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成舉,張明盩,韋 燕,靳玉樓
(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屬軟甲殼綱,十足目,是一種水產人工養殖的重要經濟類動物,又稱河蟹、大閘蟹。其肉質鮮嫩,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味食品。它的食性相對復雜,水生植物、冰鮮魚、螺螄、有機碎屑、蝦、蚯蚓都可作為河蟹的餌料。人工養殖一般用配合飼料、玉米、黃豆等作為餌料。中華絨螯蟹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全身共21節。頭胸部具有一對很大的螯足,用來夾取食物和抵抗敵害生物。螯足掌部長有濃密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成蟹背面墨綠色,頭胸甲平均長7 cm、寬7.5 cm。腹部形狀雌雄各異,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圓形。中華絨螯蟹喜歡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水質清爽的泥岸,常以夜間活動為主。每年9月份左右會順流而下,到海水與淡水的交界處產卵,下一年的4月左右孵化,經過發育成幼蟹后,再逆流回游[1],在適宜的環境中攝食生長。
目前,中華絨螯蟹已經成為水產養殖的重要品種,其人工養殖對保障重要水產品有效供給、豐富水產品結構、促進漁民增收有重要作用。我國中華絨螯蟹的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蘇、安徽、遼寧等省份。隨著養殖水產行業的發展與進步,養殖技術逐漸成熟,中華絨螯蟹池塘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呈逐年回升狀態。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導致中華絨螯蟹養殖的規格小和產量低,影響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華絨螯蟹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水草豐茂的隱蔽場所。在中華絨螯蟹養殖中,水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見的水草有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菜和水花生。水草可以為中華絨螯蟹提供隱蔽的棲息場所。中華絨螯蟹在休息或蛻殼時,需要依附于水草,水草提供的隱蔽環境可以避免中華絨螯蟹蛻殼期間遭受同類、敵害生物的侵襲。水草也可以凈化和調節水質,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吸收水中有害代謝產物、飼料溶解物等。水草還可以作為食物供中華絨螯蟹食用。在中華絨螯蟹養殖中,經常會出現水草掛臟、過早上浮、沉底腐爛等現象,使水草的作用無法正常發揮,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在中華絨螯蟹養殖中后期,很容易爆發藍藻。藍藻水華的形成,表明池塘生態系統已經失去平衡,甚至面臨崩潰的風險。其帶來的最大危害是,死亡之后產生的藻毒素影響中華絨螯蟹的正常生長,甚至導致中華絨螯蟹發病或中毒死亡[2]。
中華絨螯蟹纖毛蟲病主要病原為聚縮蟲、鐘形蟲、單縮蟲等固著類纖毛蟲。纖毛蟲喜歡生活在有機碎屑豐富、底部環境差的池塘,大量繁殖后寄生在中華絨螯蟹的體表及鰓部,導致中華絨螯蟹體質下降,蛻殼困難,甚至出現死亡。此外,感染纖毛蟲的中華絨螯蟹體表臟、品質差,影響銷售。中華絨螯蟹細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弧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等。常見細菌病有爛鰓病、甲殼潰瘍病、紅腿病、腸炎等。細菌病在全國各養殖區都會發生,尤其飼養管理不當時,會影響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
影響中華絨螯蟹養殖餌料系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哪個因素,餌料系數越高,就意味著飼料帶來的污染越大,養殖成本越高。
在夏季高溫、暴雨、低壓等多變的氣候條件下,池塘水質指標變化大,極易引發缺氧泛塘的情況,尤其是高密度、疏于管理的池塘更容易出現,常給中華絨螯蟹養殖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環境的惡化往往是從缺氧開始的,保持較高的溶氧和相對良好的水質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從而達到養殖中華絨螯蟹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的目的。
光合作用強時,增氧機的攪動能夠將上層富氧水體輸送到水體下層,有效緩解池塘底部有機化、還原化、酸化、毒性化等“四化”問題,減少氨氮、亞硝酸、硫酸氫、生物毒素的積累,改善池塘底部環境。同時,避免藻類光合作用產生過飽和的氧氣溢出水體,固定的碳留在池塘中,形成“氧債”。增氧也有利于多種有益好氧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的繁殖和種群穩定,清除氨氮、亞硝酸鹽、生物毒素等有毒物質,抑制厭氧菌和病原菌的繁殖,維持良好穩定的水質;有利于綠藻門、硅藻們、金藻門中有益藻類的繁殖,提升池塘污染物質的轉化和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可以加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提高對污染物的分解速度。總而言之,增氧可以提升池塘養殖承載量。
當平均溶氧量相對較高時,水質清爽,有益菌大量繁殖,水草不易掛臟。機械增氧可以增強水草下部和根部水體的流通性,延長水草的生長周期,避免水草過早出現爛根、爛葉和爛莖的現象。如增氧機附近的伊樂藻往往會有很多的白根,而遠離增氧機區域的水草則很少有白根,有的甚至完全沒有,這說明流動的水體帶來了較為充足的溶氧,能夠促進水草生根,提升水草凈化水質的能力,有益于中華絨螯蟹健康快速生長,從而增加養殖產量。
藍藻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藍藻水華容易在靜水、強光、高溫、透明度低、高磷低氮的情況下發生,尤其當這些條件全部具備時。增氧機的攪動可以消除高溫、靜水引起的水分層問題,促使底部的營養物質連續不斷地向表層提供,同時將因具有偽空泡而占據表層的藍藻通過水流帶到底部,讓所有藻類獲得同等光照條件和適宜生長的營養條件,從而有效避免藍藻水華的發生。抑制藍藻生長有利于其他藻類的正常繁殖,為中華絨螯蟹的生長提供利好的水質生態環境,從而使其加快生長速度,達到增產的目的。
幾乎所有水產養殖動物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兼性厭氧菌,尤其是投喂量大的池塘,如果沒有增氧機的攪動,池塘水體流動差,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底部污染物逐漸增加,大量消耗池塘底部溶氧,使池塘底泥處于還原狀態,此時病原微生物、部分寄生蟲很容易滋生。增氧可通過促進水體流動從而有效改善底部環境,減少一些病原菌和寄生蟲的產生,起到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的作用。此外,機械增氧可以減少因水分層造成上層溶氧過飽和,減少或防止氣泡病和氣泡病帶來的繼發感染。氣泡病造成養殖動物機體組織的機械損傷,很容易引起細菌繼發感染。尤其對中華絨螯蟹蟹苗來說,氣泡病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放苗成活率。
如果平時不增氧或增氧次數較少,光合作用產生的高溶氧水質流動到底層,污染物質的分解緩慢,好氧物質及其他有害物質逐漸積累,在遇到暴雨、連陰雨天氣時,水質強烈對流,光合作用弱,耗氧物質、有毒代謝產物進入水體后,溶解氧快速下降,氨氮、亞硝酸鹽上升,最終導致泛塘或中毒,或者是兩者疊加。日常使用增氧機可以減少或避免中華絨螯蟹在特殊天氣死亡。
對中華絨螯蟹而言,順利蛻殼就是正常生長。中華絨鰲蟹的生長過程需要蛻殼10~12次,體重的增加隨著蛻殼次數的增加而增加,會從最初6 mg/只左右的大眼幼體長至150~250 g/只的成蟹[3]。每次蛻殼是對中華絨螯蟹生理機能的一次極限挑戰,其在蛻殼過程中不僅需要足夠的能量,更需要充足的溶氧。充足的氧氣不僅能夠保障中華絨螯蟹順利蛻殼,還能縮短蛻殼后硬殼的時間,使其快速恢復體質,利于蛻殼后的成活率。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像在空氣中那么穩定,因此溶氧量是影響水生動物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因子。通過加大增氧可以有效提升池塘平均溶氧水平,降低餌料系數,加快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速度,從而達到降本增產的目標。
有些中華絨螯蟹養殖池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沉積的淤泥很厚,且清塘方式過于簡單,只用茶餅清除野雜魚,不能有效氧化和修復底泥,底質“四化”現象逐年加重,有害病菌增多,生物活性降低,導致下個養殖周期問題頻發且不易處理。一個養殖周期結束后,淤泥過厚的池塘應適量清除淤泥,然后同其他池塘一樣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干塘曬塘,對上個養殖周期消耗的氧庫進行補充。池塘底部能夠直接被空氣氧化的物質并不多,很多的有機物質、還原性物質需要微生物的參與才能被氧化。通過干塘曬塘把空氣能氧化的物質氧化后,及時補充適當水分,并保持土壤的透氣狀態,提高好氧微生物的活性,進行有機物質、還原性物質的有效分解礦化和氧化,必要時進行池底翻耕,這樣做能減少底泥在下個周期的耗氧,相當于間接增氧。
目前中華絨螯蟹養殖的增氧偏低,可以通過逐步提升增氧能力來增加產量。從實際養殖情況來看,在一定范圍內,增氧能力每提升15 kW/hm2,養殖產量增加750~1 875 kg/hm2。應該根據池塘大小和不同增氧機的功能對多種增氧機進行合理搭配使用,來提升中華絨螯蟹人工養殖的產量和規格。使用增氧機要堅持“三開、兩不開、一隨時”的原則,晴天中午、陰天清晨、連續陰雨天半夜要開,傍晚、陰雨天中午不開,缺氧趴邊、上草時隨時開。
養魚先養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養好藻類。池塘藻類的種群結構是由水質屬性和氣候條件決定的,藻類的調控主要是生物量和光合效率的調控。藻類的生物量不是越高越好,必須與池塘消費藻類的能力相匹配,否則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和功能紊亂。常見的藻類生物量調控方法有總堿度的調控、濾食魚類的調控、機械調控。通過總堿度的調節,可以改變光合作用的效率,總堿度越高,藻類的光合效率就越高,其生物量越大,種類越豐富。相反,總堿度越低,藻類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低,生物量和種類數量就越小。中華絨螯蟹的養殖水質要求“活、嫩、爽”,要維持這樣的狀態,就必須確保藻類的周轉率,也就是維持藻類生長與分解轉換之間的平衡。人工養殖池塘可套養150~250 g/尾的濾食性鰱鳙魚300~450尾/hm2,以供藻類周轉平衡的需要。此外,在晴天時,可以使用耕水機、增氧機來促進水體流動、高溶氧向底層輸送和營養元素向上擴散,提高藻類的光合作用。總之,可靈活使用以上方法維持藻類生態平衡,確保藻類穩定和適宜的光合產氧效率,保持池塘較高溶氧水平,保證池塘物質循環與轉化的正常進行,為中華絨鰲蟹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水質環境。
應定期使用水質改良劑促進污染物混凝、沉淀、氧化還原、絡合等,減少或消除耗氧物質,間接增加溶氧,從而改善水質環境,促進中華絨螯蟹的生長發育。
增氧對中華絨螯蟹人工養殖來說,可以通過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降低餌料系數、提高池塘承載力、減少病害的發生等方式直接或間接提高中華絨螯蟹的產量,最終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在水產養殖中,可以充分運用增氧方法推動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