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高婷

家園共育的關鍵是父母和幼兒園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攜手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讓孩子的成長看得見。
孩 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老師、學校的共同努力,如何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家園共育的工作,我們專門邀請到了濟南市槐蔭區(qū)實驗幼兒園的園長公桂蘭進行分享。濟南市槐蔭區(qū)實驗幼兒園是一所有著40年歷史的幼兒園,獲得了山東省優(yōu)秀家長學校及濟南市首批“父母學校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公桂蘭園長帶領老師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園共育方法論。
分離焦慮是很多孩子剛入園時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孩子在幼兒園要渡過的第一個難關,所以幼兒園就從這個問題入手,在入園之初就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在10月份開展的家委會上,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家孩子的經歷。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孩子從剛來的時候分離焦慮很嚴重,不愿意上幼兒園,到現在假期期間都心心念念來幼兒園。除了對幼兒園態(tài)度上的轉變以外,這位媽媽還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比如媽媽給孩子盛好飯遞給他時,孩子會說謝謝。當時這位媽媽分享時一邊笑,一邊流眼淚,公園長聽到這段分享也感到很欣慰,在處理分離焦慮的問題上,幼兒園一直堅持做了好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陌生的老師,有著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這些可能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公園長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針對這些因素進行干預,在這方面幼兒園充分利用了暑假期間的家訪工作,幫助孩子和老師建立聯(lián)系。
除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以外,家訪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和老師之間聯(lián)絡感情,增加熟悉度。等孩子到幼兒園再見到老師時,老師就從一個陌生人變成了自己熟悉的人,這對于緩和孩子不安的情緒,增強孩子的適應力是很有幫助的。老師家訪時,也會提醒父母要盡快幫助孩子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以適應不久后的幼兒園生活。
另外,公園長考慮到除了孩子,受分離焦慮困擾的對象也可能是父母,所以在剛開學的時候也會專門邀請父母走進幼兒園,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了解孩子是如何生活、如何學習的。看到老師和孩子相處的過程,父母才會減少對孩子的擔心,更加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幼兒園,更積極地和老師開展合作。


解決了入園的第一大難題,接下來幼兒園就從孩子終身成長的角度出發(fā),精心地選擇了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作為幼兒園的專題課程,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根基。
作為專題課程,從小班入園到大班畢業(yè),幼兒園每月聚焦一個良好的品格,包括愛心、責任、自控、獨立等,持續(xù)開展系統(tǒng)的品格教育課程。
同時,品格學習的過程也延伸到了家庭生活中,幼兒園也為家庭提供了詳細、配套的教育資源和輔導,還引導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品格故事,完成相應的品格任務或活動。孩子學習品格的過程中,也實現了父母對孩子的優(yōu)質陪伴。
公園長注重滲透式的教育,在每天課程以外利用銜接過渡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欣賞一篇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每次5~8分鐘,3年期間持續(xù)不斷。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能讓孩子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利用每天吃完飯以后戶外活動之前,請幾個孩子輪流到前面進行分享,可以唱歌,可以朗讀兒歌,也可以講故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持續(xù)持久,就對孩子產生了深刻且良好的影響,提升和鍛煉了孩子在公眾面前大膽、自信表達的能力。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也是孩子成長的契機。如何攜手父母一起幫助孩子應對這些問題,為此,幼兒園專門為老師提供了專題的溝通培訓,教老師學習如何和父母反饋問題,分析原因,并尋求解決辦法。
同時,幼兒園也引導老師去積極發(fā)現孩子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并及時反饋給父母和孩子,在解決所謂的問題之外,給予孩子正向的肯定和引導。
除了老師積極主動地和父母溝通,老師可能也會收到父母的“投訴”,為此,幼兒園也組織老師們專門學習了如何共情父母的情緒,如何冷靜處理。與此同時,公園長也建議父母在遇到問題時,要第一時間找老師如實反映問題,切忌有問題不說,避免情緒積攢,這樣更不容易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