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鋒,賀蓉,吳大千,齊楊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北京 100006)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謀劃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落實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和岸線開發管控措施”,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堅持穩中求進、攻堅克難,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建設歷史進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海洋生態環境需求。
我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生態多樣,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多樣,從北到南分布著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發揮著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構筑重要棲息環境、提供各類產品供給等重要生態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取得新進步,全海域海水水質狀況整體改善,部門聯動、區域協同、上下貫通的“大環保”格局正逐漸形成,沿海地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2012—2021 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和國控入海河流水質協同改善成效顯著。2021 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1.3%,較2012 年提升約17.6 個百分點;全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劣V 類占比僅為0.4%,較2012 年下降約24 個百分點。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陸海統籌水質改善幅度前所未有,以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入海河流、排污口、塑料垃圾等污染治理措施不斷向陸地流域上游延伸拓展,機構改革的制度紅利充分釋放,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明顯加大。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多項規劃和政策文件,協同推進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應對氣候變化。出臺《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印發《“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無論是任務部署還是制度機制,均更加注重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更加注重陸海統籌、區域聯動。
在海洋強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戰略指引下,沿海地區深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取得了突出進展。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陸海統籌、流域海域協同治理,全力服務海洋強省和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著力構建陸海聯通美麗廊道、打造人海和諧美麗岸線、培育碧海風情美麗海域、推進重點海灣綜合治理、加強美麗海灣高質量發展。福建省發布《福建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通知》《福建省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念好陸海統籌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山海經”,推進生態福建、清新福建等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海洋強國建設部署要求中,“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其中一項;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戰役中,“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是其中一個;在全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中,“陸海兼備的海洋帶”是重要一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海洋命運共同體”是重要一部分;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中,“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是其中一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機遇。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成效總體上還不穩固,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突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亟待加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部署和要求,“十四五”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統籌推進灣區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親海環境整治的新時期,所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對海洋生態環境改善的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進行創新、發展和突破,為相關領域實踐提供更好的指引。
全國近海海域水質改善幅度前所未有,但同時也要看到,局部海域水質污染反彈風險依然居高不下。2021 年,全國開展了24 個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估監測,其中18 個呈亞健康狀態,表明近岸海域生態系統的改善仍然任重道遠。從近年來入海河流氨氮等污染物濃度變化情況也可以看到,流域上游多個斷面均有較高濃度的污染物輸入;特別是汛期污染強度通常較高,陸源排海污染物在短期內集中排放入海,因水交換能力弱等原因,往往會在近岸海域留存較長時間,對近岸海域水質產生長時間影響。要進一步持續穩定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從山頂到海洋”協調聯動的污染防治責任機制。
河口海灣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需深化陸海統籌、系統治理。以灤河口為例,1980 年以前,灤河口作為渤海重要的產卵場和育幼場,灤河口區域水下沙壩發育成熟,有著健康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完善的基礎環境狀況構筑了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地位。然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到過度捕撈、水沙減少、生態空間被占用、水質污染等從河流到海岸帶各類人為活動的綜合影響,灤河口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產卵場、棲息地等重要生態功能退化。因此,河口海灣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也需要進一步深化陸海統籌、系統治理,并從科學認知和理論層面把這一理念轉化成更加具體的政策措施。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是彰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世界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是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理論和重大戰略的研究,在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影響力。
“十四五”時期是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重要五年,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部門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綜合考慮技術可行性、經濟社會成本、生態環境效益以及管理制度機制等,從理論上游突破,進一步促進管理實踐變革。
海洋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海洋問題不僅關系民族生存發展,同時關系國家興衰安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研究將“海”更加深刻地融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將進一步凸顯“海”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獨特性以及“海”和其他幾個生態單元的緊密聯系,符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整體系統觀。
要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海洋生態環境持續穩定改善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升陸海統籌綜合治理效能,探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全鏈條責任分解落實機制,以及貫通陸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的部門協同、區域聯動、多方參與機制,推動陸海協同的重大治理政策和行動措施落實落地,形成以陸海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改善為核心的管理體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要從理論架構和實踐探索上同時發力,研究建立“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打造濱海地區新的經濟隆起帶,以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沿海地區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