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畢竟是在時代的春天里,是生命則必然會頑強地勃發著生機,是種子則一定會不可抗拒地破土而出——終于,文化苑中的一畦新圃《中國鋼筆書法》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開辟出來了。我們激動地告訴讀者,這一新圃剛剛開辟,就已經栽滿了綠色的希望:有稚嫩的鵝黃與淡綠,那是書林新苗;有姹紫嫣紅的金花玉朵,那是書法藝術的奇葩。”
——摘自《中國鋼筆書法》1985年第1期創刊號創刊詞

大凡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愛好鋼筆書法的朋友,大多熟悉《中國鋼筆書法》這本雜志。這本昔日由東方青年雜志社出版的全國唯一的鋼筆書法雜志,是席卷全國大江南北的網紅刊物。
我自然是其中一位追隨者。

記得尚在讀小學,因為愛好書法,我開始臨寫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上初中后,特別喜歡黃若舟先生的《怎樣快寫鋼筆字》這一字帖,我就依葫蘆畫瓢臨習。當時第一次把自己名字的“震”寫成草書,還惹來老師的批評,說不能寫潦草字。但后來,這個帖我還是寫了很久,自然練就了鋼筆運筆的基本功。
但自己真正系統學習書法,還是1987年進了紹興師專中文系,很幸運,遇上時任中文系系主任、教授我們古代漢語課的鮑賢倫老師擔任了我們的書法老師。那時盡管只有一年時間的書法課,但在鮑老師的教導下,我受益匪淺。1988年,在鮑老師的提攜下,我接任了校和暢書法社社長。因此,我又有更多機會向學校的幾位書法老師學習請教,包括章劍深老師、陳云海老師、趙雁君老師、沈偉老師等。當時,我一面寫毛筆,一面也寫鋼筆。當初主要臨習任平、王柏勛、徐子久等老師的鋼筆行書。在師專短暫的兩年,我發表在校報的第一幅作品便是我的鋼筆書法。爾后陸續刊發我豆腐干大小的古詩、名人名言作品,直至畢業后,還有師弟告訴我,我的鋼筆字還在校報刊登。

2022年教師節,與鮑賢倫老師夫婦、張理明老師夫婦及師兄劉元永夫婦合影
畢業后,我從事了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自然與鋼筆書法接觸更是緊密。也是從這時起,我開始訂閱《中國鋼筆書法》。我第一次在《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發表的《力撐藝舟,搏浪而行——記硬筆書法家王柏勛》一文,刊載在1990年第1期。至今,這本紅色封面的雜志我一直保存著。
之后,我會常向雜志投稿。我的論文《文字內容在硬筆書法審美中的作用》發表在《中國鋼筆書法》雜志1991年第6期。有意思的是,與我同版面的文章《廣場邊的藝術世界》是南京王衛軍所寫。幾年前王衛軍來杭,我們相聚,聊起此事,才覺得一切皆有緣。
1994年8月,我離開了教師崗位,從事了企業管理工作,慢慢地疏遠了書法。但《中國鋼筆書法》這本雜志我一直訂閱。時任嘉興《南湖晚報》記者王衛國還給我寫了篇文章,題為《一位用硬筆書寫精彩人生的企業家》,發表在2005年第1期《中國鋼筆書法》雜志。

1992年8月,時任浙江省團校校長王正良題贈的硬筆書法

1992年9月,時任紹興市文化局局長鮑賢倫題贈的硬筆書法

左起分別為:嚴海南、顧仲安、龐中華、趙彥良、王圣才、王震
2009年后,我回杭州工作,與雜志接觸自然增多了。我的鋼筆臨蘇軾《寒食帖》作為封面作品刊發在2014年第11期《中國鋼筆書法》。
近年來,雖然紙質媒體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但《中國鋼筆書法》這本雜志一直堅守初衷。2009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聯辦。2015年1月,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更名為中國篆刻雜志社,《中國鋼筆書法》更名為《中國篆刻·鋼筆書法》雜志。
這兩年,我兩次受邀參加了《中國篆刻·鋼筆書法》雜志主辦的第十三屆、第十四屆“英雄杯”中鋼大賽的終評,有幸與硬筆書法的前輩老師龐中華、王正良、顧仲安、吳玉生、汪寅生、趙彥良、王圣才等一起參與大賽的評獎工作,作為一名晚輩,這些日子特別使人珍惜難忘。
前些天,《中國篆刻·鋼筆書法》雜志主編曉俊兄要我幫忙轉發雜志2023年訂閱的信息。我想,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中鋼情結的硬筆書法愛好者,有必要為雜志寫幾句,嘮叨下,也為雜志做點宣傳。
如今,我們慶幸又迎來了一個文化自信自強的新時代,硬筆書法必將迎來又一次偉大復興。
懷著一份情懷和責任,寫下上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