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梅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以廣東省在校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
1.2.1.1 抽樣方法
本研究選取的調查城市分別為廣州(粵中)、湛江(粵西)、潮州(粵東)、韶關(粵北),每個城市選取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學生)、高中(高一、高二學生)、初中(初一、初二學生)各1 所,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法抽取每個年級各2 個班進行問卷調查(見表1)。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2.1.2 測評量表
(1)網絡成癮量表
由表3實驗結果可知,用復合溶葡萄球菌酶溶液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色念珠菌作用1、5 和10 min 的殺滅率均能達到100%。表明復合溶葡萄球菌酶溶液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殺菌效果理想。
本研究選用陳淑惠教授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該量表共計26 題,包括網絡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絡成癮戒斷反應等5個因子。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分量表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0.82,采用“極不符合(1 分)”“不符合(2 分)”“符合(3 分)”“非常符合(4 分)”共4 級評分,總分達到64 分以上為網絡成癮[3]。
(2)心理癥狀自評量表
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在國內外應用廣泛,共有90 個條目,主要包括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等10 個因子,按“沒有(1 分)、較輕(2分)、中等(3 分)、較重(4 分)、嚴重(5 分)”進行5 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總分達到160 分以上則具有臨床意義。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7,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達0.69 以上,該量表能準確測度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正判率為80.6%[4]。
1.2.1.3 施測過程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包括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表,于2020年10-12月在廣州、潮州、湛江、韶關四個城市共發放調查問卷2500 份,回收有效問卷2356 份,有效回收率為94.24%。
1.2.2 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導入SPSS 17.0 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對樣本的平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等進行分析處理。
采用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對廣東省青少年學生的網癮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廣東省青少年學生總體網癮率為15.2%,其中男生的網癮率為17.4%,女生的網癮率為13%。從各年級網癮檢出率來看,初一年級最高,為16.9%;高二年級最低,為13.1%(見表2)。

表2 廣東省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總體情況
2.2.1 體育鍛煉時間與網絡成癮
以體育鍛煉時間為自變量、網絡成癮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探討體育鍛煉時間對網絡成癮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體育鍛煉時間與網絡成癮各因子得分的平均數成反比,體育鍛煉時間越長,其平均值就越小;體育鍛煉時間對網絡成癮各因子及總分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其中在人際與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網絡成癮總分3 個因子上達高度顯著水平(見表3)。

表3 體育鍛煉時間與網絡成癮各因子關系分析
2.2.2 體育鍛煉頻率與網絡成癮
以體育鍛煉頻率為自變量、網絡成癮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探討鍛煉頻率對網絡成癮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體育鍛煉頻率與網絡成癮各因子得分的平均數成反比,每周體育鍛煉次數越多,其平均值就越小;體育鍛煉頻率對網絡成癮各因子及總分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其中在網絡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絡成癮戒斷反應、網絡成癮總分4個因子上達高度顯著水平(見表4)。

表4 體育鍛煉頻率與網絡成癮各因子關系分析
2.2.3 體育鍛煉強度與網絡成癮
以體育鍛煉強度為自變量、網絡成癮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探討鍛煉強度對網絡成癮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不同體育鍛煉強度對網絡成癮各因子的影響均不顯著(P>0.05),詳見表5。

表5 體育鍛煉強度與網絡成癮各因子關系分析

?
以網絡成癮量表總得分64 分為分界點,將被調查者分為網癮學生與非網癮學生兩組,然后從心理癥狀各因子比較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結果表明,兩組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等因子上的差異達高度顯著水平(P<0.01),在強迫癥狀、敵對、恐懼等因子的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網癮學生在心理癥狀各因子得分的平均值明顯高于非網癮學生,表明非網癮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網癮學生(見表6)。

表6 網癮學生與非網癮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如表7所示,采用積差相關法,分析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癥狀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體育鍛煉時間與軀體化、強迫癥狀等因子之間的關系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人際關系、抑郁等因子之間的關系呈高度顯著負相關(P<0.01);體育鍛煉頻率與心理癥狀各因子之間的關系呈高度顯著負相關(P<0.01);體育鍛煉強度對心理癥狀各因子的影響不顯著(P>0.05);體育鍛煉總分與心理癥狀總分之間的關系呈高度顯著負相關(P<0.01)。

表7 體育鍛煉與心理癥狀的相關矩陣
Young 認為,網絡成癮者具有抑郁、孤獨、焦慮等心理特質,中度以上抑郁癥患者更容易形成網癮[5]。Morahan-Martin 等人通過對美國大學生進行研究,也發現網癮患者具有負性情緒,經常處于孤獨、抑郁與焦慮的大學生會更加頻繁地使用網絡,長期長時間的人機互動導致其大量減少現實生活交往而造成性格孤僻[6]。國內學者研究認為,網癮青少年具有較高神經質、外控性較低等特征,經常伴有強烈的無助感,缺乏自我認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弱,將網絡作為逃避現實環境的一種工具[7]。本研究結果表明,網癮學生與非網癮學生在心理癥狀各因子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網癮學生心理癥狀各項因子得分的平均數明顯高于非網癮學生,非網癮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網癮學生。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網絡成癮與長期情緒低落、煩躁、壓抑等因素有關,而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心理健康[8]。Biddle 通過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具有較強的良性心理效益,可以明顯改善孤獨、焦慮等心理癥狀[9]。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增進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促進其社會化及認知能力的發展[10]。本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與心理癥狀、網絡成癮各因子之間的關系均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有效抑制青少年網絡成癮。
4.1.1 廣東省青少年學生的總體網癮檢出率不容樂觀,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比例,學校應高度重視對網癮青少年學生的有效干預。
4.1.2 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對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具有顯著性意義,而體育鍛煉強度對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不顯著。
4.1.3 非網癮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優于網癮學生。
4.1.4 從總體上來說,體育鍛煉與心理癥狀、網絡成癮各因子之間的關系呈顯著負相關,這表明體育鍛煉有助于青少年良好情緒的培養及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網絡成癮。
4.2.1 網癮青少年學生應該結合自身的興趣與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利用體育鍛煉的積極心理健康效應,擺脫對網絡的依賴性。
4.2.2 學校應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使網癮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這樣不僅能夠增強網癮學生體質,還可以使其擺脫焦慮、抑郁、敏感、脆弱等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緩解或戒除網癮行為。
4.2.3 學校應加強對網癮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關注網癮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網癮行為的預防和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