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杜 潔
(陜西省澄城縣畜牧發展中心 715200)
流行性腹瀉(PED)多發生于仔豬上(尤其是哺乳仔豬),發病季節大多在冬春季節,也有可能在夏秋季節發生。PED的傳染病源主要是(有癥狀表現的)患病豬和(未表現癥狀的)帶毒豬;該病毒主要通過動物排泄物、分泌物(如糞便和唾液等)向外界排毒、污染養豬環境,感染周圍的病豬;而周圍飼養環境中的仔豬可能通過采食被污染的飼料或者水源、舔舐周圍圈舍污染物等引發疾病;一旦仔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會產生腹瀉、脫水等癥狀,嚴重情況會導致仔豬死亡。因此,我們需要重點關注這一疾病的防控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養豬業哺乳仔豬流行性腹瀉頻發,死亡率極高。由于國內的集約化飼養模式,養豬密度較大,飼養環境造成豬群和飼養員的流動頻繁,進而造成腹瀉病毒蔓延且難以控制,造成養殖業的巨大經濟損失[1]。
在一站式飼養的豬場,往往先是從育肥舍或妊娠舍發生,再傳播到產房、保育舍。這說明病毒主要是運輸環節和人員攜帶感染而來,因此執行好嚴格的人員入場隔離程序和運輸工具的消毒工作十分重要。
糞便—口傳播途徑是流行性腹瀉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但并非唯一的途徑,比如不同圈舍之間的空氣傳播);該病毒的與其他常見病毒相同,主要是通過感染病豬或受污染物資(如配種、賣豬、轉圈、人員衣物、飼料、疫苗等)進行傳播。
感病豬的年齡范圍擴大:2~20周齡的豬全部感染(包括泌乳母豬);
PED是哺乳仔豬常見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甚至高達100%)。癥狀為嘔吐,大便水樣,無其他明顯癥狀。
免疫效果差;
復發間隔大于20d,易多次復發;
長期(月甚至年);
多發于低溫季節,也多發于高溫季節;
母豬也有輕度腹瀉和采食量下降;
它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仔豬死亡、肥育延遲、藥品成本增加等。
疫情暴發后,許多養豬場的發病率是溫和的、長期的、反復的。發病率由100%下降到20%~30%,死亡率下降到10%~20%。沒有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事實上,真正的情況是病原體與豬的免疫系統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豬長期慢性感染病毒,最終影響母豬的生殖系統,導致繁殖性能下降,如母豬產死胎等。
自家組織滅活苗和基于本場分離毒株所做的滅活疫苗的防治效果不確定;滅活疫苗不能誘導產生粘膜抗體;病料中病毒含量不確定;大多實驗室均無法分離到病毒并制成疫苗。
仔豬流行性腹瀉陰性的豬群,即使接種了疫苗,但是也不能阻止病毒感染;而對于仔豬流行性腹瀉陽性的豬群,接種疫苗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效果[2]。
平時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尤其要做好空欄消毒,空欄的清洗和干燥要求先濕浸10~15min,然后泡沫清洗劑噴到墻面、地面、欄桿表面,再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高壓熱水徹底清洗。第二天,將10%石灰和3%燒堿均勻噴灑在1m以下的豬舍固定部位和墻壁上,以徹底殺滅病毒和細菌。使用前干燥5d。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服,最好是一體式防護服,以避免眼睛和皮膚接觸消毒劑。防止交叉污染。
如果現場被圓環病毒嚴重污染,建議使用通常認為對圓環病毒消毒有效的消毒劑。300mL/m2對減少環境中的圓環病毒非常有效。
母豬在交配前,應注射一支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每半個月加強一次,以產生足夠的免疫力;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每4個月免疫一次豬;妊娠母豬于分娩前3周用雙價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進行免疫。由于母體抗體的存在,新生仔豬將免受疾病和死亡的影響。所以初乳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發生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應當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疫,對患病豬的圈舍進行隔離,加強消毒滅菌,一定時間內停止飼養,直至檢測陰性。注意場內污染區與假定干凈區要分開,飼料、工具、人員徹底分開。污染區內人員,行走路線嚴格遵循先凈區再污區原則,執行好洗手、腳浸消毒盆進入豬舍程序,對患病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應當噴灑消毒劑30min后再進行清理[3]。疫點內,一周齡以內的發病仔豬作緊急淘汰處理,對超過一周齡的脫水嚴重仔豬,可每頭每天腹腔補液10%葡萄糖鹽水15mL。14日齡以上的豬可以提早斷奶,轉到保育舍以乳品等飼喂,用口服補液鹽加強飲水,減輕脫水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