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攝影主要通過視覺效果來強化紙媒中新聞的亮點,由此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最終達到優化新聞傳播質量的目的。在越來越重視視覺刺激的今天,新聞攝影在紙媒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可以算是紙媒新聞版面審美價值的主要體現者,在吸引讀者、抓住受眾、提升紙媒閱讀量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章在分析新聞攝影版面視覺效果主要取決于新聞攝影作品本身同新聞攝影版面設計的基礎上,通過調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明確我國新聞攝影版面視覺效果提升要從新聞攝影內容、新聞攝影技巧、新聞攝影拍攝模式、新聞攝影版面占比、新聞攝影用色以及新聞攝影與說明文字這幾個方面進行,并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旨在為推動新聞攝影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新聞攝影傳播質量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聞攝影;版面;視覺效果;視覺沖擊力;專版
中圖分類號:J4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162-04
作為一種信息,新聞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真實性,二是即時性,三則是新鮮性,新聞攝影是新聞的主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具備這三個顯著特征,而新聞攝影的視覺效果也正取決于此。新聞攝影的視覺效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水準,從而使新聞攝影實現應有的傳播成效,這主要同新聞攝影的“美”有關,但新聞攝影的審美又不僅僅在于新聞攝影本身的視覺美,還同新聞攝影的版面設計有關。隨著新聞攝影愈發受到重視,新聞攝影甚至逐漸成為當前不少紙媒的主推項目,越來越多的新聞攝影專版開始出現,而如何提升新聞攝影的版面視覺效果,也成為當前不少新聞媒體人熱切關注的課題。
新聞攝影在紙媒中起到了頗為重要的作用。首先,新聞攝影能夠使新聞主題形象化,將文字所表達的抽象內容較為直觀地展示給受眾,以此達到通過強烈視覺沖擊吸引受眾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新聞攝影作品實際是新聞的補充說明,其在幫助受眾了解新聞、理解新聞以及記住新聞等方面發揮了巨大功效。其次,新聞攝影作品畢竟是圖片,相較于密密麻麻、感官刺激不強的文字,要更具視覺吸引力,也更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因此,新聞攝影也可以算是紙媒新聞版面審美價值的主要體現者,在吸引讀者、抓住受眾、提升紙媒閱讀量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綜上,從新聞攝影對紙媒的作用來看,新聞攝影主要通過視覺效果來強化紙媒中新聞的亮點,并由此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最終達到優化新聞傳播質量的目的,而這也意味著要想基于新聞攝影來提高新聞傳播質量,就必須重視新聞攝影本身的視覺效果,如此才可將新聞攝影在紙媒新聞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出來,提升紙媒新聞整體版面視覺效果。
(一)選用適當的表現內容
新聞攝影作品吸引人主要靠兩點,一是豐富的色彩效果,二是吸引人的內容[1]。新聞攝影作品的色彩效果要與整體新聞版面相配,這在后文有詳細闡述,此處不過多贅述,而新聞攝影作品吸引人的內容,則同恰當的選材有莫大關系。換句話說,必須選用適當的新聞攝影內容,從而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達到吸睛的目的。
首先,新聞攝影的內容受人們觀看興趣的影響,因此,要選擇人們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創作題材。通常情況下,新聞攝影內容來源于社會熱點或社會事件,是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因此,新聞攝影作品的題材要圍繞人們所關心的要點展開,從大眾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快速吸引受眾的目的。相關調查顯示,一旦出現某件關注度頗高的事件或活動,則將會同時出現大量與該事件或活動密切相關的新聞報道,這是新聞報道對熱點的追蹤功能,也是其新聞價值的主要源頭。不過,由于創造理念的差異,這些同時涌現的新聞報道在側重方面往往呈現出較大的不同,其中所選用的新聞攝影作品內容更是體現出創作者特有的新聞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哪一類新聞攝影作品具有更好的視覺效果、更能讓受眾眼前一亮、更能為受眾所青睞,主要取決于新聞攝影作品的內容,有了讓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新聞攝影的有效傳播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創作新聞攝影作品時,新聞攝影者必須充分了解市場,在貼合當前受眾喜好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進行拍攝,切不可隨心所欲,將新聞作品當作個人藝術攝影的發揮,造成新聞攝影作品在內容方面呈現出弱勢,并最終影響新聞攝影版面的視覺效果和傳播質量。例如,閩南日報《尋訪漳州朱子文化印記》大型新聞攝影采訪活動,漳州是朱子在福建主政的唯一城市,與朱子有著不解之緣,本就具有一定的吸睛性,攝影記者以漳州文廟為起點,探訪紫陽古署遺址、七星池、朱子祠、芝山書院遺址等,以全新的視角講述“紫陽過化、海濱鄒魯”的漳州故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便是新聞攝影內容重要作用的表現。又比如《幼兒園里的“大男孩”》攝影專版,幼兒園男老師是很有話題性的職業,閩南日報攝影記者用鏡頭翔實記錄下“男幼師”的一天,讓“男幼師”這一特殊的職業走進人們的視野,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因為關注“男幼師”而關注新聞攝影作品,又因受到新聞攝影作品視覺效果的影響,進一步關注“男幼師”這一職業,這便是一種良性循環。不過,需要承認的是,人們之所以對這些新聞攝影作品印象深刻,除了對新聞攝影作品內容感興趣以外,還同新聞攝影者的較強攝影能力有關,即后文所謂的拍攝技巧。
其次,新聞攝影作品的內容還應具有獨特性,這是提升新聞攝影作品吸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前文也提到,新聞攝影作品的內容深受主流喜好的影響,這就導致一個新聞事件或活動往往對應著成百上千個新聞攝影作品,而要想突出自身新聞攝影作品的亮點,避免同質化,就必須對內容進行創新性報道,比如從新角度剖析內容,又或者用創新性拍攝模式來表現內容,等等。總而言之,一定要深入挖掘拍攝內容,凸顯自身攝影的側重點,讓新聞攝影作品流露出新鮮感,從而使其在一眾大同小異的新聞攝影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一眼看中并久久不忘的觸動人心之作。例如,同樣是以漳州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棉花畫為主題的新聞攝影作品,很多人采用直接拍攝棉花畫作品的方法來完成創作任務,而視覺漳州的記者則深入傳承人郭美瑜的工作室,全程跟拍她通過剪刀、銅線、鑷子、膠水的輔助,經過抽、撕、捻、粘等輪番操作,將一團團棉花變成一幅幅躍然紙上的作品的過程,并據此推出攝影專版《以“棉”作畫 繪萬千世界》,打破了讀者對棉花畫的刻板印象,獲得了廣泛關注,成為不少年輕讀者津津樂道的佳作。該攝影專版的成功主要源于其內容的獨特性,在一眾以拍攝畫為主的攝影作品中,該攝影專版為大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棉花畫制作工藝的窗口,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做法正是其吸睛之優勢。
綜上所述,新聞攝影作品的視覺效果同新聞攝影作品的拍攝內容有著密切關聯,凡迎合當前主流、受大眾感興趣的內容,都能激發人們的觀看興趣,但只有經過特殊處理的、表現出一定獨特性的內容,才能獲得人們的青睞,促使人們仔細觀看新聞攝影作品,提升新聞攝影作品的傳播成效,并由此擴大相關新聞的影響力。
(二)采用相宜的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作品以抓拍居多,要想提升新聞攝影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從而增強新聞攝影整體版面視覺效果,就必須采用合乎需求的拍攝技巧,打破單一的直線鏡頭拍攝方式,將新聞有效呈現出來的同時,觸動受眾的內心,帶給受眾震撼感,加深受眾對新聞攝影作品及新聞信息的印象[2]。
首先,相宜的拍攝技巧要建立在巧妙的攝影構圖上。新聞攝影的構圖是增強畫面質感與視覺效果的重要基礎,對凸顯攝影主體、傳遞新聞信息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倘若構圖不當,則新聞攝影鏡頭下的人物極易出現扁平感,形象性較差,這對以拍攝人物居多的新聞攝影來說是致命問題。因此,必須根據攝影內容進行預先的構圖設計,然后在抓拍的瞬間,快速選好角度,捕捉充滿“生命感”的人物活動,從而保證所拍攝的新聞攝影作品具備應有的視覺效果。例如,一般來說,在拍攝人物類新聞攝影作品時,人物前方側30°的位置是較為適宜的拍攝方位;而對于以建筑、高大植物等為主體的新聞攝影,則當以仰拍角度為佳,這可以強化此類攝影主題的形象,凸顯其高大的特質[3]。當然,如何選用拍攝角度、如何進行攝影構圖,并沒有一個固定模板,在具體的新聞攝影活動中,要根據所拍攝主體的特征、身份、狀態以及拍攝者的所處方位、角色等各類因素來確定,因此,新聞攝影構圖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十分考驗新聞攝影者的綜合新聞攝影素養。
其次,相宜的新聞攝影技巧主要同光線運用有關。攝影畫面的整潔離不開大光圈的運用,在大光圈的支持下,畫面背景的雜亂情況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而被虛化的背景則使拍攝主題凸顯出來,更好地傳遞了新聞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攝影技巧離不開光線的巧妙應用。新聞攝影的光線應用同樣并非是一個版面套用,而是要根據新聞攝影的內容來選用相應的光線類型,并由此深化攝影主體內容,更好地表現攝影主題。值得一提的是,光線的運用也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環境影響。例如,在陰雨天拍攝時,整體畫面會暗下來,這種時候當以自然光+外置閃光燈為主要光源,從而賦予拍攝主體自然的立體感;而在陽光燦爛的晴日拍攝時,則要以自然光為主,以此調整新聞攝影作品的整體質感,提升受眾視覺體驗。
總之,當前較為常用的新聞攝影技巧多從攝影鏡頭、攝影構圖、光線運用等方面入手來增強新聞攝影的視覺效果,而這些技巧都極為考驗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綜合工作素養。
(三)選用故事化敘事的拍攝模式
新聞攝影以鏡頭說話,是通過光影來傳遞信息的手段。站在藝術層面來看,新聞攝影是基于鏡頭語言的藝術呈現手法,其可以利用攝影環境、攝影色彩、攝影主體等構建起一幅甚至多幅畫面,表達出一個主題內容,而這個主題內容,實際上就是新聞攝影所要講述的“故事”。隨著新聞攝影的不斷發展,新聞攝影專版也大量涌現。閩南日報運用“新聞攝影+故事化敘事”模式,推出“視覺漳州”攝影專版,以適應讀圖時代讀者和網民的需求,從整體上增強了新聞攝影作品的可讀性,帶給受眾更強烈的視覺體驗。
新聞攝影作品雖為靜態,但通過故事化敘事模式將各個作品整合到一起,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新聞故事,便可以順利完成由靜態到動態的轉變,使新聞攝影作品中的主體“活”起來,而這種“活”實際上有賴于人們在觀賞新聞攝影作品時,被激發的豐富的想象力——人們如同讀故事一般觀賞新聞攝影作品,并在大腦中逐步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受眾同新聞攝影者由此實現了跨空間式動態交流,新聞攝影作品的畫面敘事之美因而呈現出來。“視覺漳州”攝影專版的新聞攝影作品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敘事風特征,即以故事化模式為主要攝影理念,圍繞所確定的主體,將多個有關聯的、視覺沖擊力較強的新聞攝影作品疊放在一起,這樣帶來的視覺效果并不僅僅是翻倍,可能是翻好幾十倍。具備故事化脈絡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情感,提升人們的觀看體驗,而當人們的情感得到激發,新聞攝影將帶給人們更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便是新聞攝影故事化拍攝模式得以提升新聞攝影作品視覺效果的根本緣由。
綜上,基于提升新聞攝影視覺效果的目的,應當多用故事化敘事的拍攝模式,采用多重敘事元素和敘事語言,從人們的興趣出發,構建符合人們閱讀需求的敘事脈絡,讓新聞攝影者成為說故事的人,使人們在觀看新聞攝影作品時,能夠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增強人們閱讀體驗,拉近新聞攝影作品同受眾之間的距離,提升新聞攝影傳播質量與傳播成效。
如果說基于新聞攝影本身來提升版面視覺效果主要考驗的是新聞攝影工作者的新聞敏銳度、攝影能力、構圖技巧等新聞攝影專業技術,則基于新聞攝影版面設計來提升版面視覺效果則主要考驗新聞工作者的版面編輯策劃能力。
(一)新聞攝影作品在版面的占比要適宜
新聞攝影作品的構圖決定了新聞攝影作品的質量,那么新聞攝影作品在紙媒版面中的占比實際上就是另一種影響新聞攝影作品傳播成效的“構圖”。目前,紙媒中的新聞攝影作品占比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新聞攝影專版,而如何有序排列這多個攝影作品,恰當表現新聞主題,帶給人們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則需要新聞編輯在新聞報道版面的編排上下功夫,其中新聞攝影作品在版面中的占比是應當著重關注的一點。
首先,在進行攝影作品排版時,應當考慮到主打照片的凸顯問題,即盡可能將本次新聞報道中的主打圖片強勢推出,使其成為最易被人們發現的一個部分,由此新聞攝影作品的新聞傳播任務便算得上完成了一半。通常情況下,應當在一堆新聞攝影作品里,選擇最契合攝影主題的一張,并將其置入版面視覺中心,由此提升抓住人們眼球并獲得人們青睞的概率,增強視覺效果。例如,在以漳州圣杯嶼水下考古成果展為主題的新聞攝影作品中,要選擇最能體現考古成果的一張攝影作品,將其放在最易受人關注的位置,然后再圍繞這張攝影作品布局其他相關新聞攝影作品,構建起一個大的水下考古成果展示臺,展露出海上絲綢之路南洋航線和東洋航線交匯處的圣杯嶼元代海船遺址的故事,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
其次,在攝影作品版面編排時,應當考慮攝影作品大小的選擇問題。新聞攝影版面編排是一項綜合性工作,而豐富的新聞攝影作品要想有效插入紙媒版面中,發揮其應有效用,則必須保證攝影作品在版面中的占比適當。一般來說,新聞攝影的主體照片會占據較大的版面,而其他攝影作品則圍繞主體照片布局,通過大小不一的圖片形狀,賦予整個新聞攝影版面以層次感,有時候還可以讓幾張圖片適當疊加起來,讓新聞攝影版面兼具新聞性、藝術性和整體感,優化新聞攝影視覺效果。
(二)新聞攝影作品同整體版面用色要相配
新聞攝影作品講究真實性,因此,其所拍攝的畫面必然是不可過分藝術加工的,只可進行簡單的處理,這樣一來,新聞攝影作品的色調在拍攝完成以后,便幾乎不會再改變。倘若要確保新聞攝影版面看起來協調統一,就必須基于用色對新聞攝影作品的排列進行優化,從而保證新聞攝影作品同整體版面用色相匹配。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新聞攝影專版多以藍色、綠色等偏冷色調為版面主色調,而選用的新聞攝影作品也多為冷色調[4],這些冷色調可以帶給受眾舒緩的感受,因此常常能夠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體驗,增強新聞攝影專版整體視覺效果。當然,并非所有的新聞攝影版面都是冷色調,在拍攝關于溫暖新聞故事的新聞攝影作品時,常傾向于拍攝暖色調的照片,而這些照片的暖色調特征直接影響了其版面的整體色調特征,即其版面整體色調也必須以暖色調為主,從而達到版面用色的和諧統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人嘗試在既定版面主色調以后,再將新聞標題設為對比色彩,由此實現強烈的反差效果,強化了新聞攝影專版版面視覺效果。不過,這種方法具有較為明顯的缺陷,即新聞攝影版面很可能會因為色彩差距太大而顯得雜亂,打破整個版面的有序感,降低版面和諧性,因此,在采用反差用色時,要三思而后行。
(三)新聞攝影作品同闡述文字要相符
新聞攝影作品畢竟是圖片,相較于密密麻麻、感官刺激不大的文字,要更具視覺吸引力,也更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因此,新聞攝影也可以算是紙媒新聞版面審美價值的主要體現者,在吸引讀者、抓住受眾、提升紙媒閱讀量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圖片靠形象說話,雖然新聞攝影作品本身就能傳達出其內涵與信息,但倘若沒有文字加以配合,有時候會出現受眾誤解圖意的情況,導致新聞傳播質量受到影響。因此,要想強化新聞攝影作品的版面視覺效果,還應當確保新聞攝影作品同其闡述文字相符合,以文字來幫助受眾解讀圖意,從而讓受眾在充分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觀看新聞攝影作品,加深新聞攝影作品給受眾留下的印象,優化受眾觀賞體驗。
一般來說,新聞攝影專版文字頗少,因而每一個闡述文字都是精華,新聞攝影作品的展示一定要配以符合新聞攝影傳播主題的短文,該短文不僅要有標題,還要有景、情兩項基本內容,盡可能做到情景交融,用簡潔的文字生動抒寫出新聞攝影專版的呈現內容,由此才可凸顯新聞攝影主題。此外,新聞攝影作品的布局也受到闡述文字的影響,從閱讀習慣來看,最好將圖放在文字左側,圖和文字間要有一定距離,打造干凈、利落的新聞攝影作品。
總的來說,闡述文字增強新聞攝影版面視覺效果的基礎便是受眾可以借由闡述文字來理解新聞攝影作品的內涵,從而深刻體會新聞攝影版面所呈現的主題。因此,基于闡述文字而優化新聞攝影視覺效果的手段主要是從側面入手,通過激發受眾情感來引導受眾進一步解讀新聞攝影作品。
在融媒體發展的大環境里,紙媒的生存空間受到頗為嚴重的擠壓,甚至有學者直接指出,如今紙媒已經沒有發展的價值。但事實上,紙媒在當代依舊具備不可忽視的新聞閱讀價值,且融媒體發展也并非指的是消除紙媒,而是讓紙媒等傳統媒體同其他新媒體相結合,打造多個媒體共同為新聞傳播服務的盛況。據此,聚焦優化紙媒傳播質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媒體屬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媒體發展方向,報紙、雜志類媒體不具備動態性,也不具備聲音功能,更無法擁有當前新媒體所具有的實時、互動以及動靜結合等效果,這使得紙媒仿佛更像一個資料展示庫,在嚴肅性、權威性方面表現出先天優勢。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紙媒在保證其應有嚴肅性、權威性的同時,也應當適當通過改版、彩色化等方法來增強其視覺效果,從而提升其吸睛力及傳播度。所謂的視覺效果,實際上就是利用視覺藝術,讓觀看者的視覺感官受到觸動,從而給觀看者留下深刻影響的一種屬性。對于紙媒來說,其視覺效果主要同版面設計有關,紙媒的版面設計又多以新聞攝影為核心,因此,強化新聞攝影視覺藝術,增強新聞攝影版面視覺效果,從而吸引人們的目光,激發人們的觀看興趣,擴大新聞傳播范圍,強化新聞影響力,就成為紙媒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煥發生機的主要手段。由此看來,新聞攝影在紙媒中的影響力或將越來越大,而新聞攝影專版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增多,正是此趨勢的有力證明。
參考文獻:
[1] 曾剛鋒.以鮮活的新聞攝影專版彰顯黨報特色[J].中國地市報人,2020(6):91-93.
[2] 武六紅.解析報紙新聞中新聞攝影圖片的應用及地位[J].傳播力研究,2019,3(34):103.
[3] 熊笑云,李玉林.融媒環境下呼喚全國地市報視覺作品變革創新:以第20屆至28屆中國新聞獎視覺類獲獎作品為視角[J].中國地市報人,2019(5):37-42.
[4] 付然鋒.融媒體背景下報紙版面設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6):135-137.
作者簡介 嚴潔,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攝影版面視覺傳達。