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梅,劉橋齡,趙彥禛
(1.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重慶 墊江 408300;2.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可預防和治療的慢性氣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和相應的呼吸系統癥狀[1]。
慢阻肺中大約有20%~60%的人群在其自然病程中存在著顯著的、漸進性的體重減輕,很多患者在病程中體重持續明顯下降,并且在體重下降的低氧血癥患者中,其能量攝入明顯減少,一些人體測量指標的下降也與病況的嚴重性顯著相關[2]。研究表明,營養不良作為慢阻肺的肺外效應,發生率約為20%~60%,在合并呼吸衰竭行機械通氣的患者中發生率約為70%[3]。可見,慢阻肺作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吸收利用尤為重要。中醫認為,保證機體營養吸收利用的最主要器官就是脾胃。所以,慢阻肺患者尤其要重視脾胃調護,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復與調養。
人體營養的供給需要脾胃消化與吸收水谷精微,所以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正如《四圣心源》所云:“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原于脾。”而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量物質。所以,一個健康的脾胃是機體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基礎。脾胃機能的正常發揮才能保證機體源源不斷地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以維持日常消耗代謝。而脾胃的機能主要包括“脾之升清”與“胃之降濁”。《四圣心源》云:“水谷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脾氣升清,則能將其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上歸于肺而輸布周身,以五臟六腑而養四肢百骸;胃氣降濁,則能將體內之濁氣糟粕下輸而排出體外,以別濁而出不使其在體內堆積成害。
慢阻肺作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程纏綿,經久不愈。其病位在肺,而子盜母氣,首敗胃氣。在臨床上疲勞、體重減輕、肌肉萎縮和厭食在重度和極重度慢阻肺中非常常見。營養不良是慢阻肺患者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自身腸胃消化功能減退加上呼吸困難引起食欲下降,進而導致食物攝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從而影響機體的營養狀況[4]。研究表明[5],與非肌肉減少相比,肌肉減少表型院內死亡率(14.6%、5.7%)、住院天數[(13.3±17.1)d、(5.7±7.6)d]和每例患者的中位住院費用($13947、$6610)均顯著增加,肌肉減少使死亡率增加111.0%,住院天數增加68.4%,直接護理費用增加83.7%。慢阻肺患者易出現食欲不振或減退,當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不良時,呼吸肌收縮力和耐力明顯降低,從而降低了維持正常通氣的動力,導致肺通氣功能下降[6]。合理的營養支持治療能夠改善慢阻肺呼吸道癥狀,減少急性加重次數,提高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7]。
由此可見,針對慢阻肺營養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但是慢阻肺患者往往因為合并有低氧血癥,以及慢性右心功能衰竭,導致胃腸道瘀血,消化功能較差,易出現納差厭食等情況,營養攝入嚴重不足,進一步加重肌肉減少,出現呼吸肌無力,氧氣攝入不足,右心功能進一步減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營養的關鍵不是為機體提供了多少營養物質,而是機體能吸收多少營養物質。機體的吸收功能在中醫指脾胃消化功能。所以,針對慢阻肺患者盡早施展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調護尤為重要。亦如《石室秘錄》所云:“治肺之法……脾氣有養,則土自生金,咳嗽自己。”脾旺則能化,胃強則能消。脾旺則清氣升,能化水谷為精微而養四方;胃強則濁氣降,能消糟粕走魄門而別污穢。清氣升則五臟安養肌豐肉實,濁氣降則六腑通調精清神明。
肺為相傅之官,人體氣血津液的輸布要依靠肺氣的作用,飲食中的水谷精微只有通過肺朝百脈的功能之后才能輸精于皮毛、輸注于臟腑。如果肺的輸布功能出現異常,不能輸布氣血津液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就可能出現組織器官失于濡養而消減衰敗,導致痿證的發生。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因不能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輕者肢體痿軟無力,重者肢體痿廢不用,肌肉萎縮,更為嚴重者可導致吞咽、呼吸困難。慢阻肺作為一種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性呼吸系統疾病,其通氣換氣功能障礙,不能輸布脾氣上散的水谷精微而導致機體組織器官營養不良,進而出現肌肉減少、乏力、消瘦等痿證。即《內經》所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經》又云:“治痿獨取陽明。”脾胃為人體的后天之源,是五臟六腑的營養源泉,陽明經氣血旺盛,則肌豐肉實,吐納有序,呼吸順暢。所以,慢阻肺脾胃調理尤為重要。
黃元御《四圣心源》有云:“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肺為金,脾為土,土生金,肺金為脾土之子。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慢阻肺的發病,多源于肺金之虛損。肺金耗傷,子盜母氣,會損耗脾氣,致使脾胃氣虛,而出現納差厭食消瘦。而肺金的恢復又需要脾胃氣血的滋養,所謂土生金也,健全的脾胃能源源不斷地輸注母氣以養肺金,而促進子臟肺金的恢復。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治療方法在慢阻肺的治療中運用廣泛,在改善肺功能與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及生活質量,減輕肺部炎癥反應,糾正免疫功能紊亂等均有明顯優勢。
脾胃主運化水谷,可以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經由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再將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脾肺二臟,母子相連,生理相生,病理相及。《四圣心源·痰飲根源》云:“痰飲者,肺腎之病,而根原于土濕。肺腎為痰飲之標,脾胃為痰飲之本。”李用粹《證治匯補·痰證》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胃生痰,肺器貯之,具體有兩方面含義:一者如若飲食勞倦,情志郁耗,傷及脾胃,以致脾胃虛弱,納運失職,則痰濕內生,而上漬于肺,而為痰喘;二者如若肺氣虛耗,無力輸布脾胃上注之精微,精微凝結為痰濕,貯于肺臟,發為痰喘。脾胃功能有常,則機體血氣充沛,脾肺相生,肺氣亦旺。脾氣旺則運化有常,痰濕不生;肺氣旺則能散布精微致周身,使凝結之痰濕自然而化。亦如黃元御所云:“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可扶衰起危,長生不老耳。”可見,痰濁作為慢阻肺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針對其治療首當健脾燥濕,脾旺濕化,痰飲自消。
《經》有云:“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其又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四圣心源》亦云:“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失養,脈見真臟,則人死焉……”簡單來說,就是胃氣是人之常氣,并決定著人之生死。而所謂“胃氣”,中醫是泛指脾胃為主的消化功能。對正常人來說,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體現;對患者而言,胃氣則能影響其康復能力。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胃氣強,則機體氣血旺盛,五臟調和,精力充沛,病邪難侵,既病易愈;胃氣弱,則機體氣衰血敗,五臟不和,六腑不安,精衰神少,反復易感,病邪纏綿。可見,慢阻肺患者尤其要重視脾胃調護,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復與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