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文博節目成為年輕觀眾的新寵。
近日,多檔文博節目亮相熒屏,豐富的節目樣態和新穎的表現形式,激發出傳統文化遺產的強大感染力,架起觀眾與歷史溝通的橋梁,讓年輕人也沉浸其中。
10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回歸CCTV-2財經頻道,開啟探尋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奇妙之旅;北京衛視推出的《博物館之城》以“探秘”為切口,讓觀眾跟隨鏡頭深入北京市內多座博物館,并“參與”到館內維護、修繕等工作中,認識不一樣的博物館;內蒙古衛視大型文博綜藝《館長·請亮寶》帶領觀眾走進全國16個省區市,探訪24座知名博物館,展示文物魅力,展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河南衛視與優酷聯合出品的文化探索紀實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Ⅰ號、殷墟、敦煌等考古現場,對話各大博物館館長、一線考古隊隊長、資深文博考古專家,通過文物尋找中華文明的傳承脈絡……文博節目在創意表達方面的不斷探索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內容題材上的不斷拓新也為國內文化類節目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向。
文博節目創作恰逢其時
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文博節目成為年輕觀眾的新寵。優酷發布的《2022文博節目報告》顯示,95后已為文博節目的觀看主力軍。為什么要看文博節目?超六成年輕網友認為,文博節目弘揚傳統文化,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讓觀眾有獲得感,亦是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從展示稀世珍寶“復活”技術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以舞臺劇形式講述“大國重器”前世今生的《國家寶藏》,再到如今多部同類作品集中上線,博物館和文物故事已經成為熒屏常客,受到業界內外廣泛關注。《博物館之城》導演景思斯表示,社會各界的重視,主流媒體的文化責任感,以及受眾對于傳統文化領域關注度的提高,促進更多機構和平臺參與文博節目創作。
《閃耀吧!中華文明》總監制李炳認為,觀眾過去更多是用獵奇的眼光看待博物館和文物,但如今,全社會逐漸認識到文物對于民族的價值,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根脈傳承。“在這個大背景下,博物館也用更為開放的心態,對待文博節目的創作和合作,希望借助媒體渠道,介紹文物、傳播傳統文化知識。”景思斯持相同觀點,“博物館開始重視文博內容與大眾融合,積極尋找更為廣闊的內容輸出端口。”
差異化視角講述文博故事
探源中華文明,感悟文博魅力,文博節目逐漸在視聽文化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今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2022年“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重點項目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推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里的中國故事》、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如果文物會說話——國風里的東方美》、北京廣播電視臺《博物館之城》等節目入選,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播。
《閃耀吧!中華文明》有別于傳統文博節目注重文物考據的紀錄科普視角,其在保證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多維度表現方式,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解讀中華文明。制片人鄧瑞玲表示,節目雖然是在介紹博物館內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實際上卻是在進行文化探索,希望通過藏品梳理中華文明的成長脈絡。在展現形式上,節目除了引入演員陳坤和記者許丹睿的“追光伙伴”視角,還通過推理探索和熱血國漫相結合的敘述方式,鋪陳情節,從不同層面創新,吸引不同的受眾群體。
《博物館之城》關注博物館,景思斯認為,博物館是綜合性很強的載體,從館的建立到設計,再到相關考古科研部門的設置,開放與未來開放區域,以及館內藏品和文博人之間的故事——博物館中有很多專業且感人的素材。“博物館背后的真實故事和真情實感的釋放,同樣值得關注。”
融合創新 激活傳統文化
文博節目與博物館的深度合作,為觀眾帶來更專業、更具看點的藏品解讀。創新傳播形式的文博節目,也向創作者提出了更為專業的拍攝要求。如何以生動的方式喚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對民族精神文化內核的理解,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
“文博類節目,特別是需要走進博物館拍攝的節目,極其考驗主創團隊的專業度。”李炳表示,文博系統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創作團隊必須在遵守規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通過技術手段和鏡頭設計,尋找想要表達的內容。拍攝期間,對于文物的安全性保護措施,需要節目組提前規劃。
李炳告訴記者,有專家在觀看《閃耀吧!中華文明》后說:“沒想到你們能把文物拍得這么漂亮。”李炳介紹,節目組其實并無特權,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團隊在拍攝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博物館的專家和管理人員能夠感受到制作團隊的專業度,感受到團隊希望將這件事情做好的真心。”
文博節目創作難點多,既有大量外景拍攝,還需兼顧文物安全。景思斯認為,節目的專業性、文化性、趣味性和邏輯性,創作者均需考量。每座博物館都有大量可供拍攝的素材,創作者要從中篩選出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內容,再通過科學串聯,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屬性展現給觀眾。“主創團隊需要不斷加強文化積累,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汲取新內容、提煉新主題、發掘新方向,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大考驗。”
景思斯表示,文化類節目還有很多細分的垂類領域待開發。比如,《博物館之城》并非純粹以展品為主,而是聚焦博物館文化,借此展現一座城市與博物館之間,相互涵養、彼此點亮的關系。在李炳看來,文博節目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文明的對談和思索,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開拓新邊界。文物和文化遺產是解讀中華文明的活密碼,隨著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文博節目將通過形式和立意創新,讓文物“活”起來,見證華夏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