育肥豬,通過控制其采食量,增加飲水量,糾正出現的脫水癥狀,此時,飲水中可以添加補液鹽或直接飲用淡鹽水,幫助患病豬糾正體內水不平衡的脫水問題。在采食前應當對食槽進行處理,不飼喂剩余飼料,給予潔凈的新鮮飼料。由于豬流行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類疾病,所以可以通過注射白細胞介素和干擾素進行對癥治療,通常給藥3~5d后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
目前,國內外的學者也在積極研發生物制劑、小分子抑制劑等治療本病,實驗結果顯示,表皮生長因子,納巴霉素,六氯酚,復方術芩提取液等藥物能夠一定程度上治療本病,但尚處于研究階段,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
本病在哺乳仔豬中發病率較高,病死率較高,傳播速度也比較快,有較大的危害,所以在日常的養殖管理過程中應當著重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進行預防。首先應當加強豬群的飼養管理,按照科學的免疫規程進行免疫,目前經農業農村部注冊通過的疫苗有三種,分別是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華毒株)、豬流行性腹瀉(弱毒cv777)、豬輪狀病毒(NX毒株)三聯活疫苗;豬傳染性胃腸炎(HB08毒株)、豬流行性腹瀉(ZJ08毒株)二聯活疫苗以及豬傳染性胃腸炎(WH-1毒株)、豬流行性腹瀉(AJ1102毒株)二聯活疫苗,以上這些疫苗均可以應用于臨床實踐當中。還應當積極的改善豬舍環境,及時清掃,定期消毒,減少豬群與病原微生物接觸的機會,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切實減少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病的發生于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