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忻怡 楊 漫
北京工業大學
傳統手工藝是培育工匠的搖籃,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基石[1]。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高度概括工匠精神的內涵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玉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之一,展現了玉雕匠人精工精制的工匠精神,記錄了玉雕的時代審美和工藝水平。
傳統玉雕工藝以手工為主,學習玉雕的過程漫長艱苦?,F代玉雕數控雕刻機被大量使用,工匠精神不再被人看重,玉雕缺失了精神追求。當代玉雕創作中,傳統題材和傳統審美仍占主流[2]。但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更多的玉雕藝術家開始嘗試探索玉雕創作如何適應當下時代審美。玉雕的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發揚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工匠精神尤為重要。筆者從工匠精神的發展階段挖掘出工匠精神的四個精神內涵,并結合實例探討工匠精神的當代解讀及其對當代玉雕創作的指導性,也是對玉雕發展新理念和新思路的思考。
在玉雕發展中工匠精神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展現了不同時期工匠精神的不同特點和要求[3]。
第一階段是工匠精神的產生階段。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出現了單獨從事手工業勞動的生產者,這是最早的工匠。那時的工匠已經對造物生產和工藝有一定的追求,盡管生產條件落后,但從基礎的打制不斷探索出磨制、編制、燒制等多種復雜工藝。
第二階段是工匠精神的興起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工匠逐漸成為一種職業,各行各業的手藝人開始追求更完善的知識技能、更高的社會威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道德標準對工匠產生了影響,“德藝兼修”成為工匠藝人的職業素養,工藝生產更加精益求精,也是工匠精神興起的體現。
第三階段是工匠精神的傳承階段。進入封建社會后,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傳承方式逐漸被師徒傳承所替代。師徒之間不僅是技藝的傳承,也是專注嚴謹、持之以恒的品格的傳承,這種傳承方式不僅要求為人師者德藝兼修、心胸豁達,還要求學生尊師重道、謙虛好學。師徒都對自身有高要求,對工藝學習有高覺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傳承方式的改變造就了大批優秀的工匠藝人,也推動了工匠精神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工匠精神的思辨階段。到了當代社會,工業化時代來臨,科技發達、互聯網高速發展,加快了企業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但也伴隨著對品質的忽視,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工匠精神[4]。玉雕的發展始終與工匠精神并行,思辨工匠精神的當代性也是解決玉雕藝術創作當代性問題的重心。
與工匠精神的四個發展階段相對應的是四個精神內涵。工匠精神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是從時代視角對工匠精神的四個精神內涵的細化分解。
工匠精神的第一個精神內涵是“技”,是在工匠精神的產生階段,其精神追求體現在技藝水平,即工匠精神中的“技”,可理解為技藝、技能。
第二個精神內涵是“道”,是在工匠精神的興起階段,其精神追求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即工匠精神中的“道”,可理解為品德、思想。
第三個精神內涵是“悟”,是在工匠精神的傳承階段,其精神追求體現在覺悟認知方面,即工匠精神中的“悟”,可理解為悟性、認知。
前三個發展階段的精神內涵為“技”“道”“悟”,而這三者的關系為:“技”是基礎,“道”是進階,“悟”是會通,三個內涵是工匠精神應具備的基本行為表現和價值取向,三者不斷循環往復,相輔相成(如圖1)。

圖1 工匠精神內涵關系圖
工匠精神的第四個精神內涵是“魂”,是在工匠精神的思辨階段,其精神追求為自我意識和對藝術性的向往?!盎辍笔腔貧w本真,也是思想突破。在當下藝術領域的影響下,玉雕逐漸從工藝屬性向藝術屬性轉變,其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也在悄然改變。許多當代藝術家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直面社會現實,提出其藝術主張,具有挑戰性的藝術形式逐漸成為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5]。當代玉雕藝術創作所需的工匠精神不僅需要“技”“道”“悟”精神,還需要突破思想的勇氣和回歸本真的魄力。突破思想是為傳統玉雕的當代藝術創作注入新活力,而回歸本真在于享受藝術、尋找個人風格。
“技”“悟”“道”“魂”四者共同形成工匠精神的完整核心內涵(如表1)。

表1
堅守工匠精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些當代玉雕藝術家數十年如一日地嚴謹對待玉雕藝術創作,他們是當代玉雕發展的推動者和引路人,用他們的藝術觀念更新了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筆者以邱啟敬、楊曦、錢步輝三位當代玉雕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為例,從四個精神內涵分析他們在玉雕藝術創作中如何實現工匠精神內涵的當代化。
工匠在制作、生產時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看作“技”。工匠精神中的“技”即玉雕的基本功,其包括:扎實的美術基礎;對玉石材料的了解;對玉雕工具的熟練使用;對雕刻手法的靈活運用;實踐時的判斷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等。
“技”需要玉雕師著眼于玉雕技藝本身,不僅是對雕工的高要求,還需要設計與技術的融合能力。
錢步輝的玉雕作品《玉錢》(如圖2)以變廢為寶的形式體現了當代工匠精神之“技”,這件作品用幾乎被當作廢料的“公斤料”翡翠雕成,這塊翡翠料的色彩與銅錢生銹后的顏色十分接近,借著色彩上的天然適配,再利用類似銹跡的肌理處理表面,在修整拋光時也盡量還原金屬生銹的質感,最終作品效果仿佛就是成堆疊放的錢幣,其以假亂真的方式讓作品更有趣味性,也讓這塊“廢料”發揮了價值。

圖2 《玉錢》(局部) 錢步輝/作
變廢為寶以及化瑕為瑜、俏色巧用等是當代工匠精神之“技”的體現?!凹肌笔钱敶竦駝撟鞯拈T檻,“技”的高低會使相同的題材和玉料在不同的人手中呈現出千差萬別的效果。不是能雕就算有“技”,而是要會雕且雕得精。在藝術創作之前打好美術基礎,沉下心鉆研玉雕技法,才能創作出玉雕佳作。
“道”是品德,也是思想,思想決定了方向,而品德決定了高度,玉雕創作要達到一定思想高度,首先需要專業、敬業的態度。
古代的“道”和當代的“道”雖然都強調品德和思想,但不完全相同。古玉作為歷朝歷代政治、宗教思想載體,有歷史傳承和時代特征,但以玉雕匠人的個人思想、個體感悟為創作目的的幾乎沒有[6]。當代玉雕的定位不再被傳統思想束縛,應更注重于個人思想、追求和感悟的體現。
邱啟敬的許多作品看起來都逆于大眾對玉雕作品的印象,他認為對于當代觀念藝術來說,玉無非是一種材料,創作就是與材料的交流,其水準高低在于個體的思想[7]。《大遷徙》(如圖3)系列作品是邱啟敬用一年時間雕刻而成的上千個壽山石人像,雕工粗糙簡單,似乎與傳統觀念中玉雕作品應具備的“技”完全不沾邊,業內許多人認為這完全違背了壽山石雕的“方法論”,但卻從思想之“道”展現了作品的價值。作品在完成后被送往各地展覽,途中部分作品或被遺失、或被收藏,最初的龐大遷徙隊伍到最后只剩一半,它們在這個遷徙旅途中變成了遷徙者的情感符號。無論在材質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寄托了邱啟敬對人類遷徙和人類文明的思考,將作品帶到了更廣義的社會性層面。當精神內涵的“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傳統意義上的“技”就不能再成為評判作品的必要標準,這種境界下工匠精神和藝術境界已融為一體。

圖3 《大遷徙》(局部) 邱啟敬/作
玉雕雖是一種傳統工藝,但并不代表其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也要照搬傳統。擺脫傳統思想束縛的同時不脫離文化根基,用思想和文化語言豐富作品的層次感和藝術感,“道”也油然而生了。
“悟”是“感悟”,是“領悟”,也是“省悟”,無論哪種悟,都指向玉雕學習和創作過程中對個人身心的歷練、個人風格的提煉。
感悟是感知,有感而悟,指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感悟自然萬物賦予藝術的境界,將感悟所得融入玉雕創作中。
領悟即為“明白,理解”,指玉雕中技法和教導的領悟力,能舉一反三、隨機應變、活學活用,不盲目跟風,有自己的主見。
省悟可看作是“自省”,指能及時發現、意識到問題和錯誤并改正——無論是工藝上的還是設計上的;能對現狀有正確的認知,不因別人的看法失去個人主見;能接受失敗和挫折,有從頭再來的決心和勇氣。
楊曦從小居住在蘇州,常去江南水鄉寫生,故鄉的風土人情為他提供了創作靈感,寄托了故鄉情感的《速寫江南》(如圖4)就是這樣誕生的。《速寫江南》線性抽象的刻畫方式在玉質呈現下更顯江南水鄉的靜逸,這是他對故鄉最真切的記憶。對生活的感知和領悟力使他的作品主題充滿鄉土氣息。

圖4 《速寫江南》 楊曦/作
對故鄉記憶的生活之“悟”,對人文民俗的文化之“悟”,對行業和個人現狀的反思之“悟”等,都是當代工匠精神“悟”的體現。
“魂”是靈魂,既是賦予作品靈魂,也是尋找自我靈魂,是當代工匠精神內涵的升華。玉雕作品之“魂”在于突破思想,玉雕創作者之“魂”在于回歸本真、發現自我。
“魂”即是作者的藝術風格。風格形成的關鍵在于個人多方面發展,除了“技”“道”“悟”,還要突破,要創新,創新源于對藝術的思考,思考方式受個人因素和時代因素影響,個人因素如生活經歷、文化教養、藝術修養等,時代因素如文化、政治、經濟等。創新是基于實際出發創造出的獨創性和擴展性的內容,是發展的推動力,但如果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脫離了時代、丟失了自我,這種形式主義的作品也是沒有“魂”的。
歷史因素成就了玉雕曾經的輝煌,也讓工匠精神誕生并流傳至今。解決當代性問題不能墨守成規,不能完全摒棄傳統,對工匠精神的追尋也應符合時代的變化,當代玉雕創作者應尋找屬于當代的風格特征和時代價值,探索屬于當代的工匠精神。
精于“技”、重于“道”、存于“悟”、堅守工匠之“魂”,以工匠精神為基建起的發展之軌才穩定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