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報學史》問世于1927年,作為挖掘中國新聞史學科內容的開山作品,為各項研究工作奠定了學術基礎。此作品首次以中國新聞事業史料信息為主題,整編成書,對于后續開展的各項相關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支持作用。書中含有多個學科分類,包括通史、人物史、地域史等,整合豐富的史料信息,是新中國成立前國內新聞史研究的代表作品。從新時期視角探索全新的研究路徑,對于中國新聞史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簡要梳理挖掘中國新聞史學術價值的一般研究方法,分別為編年史、中體西用、新型研究方法;分析中國新聞史學術思想的研究近況,提出豐富中國新聞史科目內容的策略,塑造研究自信、關注邏輯因果關系、根基于中國歷史、拓寬學術邊界、整合補充新史料、開發新聞職業群像、設定個案歷史專題,以此增強中國新聞史的學術內容完整性,助力相關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關鍵詞:中國新聞史;邊界;歷史;史料;學術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027-04
(一)編年史
新聞事業自身發展影響力較為深遠。編年史研究法是深入研究中國新聞史學術價值的重要方法之一。編年史研究法是一種將新聞事業有效聯系的一種方法,能夠科學地反映出不同新聞事件之間的聯系,總結當前新聞事業的影響力,注重創新,整理不同新聞單位的開辦日期以及發行內容,細致研究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發揮的積極作用。為此,相關技術人員在研究中國新聞史的過程中,注重對于史料文獻的挖掘工作,避免一些錯誤資訊對當前中國新聞史研究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現階段,結合編年史研究法,研究人員能較為客觀地認識到當前文獻中一些主觀因素,以便規避以往夸大和不實的研究風格,科學看待當前重點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活動,避免新聞事業研究中存在疑問,出現走馬觀花的問題。
(二)中體西用
當前我國注重新聞事業的各項研究工作,以便于客觀描繪歷史、解釋歷史,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新聞史的轉變。在實際應用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邁克爾·舒德森的提法,從而將新聞事業與當前文化現象有效結合,致力于推動當前各項管理活動有效實施,從而對比西方新聞報道的故事與信息兩種模式,綜合分析新聞事業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的應用價值,強調新聞事件的社會性,能夠更為客觀地認識到新聞單位的主體地位,綜合論述現階段各項管理工作的具體成效,強調新聞的真實性,從而突出新聞單位的主體地位,有效奠定國內新聞史研究基礎,能夠更為客觀地了解我國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避免生搬硬套,造成水土不服,影響新聞史研究成效。
(三)新型研究方法
新聞史在當前出現了一種研究方法,其主張通過對歷史的解讀,進一步發揮自身重要作用,從而更為全面地應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新變化,能夠立足當下,認真描述新聞事業衍變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地位。在綜合實踐中,新聞史研究自身的可讀性獲得了較大的進展,推動了當前相關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鉆研探索,從而激發當前新聞史料的生命力,重新發揮出思想和文化價值。
同時相關工作人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仍需要做好相應工作,從而激發當前新聞史料的生命力,能夠指導實踐,使得新聞事業自身發展能夠產生較大的效益。這種基于當代視角的研究方法,與現階段新聞史各項研究存在密切的聯系,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注重創新,結合當前人們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充分關注社會變化,致力于推動管理工作有效落實,避免出現嚴重的謬誤[1]。
(一)學科研究近況
分析近年來中國新聞史學術成果發現,此項研究工作表現出如下特點。
1.關注“本體意識”,探尋多元化研究主題
落實各項新聞史研究工作時,須創建完整的學科探究體系,明確學科邊界位置,給出適用的研究方法,以此保障學科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使其在學術研究領域中確立穩固地位。近年的研究工作嘗試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角度開展全新的新聞史研究工作。比如,《新聞報》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公共空間”概念;《女學報》研究時,引入了“女性意識”本體意識。此種研究視角,反映出社會中女性話語權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更凸顯出女性主體意識的多元性,應當建立起以女性為主的公共交流空間。
2.新聞側重于主題素材,同步融合了政治、文學等多個范疇
比如,研究“新聞宣傳”課題時,從新聞學、政治學、傳播學、歷史學、經濟學等多個學術視角出發進行了學術研究,使“新聞宣傳”飆升為熱點話題。以近代歷史為題材進行宣傳時,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研究新聞宣傳與當時社會環境的關系,由此見證了“新聞宣傳”在社會層面上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研究不足
1.中國新聞史的實踐研究工作表現出研究本體清晰度不足的特點
研究新聞史期間,需要連帶研究革命史、社會史兩個學科,可采取模式化的研究形式。以新聞事業所處的社會環境,新聞史的學科內涵,緊密關聯民族發展的過程。當中國新聞史的各項研究活動中混有其他學科內容時,需要明確研究本體,保證研究主體的清晰性,防止混合研究。
本體模糊的研究方法有礙于新聞事業的發展,間接增加學界研究的難度。研究新聞史的過程,要求研究人員仔細研讀史料,努力發掘史料中的價值信息。如若學術界無法明確研究主體,就會削弱史料選擇、史料利用的有效性。當前部分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的史料堆砌問題,尚未開展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由此限制了新聞史的整體研究。
2.理論成果尚待補充
新聞史研究工作的適用方法是在1980年左右提出的,引入了傳播學專家的研究思想。部分學生在實踐研究工作中,并未關注中國新聞史表現出的特別性,直接引入了西方研究范式,會增加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的偏差[2]。
(一)增強研究自信
激活國內整體新聞史的研究能力,需要增強研究自信,積極展現自身學術價值。新聞事業開展的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以中體西用為主流研究方法,以西方研究成果為研究指導。中體西用的研究方法對西方權威形成了較高信任,對于國內新聞史的自主挖掘、深入探究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如若從國內實況角度出發,可挖掘出更符合國情的新聞史脈絡,對于新聞史研究具有諸多助益。為此,增強學術研究自信,參考西方已有的研究內容,保留與國內實情相符的研究內容,以此逐步探索新聞史學科的研究新道路。
(二)關注邏輯因果關系
新聞史研究工作是以“因果關系”為主要內容,保證史學研究的辯證性。研究期間是利用新聞事業的歷史過程,展現人物、事件的內在關聯,為后續新聞事業發展給出建設性指導。以往研究工作中,多數學者較為關注史實資料的收整,并未開展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
為此,在后續開展新聞史研究工作時,研究人員應按時間梳理新聞史實,以近百年話題史實為方向,深入研究新聞史。高度整合具有學術價值、可引導人們思考的史料內容,使其成為新聞事業發展的推動力。總結往期研究耗時、研究結果不理想的新聞史料,為后續新聞史料研究提供經驗。加強近百年新聞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從中探索高效的新聞史研究方法,實現資源借鑒的信息挖掘目標。
(三)根植于中國歷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開展的新聞史研究工作使各新聞企業形成了統一的歷史認識。尤其是受現代社會思想信仰、時代背景、人文風俗等因素的影響,給予了國內新聞事業發展高度認可,更為關注新聞事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然而,西方新聞史并未融合現代社會的人文傾向,照搬西方的研究方法、學術成果,會增加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疏漏。
為此,中國新聞史的各項研究工作應以中國歷史為基礎,結合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特點,增強新聞史研究成果與歷史原貌的契合性。一是要從科學視角闡析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準確分析新聞史的發展特點。二是關注知識分子的觀點、做法,分析其在新聞事業發展中產生的積極作用,以此反映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根植于中國歷史開展的新聞史研究工作,所得研究結果更符合實情,應該成為后續新聞史研究的主要方法[3]。
(四)拓寬學術邊界
1.媒介生態史的新邊界
研究新聞史時,以媒介生態學的科目研究思路為參照,利用生態學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探析出人、媒介工具、社會環境、自然資源四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其中的變化規律。確立媒介生態學的學術研究科目,以此為新聞史研究思路,清晰確定媒介自身地位,促使媒介脫離于政治史與革命史兩個學科的研究限制,更可以在研究互動中呈現出媒介科技的鮮活力。
比如,陽海洪研究時,是以媒介生態史為視角,明確新聞史的學科主體,拓展了新聞史學思想,將媒介生態認定為生命整體,以地域環境為背景,以服務大眾為中心,以法治制度為指導,以資源交互為方法,以媒介競爭為環境的人工生態體系。在此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新聞史研究工作會獲得多重發展。媒介生態體系的各要素發生資源交互后,會打破原有的生態結構,自主構建全新的媒介生態體系,對于新聞史研究的革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此為研究方向,陽海洪整理了1949年至1952年之間的中國新聞史料信息,開展個案分析,從整體視角重新解讀中國新聞史,給出了較多新穎的解讀。其研究被認為同時具有在地感、專業感兩個特點。其中,在地感是將媒介工具放置于目標區域開展審視工作,揭示目標區域與媒介關系的緊密性,得出目標區域是媒介決策、媒介運行的關鍵因素。在媒介工具與活動區域的互動期間,探索中國新聞媒介工具的特色發展過程。
章清和李禮也基于媒介生態學研究了中國新聞史,認為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尋人的生存意義。發現民國歷史環境中的學者、晚清參與報紙編排的人員,在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政治變革、時代轉變、媒體更新、讀者動員等多個因素的作用下,持續改進自身職業形象、角色立場。
媒介生態的側重點是媒介與社會兩個系統之間的交互,此種交互活動含有信息、能量、資源的互動與分享,更是媒介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為此,媒介生態史的研究新邊界同樣有著新聞社會史學的歷史記錄。2009年,李彬與陳昌鳳兩位教授,先后出版了《中國新聞社會史》和《美國報業社會史》,從此社會學成功步入了新聞史的研究范疇。媒介生態史的學術發掘工作具有推動實現社會學轉向的積極作用,能夠擴大互動群體的研究范圍,更關注媒介各要素、各組織之間的關系,從宏觀、微觀兩個層次進行新聞史研究。
2.口述史的新邊界
在社會發展前期,各類歷史的傳承均是口述史的方式。1960年后,全球范圍內興起了“新史學”,使得口述史獲得了高度重視。1990年末期,國內涌現出朱正、黃藥等多位口述作品的創作者,由此正式開啟了口述史的學術研究工作。口述史學科的發展預示著新聞史學研究的方向將會從文獻參考的理論分析,轉變成社會實情信息的整合,由此增強研究結果與實情的契合性,增強了歷史學研究體系的適用性,提升研究方法的新穎度,提高了史料解析結果呈現多樣性的概率。
在新聞史研究范圍內,國內有多個口述史研究點,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新聞春秋》雜志的“口述歷史”等組織、文化傳媒欄目獲得多個研究成果,以較大貢獻推動新聞史發展。口述史的新邊界有一種“搶救歷史”的文化力量。當新聞史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相繼離世后,代表人物的口述史料會相應消亡,使得口述史中的內容無法再現。為此,口述史的新邊界方向會形成“搶救歷史”的文化機制,增強新聞史的研究潛能。
2010年至2012年,研究人員陳娜博士、王潤澤教授關于口述實錄的杰出人物研究前后成功得到國家資金支持,獲批為國家資助的口述史研究項目。這預示著口述史新邊界獲得了國家認可,未來新聞史研究將會產出更多優秀成果。口述史研究的核心主旨不限于其是什么狀態的歷史,或者是社會團體政治思想的表達方式,能夠展現人們歷史認識、歷史觀念的形成過程。簡單來說,口述史能使用口述者的聲音,生動表達個體、某一群體的歷史認識、心理想法。由此發現,口述史、心態史之間存在一定關聯,可聯合形成全新的研究邊界,擴大新聞史的研究范圍。
3.城市史的新邊界
城市空間的客觀條件為新聞在城市中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場所。有學者表示,城市空間是產生大眾媒介的關鍵條件,大眾媒介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內學者孫瑋認為,新聞傳播作用的開始、延伸、革新、新生各種狀態,與城市表征的各階段表現具有一定關聯性。誠然,研究中西方新聞史時,城市作為新聞發生的關鍵場所,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詞匯。在以往的新聞史研究工作中,并未形成“城市史”的有效支撐點,而是簡單作為地域名稱。盡管我國報刊內容中均寫有事件的發生地點,但是事發地點的處理簡單,城市名稱僅是發生地。此種簡單的地名使用,將更多關注點放置于時間,而不是空間。
然而,空間蘊藏著深刻而多元的社會學問。研究新聞事發空間,同樣具有研究價值。但是,作為關鍵空間的城市并未被納入新聞史的研究范圍,以城市空間為主題的新聞傳播,尚未開展深入而有效的研究工作。大多數情況下,“城市空間”與“民族精神”“時代背景”等宏觀詞匯放在一起時,其研究價值會被忽略,使得學術上城市史的研究新邊界尚不明確,并未深入研究各個城市以及差異性傳播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
近年,復旦大學關于信息傳播的專門研究項目覺察到城市、傳播之間的共生問題,由此成為學術界的關注點。黃旦以上海為城市史視角創作的《新報之事,今日之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研究以時間為脈絡,側重分析“申與報”的先后關系、構成規則,同時以《申報》為主題,深入探究新媒體工具對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影響,由此成為新聞史、城市史兩個學科交叉研究的新起點。
由此發現,新聞傳播是在城市空間出現信息宣傳的過程,同樣構建出新聞空間的整體形象;新聞傳播與地域空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組織,應積極挖掘城市史內容。
4.心態史的新邊界
年鑒學派較為認可心態史的研究方式,認為“一般人的生活、心理思想是構建歷史資料的基礎條件,從中可挖掘到歷史總體與本質內容,對于歷史發展、歷史變化給出更為合理、更具可信性的解析”。心態史研究可從生活觀念、婚姻觀、兒童認知、勞動認知等多個視角出發進行心態史料分析,以此解析社會人文。誠然,日記、詩歌等紙質史料資源,有助于追溯古代、近代各時期的新聞活動,揭示新聞與事件中個人的聯系,為歷史活動研究工作提供心態分析依據[4]。
5.影像史學的新邊界
影像史學的研究主體是影像,有影像的歷史創作更為完整,影像的缺失會增強歷史創作的全面性。影像資料的直觀體現是文字敘述無法達到的創作效果。美國一位歷史學家曾在1988年首次提出“影像史學”的研究視角。影像史學研究工作的開始使歷史學家以全新視角審視畫作、圖片、影視劇等各類影像資源內在的歷史價值。影像資料能夠形象地呈現歷史原貌,有助于向新聞讀者展示更真實的歷史畫面。然而,當前影像史學研究體系尚未發展完成,缺失相應的研究方法,仍須挖掘其學科價值。新聞活動自身包括攝影相關的技術工作,影像史學的新邊界更為合理。在未來研究中,可利用時間、空間多個視角,逐步挖掘影像史學的研究價值,構建更完整的新聞史研究體系,以此發揮影像史學的研究價值。
(五)整合補充新史料
整合補充新的史料信息,能夠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建設作用,促使新聞史研究達到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給出的學科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研究優勢,對新史料研究產生了積極作用。分析往期研究成果的關鍵詞發現,“馬克思”作為高頻詞匯排進前三名,“新聞思想”“中國形象”詞匯排在第四名和第六名。比如,《紐約每日論壇報》內容是由“馬克思”與“恩格斯”聯合創作的新聞作品。從中選擇10年的新聞作品,開展學術性新聞專題的作品分析工作發現,新聞作品對相關文獻、新聞報道有著更為深層、更為全面的解析。
(六)開發新聞職業群像
優秀的歷史人物會引領研究工作進步。為此,新聞史研究的新方向應關注開發新聞職業群像,從著名報人、主持人等多個職業視角設定主題,給出新聞史的新“重點”,提高社會各界對記者職業發展的研究重視程度。研究采取職業群像的方法,可增強敘事的宏觀性,客觀展現新聞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輿論引導作用。比如,《報刊史的底色》是以晚清社會環境中的新聞記者為主要研究群體,分析此職業群像在維護職業公益、政社活動中的積極作用[5]。
(七)設定個案歷史專題
新時期新聞史研究應以媒介歷史為重點方向,比如媒介業務、媒介思想等,多個報刊個案的發展歷程匯集成全新的媒介結構。少量媒介研究工作側重于新聞理念的革新、社會活動的轉變等主題,由此擴大了媒介研究的范圍。比如,《北京大學日刊》的創建緊密關聯于五四前的歷史事件,作品內容體現出多元并包的特點,打造了優質的學術研究環境,有效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中國新聞史的學術交流與史料分析工作能夠有效展現新聞史內在的社會思想引導作用,對后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結合已有的研究方法,積極推陳革新,以中國歷史為基礎,參照中國社會與史料,有序開拓、研究新邊界,保證研究成果與時俱進,積極發揮新聞業務的社會作用,促使國內新聞事業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卓南生. 《中國報學史》與中國新聞史研究:兼論戈公振對“報學”的迷思與煩惱[J].新聞春秋,2022(2):70-79.
[2] 楊善芝.民國時期的中國新聞史研究:以林語堂《中國新聞輿論史》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133-135.
[3] 季為民,李斌.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新發展與再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6):33-41.
[4] 彭軫.論中國新聞史研究方法的創新路徑[J].智庫時代,2018(30):255,258.
[5] 蔡斐.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書寫轉向與未來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8(2):49-52.
作者簡介 楊安琦,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