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澤梅,梁進芳,黃飛
云浮市中心血站,廣東云浮 527300
近年來,冷沉淀凝血因子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冷沉淀是由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血液制品。血漿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及纖維蛋白原,可治療輕型甲型血友病、纖維蛋白原缺乏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管性血友病等患者[1-2]。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易受制備時間、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與冷沉淀制備過程有密切關系,若選擇不合適的制備方法,不能確保冷沉淀的活性,臨床治療效果欠佳[3-4]。只有選擇合適的制備方法,才能最大限度開發利用血液資源、確保冷沉淀的活性,減少損耗,提高血液質量,保證臨床輸血的安全性[5]。目前全國各地血站制備冷沉淀的方法通常有離心法和虹吸法兩種,本研究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云浮市中心血站制備的合格新鮮冰凍血漿60袋(100 mL/袋),比較離心法和虹吸法制備冷沉淀的質量,現報道如下。
冷凍離心機(型號9942);冰凍血漿解凍箱(KJX-Ⅲ);血漿速凍機(SDJ-20);封管熱合機(SE250);電子天平(ES-3101C);血液分漿夾;微電腦配平儀(WGPPY-IV);貯血 冰箱[MBR-506D(H)];-40℃低溫 冰箱(MDF-U5411);海爾醫用低溫冰箱(DW-25W300);全自動凝血儀(型號ACL7000);以下試劑盒均購自[沃芬醫療(北京)公司]:纖維蛋白原測定試劑盒,APTT試劑,CaCl2,乏Ⅷ因子血漿。
用200 mL四聯血袋(抗凝劑為CPDA-1)采集經初篩符合GB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規定的獻血者200 mL全血,且采集時間≤7 min,在采集后8 h內完成血漿分離,并置于血漿速凍機內進行速凍,速凍完成后轉移至低溫冰箱中保存,進行冷沉淀制備前進行檢測,排除不合格的樣本。
隨機選取云浮市中心血站制備的合格新鮮冰凍血漿60袋(100 mL/袋),抽簽法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30袋(100 mL/袋)。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2020A041)。A組采用離心法制備冷沉淀,B組采用虹吸法制備冷沉淀。對比兩種制備冷沉淀的方法及檢測結果,尋求安全、高效的冷沉淀制備方法,確保冷沉淀質量安全。
1.4.1 離心法制備冷沉淀A組將30袋合格新鮮冰凍血漿于前一晚取出,放置4±2℃冰箱中過夜融化(約14 h)。當血漿基本融化時,取出血漿,在4±2℃的大容量冷凍離心機重離心,按設定好的離心程序(3 880 r/min、8 min、4±2℃)進行離心。離心完成后,輕輕取出血袋,將血袋放于分漿夾上,松開管道夾,將上層血漿利用分漿夾的壓力和虹吸原理轉移至空袋中,然后將剩余的40~50 mL血漿與沉淀物進行混合,制備成冷沉淀,宜在制備后1 h內完成速凍,速凍后將其快速置于低溫冰箱中保存備用。
1.4.2 虹吸法制備冷沉淀B組將30袋合格新鮮冰凍血漿取出,放置4±2℃冰凍血漿解凍箱中,取一空袋,懸掛于解凍箱外,位置要低于血漿袋,松開血袋夾,融化的冰凍血漿通過虹吸原理逐漸流入空袋,當融化至剩余40~50 mL血漿與沉淀物時,閉合導管,停止虹吸,將剩余血漿與沉淀物進行混合,制備成冷沉淀,宜在制備后1 h內完成速凍,速凍后將其快速置于低溫冰箱中保存備用。
1.4.3 標本檢測 分別從A、B兩組共60袋冷沉淀中留取樣本,用全自動凝血儀檢測兩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的Ⅷ因子濃度和纖維蛋白原濃度,電子天平稱量血袋重量,計算容量。含量=濃度×容量。
1.4.4 質量合格標準 參照國家標準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來源于200 mL全血:纖維蛋白原含量≥75 mg,Ⅷ因子含量≥40 IU。
①兩種方法制備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
②兩種方法制備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合格率。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Ⅷ因子含量、纖維蛋白原含量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43、2.832,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制備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比較(xˉ±s)Table 1 Comparison of factorⅧand fibrinogen content of cold precipitation prepared in two groups(xˉ±s)
兩組制備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國家標準,合格率均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臨床輸血管理的加強,冷沉淀凝血因子的需求逐漸上升,對冷沉淀的質量、輸血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重視[6]。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一種廣泛用于止血、治療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重要血液制品,其有效成分包括凝血因子Ⅷ、纖維蛋白原、纖維結合蛋白等,適用于缺乏Ⅷ因子及纖維蛋白原而出血不止、血管性血友病等患者,也可用于惡性腫瘤術后出血、嚴重創傷、燒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患者的替代治療,促進創傷燒傷愈合,防止傷口感染,阻止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擴展[7-9]。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較不穩定、半衰期較短、活性易喪失,在制備過程中對時間、溫度等多種因素的要求較高,易發生變性、沉淀,不能確保冷沉淀的活性,臨床治療效果欠佳[10]。目前,制備冷沉淀的方法通常有離心法和虹吸法兩種,離心法操作過程中人為影響因素相對多一些,操作過程相對復雜,而虹吸法操作簡單,不僅人為影響因素比較少,且所需儀器少,更為經濟,因此,采用虹吸法制備冷沉淀更便捷。冷沉淀的質量影響著治療效果,血站應選擇科學、安全、高效的冷沉淀制備方法,確保血液制品質量安全,對治療效果有重要臨床意義[11]。本研究分別采用離心法和虹吸法制備冷沉淀,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檢測兩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比較兩組的檢測結果,從而選擇更優的制備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制備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79.68±25.28)IU、纖維蛋白原含量(206.47±59.78)mg均高于A組(P<0.05),均符合國家標準;在李庚娣等[12]的研究中,虹吸法制備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80.0±29.3)IU、纖維蛋白原含量(131.6±34.8)mg高于離心法(P<0.05),與本研究所得結果基本一致。表明與離心法相比較,采用虹吸法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纖維蛋白原含量更高。分析原因在于A組采用離心法制備冷沉淀,首先將原料血漿提前一晚置于4±2℃冰箱中過夜融化(約14 h),當血漿基本融化時,取出血漿,進行重離心,然后將上層血漿移至另一空袋中,剩余的40~50 mL血漿和沉淀物進行混合,即為冷沉淀[13]。由于冰箱中溫度不穩定,且不易控制溫度,血漿融化的速度不一致,易引起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且回收率下降。此外,將原料血漿置于冰箱內融化時間過長,易發生纖維蛋白析出,導致冷沉淀量減少,影響Ⅷ因子的活性,且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14]。因此,采用離心法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與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凝血因子Ⅷ回收率降低,致使冷沉淀合格率降低。虹吸法采用4±2℃冰凍血漿解凍箱融化血漿,血漿融化后通過虹吸作用流入懸掛于解凍箱外的空袋中,剩下40~50 mL血漿與沉淀物進行混合,制備成冷沉淀。采用冰凍血漿解凍箱可準確控制解凍箱溫度保持在4±2℃,使原料血漿融化溫度和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保證良好的融化環境[15]。有研究指出,冰凍血漿在1 h內融化,制備的冷沉淀質量最為理想,在提取冷沉淀的過程中時間越短越好[16]。因此,與離心法相比較,虹吸法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與纖維蛋白原含量較高,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的回收率較高,冷沉淀合格率相對較高。在冷沉淀的質量控制上,離心法比虹吸法的人為影響因素多,且操作過程比較復雜,而虹吸法步驟相對簡單,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所需儀器少且對操作者的要求較低[17]。
兩組制備的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國家標準,合格率均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冷沉淀制備方法的合格率均較高。但是B組制備冷沉淀的融化時間短于A組的融化時間,凝血因子Ⅷ與纖維蛋白原較不穩定,在冷沉淀制備過程中受融化時間、溫度的影響較大,因此在制備冷沉淀時,應選擇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的方法,確保冷沉淀質量,以達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A組采用離心法制備冷沉淀,將原料血漿置于4±2℃冰箱中過夜融化(約14 h),不易控制溫度,融化時間較長,易導致纖維蛋白析出,影響Ⅷ因子的活性,凝血因子Ⅷ與纖維蛋白原回收率降低[18]。虹吸法采用冰凍血漿解凍箱融化血漿,可準確控制溫度在4±2℃,融化環境較好。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集的樣本量較少,后續還會對更多樣本進行統計分析,且對冷沉淀制備工藝進行完善和創新,以期獲得更為理想的制備工藝。
綜上所述,兩種制備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方法均符合國家標準,但與離心法相比,采用虹吸法制備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纖維蛋白原含量更高、更安全高效,對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有重要應用價值,建議血站進一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